第468節
這是一場生死關頭的改制,不成功的話,大漢就可以等死了,他們這些人同樣可以等死了。 “現在就是將我們曾經想要做的那些事,一一實現的時候了?!?/br> “天下就如同一盤棋,如何在上面布子,才能使天下井井有條起來,擺脫現在的混亂呢?” 王莽捻須笑道:“學習先賢如何創造盛世,按照他們所做的就可以了,圣王先賢難道不比我們更加了解天下需要什么嗎? 孝文皇帝的時候,普通的百姓都有土地可以耕作,這些百姓留下自己的口糧,然后將剩余的上交,于是百姓能吃飯,朝廷也富裕起來。 但是隨著土地漸漸收攏到豪族的手中,百姓依舊承擔著稅收,而土地卻失去了,于是只能流亡,成為不在朝廷管控中的流民。 這一切的根源在于何處呢? 就在于土地是屬于私人的! 就在于土地是允許買賣的! 百姓手中擁有的土地,只是暫時停留在他們的手中,最終一定會賤賣到那些豪強和不法官吏的手中。 過去兩百年,許多先帝都曾經試圖去抑制兼并,但是成效并不大,因為想要抑制兼并的只是皇帝一人而已。 天災之時,朝廷賑災之糧五成以上被官吏侵吞,這甚至還算是好的。 百姓一定會求生無門,賣掉賴以生存的土地是唯一的選擇。 這不是皇帝所能控制的,遷徙豪強不過是一時之計,當地官吏的親屬,諸如刺史、郡守、縣令等,會在短短時間之內就成為新的豪強。 甚至還有借助朝廷之手鏟除異己,繼而獨霸郡縣之中的事情,朝廷還因為抑制豪強的舉動,而屢屢中計。 朝廷耗費人力物力,結果豪強卻將郡縣之間的利益侵占一空,豪強之猖狂可見一斑。 所以想要清平天下,就要廢除這種私人的土地制度,回到邦周早期的王田制度。 沒有了土地的交易,就不會有土地的兼并!” 王莽的聲音斬釘截鐵,任何一項改革,都是從歷史中去尋找答案,然后再結合現實去調整,但是洛琪聽著卻有些腦仁疼,王莽怎么突然變成這樣了。 不等其他人說話就徑直問道:“巨君公,你說的邦周時期的王田制度,難道是要恢復到那個時代嗎? 王田制度早在數百年前就被漸漸廢除了,不是一人廢除,而是諸國都將之廢除?!?/br> 邦周時期的王田制度聽起來美好,似乎頗有公天下的模型,但實際上完全不是一回事,否則就不會隨著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進步而逐步瓦解,形成專制主義地主制。一種經濟制度的形成,絕不是幾個人一拍腦袋就能夠想出來的,任何和經濟基礎、生產力水平不相匹配的政治經濟制度,即生產方式,最終一定會崩潰,既而恢復到相適配的程度。 洛琪雖然沒有明說王田制度現在不行,但是隱隱約約透露的就是這個意思。 王莽搖搖頭道:“邦周時期的王田的確是好,但是僅僅憑借史書中的只言片語,想要復原太難了,這只是一種想法。 雖然我們不知道王田的具體方法,但是文琪,洛國乃至于如今昭公國的土地制度,想必你還是很清楚的。 我在昭城求學的這些年,最大的收獲就是見到了洛氏族內的土地制度,若是能將洛氏的土地分配制度推行到全天下,又何愁天下不能安定呢?” 完了! 全完了! 這就是洛琪唯一的想法,若是他早知道王莽竟然想著將洛氏的土地制度推行到全天下,他一定不會支持王莽的改制。 之前王莽還只是單純的想要學習昭忠毅公,清丈豪強的土地,將那些強買強占的土地取出來,還給無地的百姓,減少流民的數量,清查吏治,遷徙豪強到四邊之中。 怎么突然之間就變的如此激進了呢? 洛氏那種制度,是究極的人治,是完全依賴于洛氏的高道德和高能力實現的。 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第一,統治者要始終大公無私,表現出公平,除了祖宗保佑的洛氏,怎么可能? 第二,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官吏,這種官吏定然是脫產的,以現在的生產力也供養不起那么多的脫產官吏,洛氏是因為有錢。 這就兩點,怎么可能推行到天下呢? 昭城那種程度,就連英侯國和無雙侯國都做不到。 從哪里尋找大批清廉又有能力,能大公無私、不謀己利的官吏,這可不是一個兩個人就足夠的,每一個郡縣都需要極多的官吏,即便是能尋找到,也養不起。 這兩點就證明了這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更可怕的是,洛琪發現在場的眾人都是一副相當認同的表情,洛琪完全忍不住了,說道:“巨君公,諸位,我洛氏之法,絕對不可! 你們難道就不奇怪嗎? 就連洛文王和昭忠毅公都未曾如此??!” 洛琪將不能如此的理由全部道出,王莽卻并沒有什么反應,反而笑著說道:“文琪,這世上的事情,都是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一無所獲。 如果現在僅僅是恢復昭忠毅公的改制,那天下的士人都不會答應,我們現在想著做的更好一些,并不是真的妄圖能達到昭城的那種程度。 我等還是有自知之明的,而是為了給天下人樹立一個標桿,我們要向著什么方向去改制,給予所有人希望?!?/br> 洛琪聞言深深地皺起了眉頭,他還是覺得不妥,做不到的政治承諾就不要做,說出來又做不到,這是極大的政治危險,而且基層的官吏可不一定會理解這些,萬一他們真的試圖去這么做,那就是巨大的人道災難。 第557章 震撼朝野的聘禮! 洛琪聽明白了一句話,天下的士人不答應。 王莽自己也是身不由己,他必須要做出前所未有的改革才能安撫天下的人心,他借助了儒學的強大力量而興盛,現在就必須承受這些反噬。 無數的人在下面推著他走,這就像是競選承諾一樣,當初說的好,上位之后如果不做,那大可試試。 但是洛琪剛才擔憂之下所說的話,王莽又思索了一遍。 洛琪對王莽的影響力還是極強的,在王莽的計劃之中,洛琪是自己的第一盟友,因為洛琪既有道德,又有能力,是他能完全信任的人。 王莽沉吟了一下,若有所思道:“不過文琪你剛才說的很有道理。 如果長時間不能做出明顯的改變,會產生欺騙的感覺。 我們的改制之中,最關鍵的是土地制度的變更,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 應當讓天下人見到立竿見影的新世,號召公卿百官崇尚簡樸和廢除奴婢或許是其中最容易做到的。 昔年孝惠皇帝和孝文皇帝躬行節儉,于是天下率然,當今之世,貴族之間奢侈成風,荒yin無度,一日之食竟然花費小民之家一年之用。 天下之間錢貨就如此,權貴多一分,小民便少一分,權貴全部吞到腹中,小民就死于饑餓。 素王說,人不患貧患不均啊。 百姓終日勞作卻困苦度日,權貴家的狗都每日食rou,這若是沒有揭竿而起的血性,簡直枉為素王上皇的子民了。 我曾經讀史書,便時常感嘆洛國君王富有四海卻不置宮室、不著華服,千年以來,未曾有過變化,這難道不是洛國和昭城百姓和睦的原因嗎? 廢除奴婢的制度,使所有人都置于官府之下,諸夏的子民,無論日后會如何,但不能生來就剝奪他們的一切?!?/br> 王莽的道德觀中,只要統治者作為表率,天下就會追隨,他這一路走來,能寸功未立而身居高位,甚至執掌天下,就是因為道德高尚。 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卻非常符合人的心理。 雖然總有人說什么只要能做事,些許錯誤不算是什么。 但真的把一個生活簡樸的官吏和一個生活奢靡的官吏放在面前,百分之九十的百姓都會去選擇那個生活簡樸的官員。 道德完人或許不是一個好官,但壞不到哪里。 洛氏雖然不認同平均,因為平均本就是一種不公平,但差距過大同樣不贊同。 縱然孝文皇帝那樣的樸素,實際上rou食、美酒等是從來不缺的,這樣就已經很好了,但有的權貴奢靡到難以想象的地步,這樣的統治者說出來的話,怎么能讓人相信呢? 徹底廢奴和號召節儉,雖然同樣很難,但至少比先前所提出來的事情容易許多。 號召貴族節儉洛琪認為不可能做到,有錢不讓花,那是不可能的。 況且就算是真的做到了,也不一定就是好事,不讓貴族花錢,那貴族手中的錢不就越來越多了? 不過徹底廢除奴婢制度,洛琪覺得可行,可以借著這個政策,去瓦解豪強。 洛氏對這一條是無所謂的,因為洛氏本身就沒有奴婢,那些女官都是親戚,一般人還來不了。 尤其是洛氏子身邊的女官,那可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因為數據顯示,洛氏子的妻子基本上都是身邊的女官。 就算是不嫁給洛氏子,這些女官也都掌握著極大的權力,充當著大管家的角色,可以讓自己的小家庭更有地位,不亞于敢戰士! 至于徹底廢除掉,洛琪依舊覺得很難,因為奴婢制度的存在不僅僅是律令的問題,不是簡簡單單的一道詔令下去,權貴們就按照詔令去做。 這其中有無數的斗爭,甚至洛琪現在就能夠猜到,還有一些奴婢自己都會反對這項法令。 洛琪現在無比的慶幸自己接到了王莽的信件之后,就果斷的來到了長安,否則就現在這幾位,一通瞎折騰,真就是改革不如不改。 實在是過于理想化了。 想不想解決問題? 想。 知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 知道。 怎么去解決? 下詔令,號召權貴和豪強向百姓讓利。 兩個字,離譜。 王莽過的有些過于順利,曾經的那些坎坷,甚至都稱不上是坎坷,因為他并沒有任何的損失。 王莽覺得,他從年輕時,就說要清丈天下的田畝,就要節儉,就平等的對待奴婢,就說要讓天下的物價都保證一致,他幾乎所有想要做到的事情,都明確的說了下來。 在天下人都知道他想法的情況下,無數人將他推上了這個位置,那就一定是支持他的,既然都支持,那現在我推行法令,為什么不支持我呢? 若是那些支持王莽的權貴知道王莽心中所想,一定會直接氣的吐血。 誰敢不支持你? 不支持你,那些士子能把我們生吞活剝掉,太皇太后會放過我們嗎? 而且,你只說清丈天下的田畝,沒說要把土地全部充公然后重新分配! 你只說要穩定物價,沒說要官府壟斷所有的行業,然后自己定價! 你自己節儉,你平等的對待奴婢,我們敬佩你的品德,但不代表著我們自己想節儉,不代表我們就不想使用奴婢! 我們只是無可奈何的說說而已,你怎么還來真的呢? 王莽一直以來就是憑借著道德走上了人生的巔峰,所以他真的覺得這是治世的靈藥。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