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節
友人聞言搖了搖頭,他不太贊同王莽的做法和想法,但對于王莽的品德是無比信任的,因為他二十年如一日的這種做,誰能不佩服他呢? 在所有認識了解王莽的人眼中,王莽都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儒家士大夫,擁有圣人般的品德,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人,富有同情心,不媚上,不欺下,在奇葩眾多的權貴圈子中,是一股清流。 正是這樣的名聲,使王莽的長輩們看重他,在士人中的威望使得呼吁他做官的聲音很高。 王莽的推辭使得朝廷更是勢在必得。 “啪!” 友人按下白子,輕聲道:“巨君,你輸了?!?/br> 王莽望著紛亂的棋盤,有些疑惑,不知道為什么突然局勢逆轉,友人指著一處道:“你太聚焦于一處,于是在大局之上潰敗?!?/br> 王莽點了點頭,原來如此,整理了一下冠冕袍服,起身致意離開。 望著王莽離開的身影,友人微微皺起了眉頭,回想起剛才王莽所說的話,又望向棋盤上的黑白子。 ———— 王莽是一個復雜的人,他出身豪門卻生活簡樸,在貴族子弟普遍墮落奢靡時卻能謹守自身,他富有正義感,像絕大多數士子一樣,喜歡針砭時弊,希望改變,并付諸實踐。 如果說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登臨高位而作出的姿態,這是筆者更不能理解的,因為他達到目標之后,依舊如此,恭謹而謙遜的對待大多數人。 他是那個王朝逐漸走向崩毀的黑暗時代,被士人推出的道德模范和改制先鋒,但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了所有人的面前,為什么是他? 這是命運的選擇,還是個人奮斗的必然呢?——《王莽傳》 第547章 王莽與昭城 王莽向著長安一路走,一路將一封封的信件向著四方寄出去。 孝宣皇帝時代,昭城大開,于是四方列國的子民都可以進入昭公國,行商、求學、游歷、朝圣,除了做官很難以及些許的限制之外,基本上沒有了區別。 昭公國的開放是雙向的,不僅僅有外人進入,昭公國的臣民,除了少數比較特殊的人,比如項羽的子孫這一類身份,其他人尤其是洛氏族人,同樣允許自由遷徙。 在昭公國剛剛開放的時候,遷徙的人并不算多,但隨著交流的增多,尤其是求學的士子增多,相互之間交友,接受邀請出仕,甚至相互之間介紹自己的meimei等給洛氏族人。 漢朝風氣又開放,沒有什么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說法,洛氏又來者不拒,自然就有女子同樣來求學,上百年的融合交流,除了戶籍上有所不同之外,已經沒什么區別了。 昭城是養老圣地,是喜歡清凈之人的圣地,但洛氏族人可不僅僅是喜歡清凈的。 畢竟就連有圣痕的洛氏子都性格各不相同,更何況普通的洛氏族人呢? 百年下來,人口自然是不斷流出,不過昭公國本就是一直在壓制人口數量的,流出的多便多生一些,尤其是女性族人,沒有當官的機會,大部分是不愿意離開昭城的。 而且外出的族人不能用洛氏的名頭,甚至可以說,要直接收回洛這個氏才能離開。 因為洛氏自己很清楚,昭公國是不一樣的! 這里是真正的素王垂眸之地,生活在這里,會天然受到影響,但是外界不一樣。 如果用一個比較仙俠的說法,昭公國是清氣,外界則是濁氣,清氣使人思想向上,濁氣使人思想向下,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做到“舉世皆濁我獨清”。 萬一這些人離開昭城,掛著洛氏的名頭,搞出什么事情來,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漢朝作為統治地域最為廣袤、統治人口最多的諸夏列國的宗主國,還占據了幾乎所有肥沃的中原土地,自然是所有人的首選。 對如今天下的疲敝,那些曾經生活在昭公國的士子最為清楚,這群人是最堅定的改制派,其中許多人都是王莽在昭城求學時的好友。 王莽這個人,拋開能力不談。 個人道德修養高的離譜。 而且他是那種慎獨之人,就連許多洛氏子都對他這一點表示佩服,從這一點來說,王莽有其自身特有的一種魅力。 一個能讓無數頗有本領的人所共同稱贊的人,不可能是個一無是處的廢物。 王莽前往長安,自然要給自己的這些朋友們寫信,請求他們前來協助自己。 他從關東一路向西,寄出去了不下一百封的信,其中有他的朋友、有他的弟子、有他比較看好的族人,光是這份人脈就不是一般人所能相提并論。 “長安?!?/br> 經過洛陽,渡過伊洛,越過崤函,然后來到長安城外。 這不是王莽第一次來到這里了。 實際上數年之前他就曾經進入朝廷,然后不過一年就辭官歸鄉。 這一次來到這里,是起復。 是許多人都想要讓他回來,是朝廷之中的矛盾太大! 王莽這樣聞名的賢人不在朝廷之中任職,誰來充當門面呢? 王莽越是不在乎榮華富貴,越是不想要權力,朝廷就越是要給他,天下人就越是要給他! 天下人趨之若鶩的,都是那些肥差,為什么呢?因為他們想要從中漁利! 這就是一整條邏輯鏈條,王莽不愿意要,這代表著他不在意其中所代表的利益,他不在乎,所以才會被人信任。 王莽回想著上一次自己因為力量不足就與皇帝爆發沖突,試圖去做的一些事,越做越錯,最終被抓住機會,只能黯然離開長安。 這一次他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他會安安靜靜的壯大自己,在沒有握住最高的權力之前,絕不輕易的做事,不給任何人留下破綻。 王莽進入長安之后,長安城中的王氏族人就徑直迎了上來。 “少主!” 王氏的族人上前恭謹的行禮,王莽同樣還禮。 從漢溫帝劉明開始,身為外戚家族之一,王氏自然而然的就走上了顯赫的道路。 但是外戚家族一向屬于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想要長久的保持富貴,要么轉型軍功列侯,要么轉型從孝宣皇帝時期徹底崛起的經學世家。 王莽就是王氏家族的麒麟子,是王氏家族未來數十年公認的領頭人。 即便他不是家主的兒子,但是如今在王氏之中,他的聲望僅次于少數幾個長輩,在中青一代之中,沒有一合之敵,是王氏家族下一任呼聲最高的繼承人。 為了把王莽從關東請回關中,不僅僅是朝廷在使勁,王氏同樣如此,好在現在算是成功了。 王氏現在權勢煊赫是因為太后和大司馬的存在,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在世卿世祿已經廢除的當下,一旦家主逝去,沒有合適的人繼承大司馬的位置,王氏的權勢就會受到影響。 王莽回到長安,以他的聲望,只要幾年的時間就能繼任大司馬的位置,保持王氏長安第一家的權位。 但沒有人知道,王莽的目標可不僅僅如此,當年王氏同樣如此煊赫,但是他最終還是被迫離開了長安! 因為王氏雖然強大,卻并不能乾綱獨斷,反對的力量很大,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太后在宮中撐著腰,王氏早就滾蛋了。 “所有殺不死我的,都將使我更加強大,曾經打敗我的手段,都不會再有效,這一次我不會再犯曾經的錯誤,我會將所有的人,都一一戰勝。 直到握住最高的權力,將天下變作我手中的畫卷,在上面繪上國泰民安,天下太平!” 這是王莽走進皇宮前的內心所想。 他來到這里,是為了拜見皇太后,如今王氏家族可以興盛的關鍵所在。 這個天下最尊貴的女人是王氏不可缺少的,其余的所有人包括大司馬都是可以替換的。 這就是外戚家族的現狀,依靠一個女人而富貴。 皇帝同樣在皇太后的未央宮中,望著自己不太喜歡的王莽,因為王莽曾經總是批評他,認為他不算是圣王。 皇帝當然知道自己算不上是圣王,但是沒有你這么一直說的,我如果是圣王,難道還能眼睜睜看著大漢滑落而不能制止嗎? 王莽向皇太后行禮完畢之后,又向皇帝行禮,深深躬身道:“陛下萬安萬福,臣很是想念陛下,昔年莽有些太過魯莽,是莽的過錯?!?/br> 皇帝有些驚異的望著面前的王莽。 第548章 天下云從 望著面前有些驚異的皇帝,王莽面上全是恭謹的神色,那個一直以來在天下人面前恭謹有禮的圣人形象,展現在皇帝的面前。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王莽想明白了,這天下終究是皇帝的。 皇太后的地位確實是比皇帝更高,但是國家的大權大部分還是握在皇帝的手中,皇帝是生來就擁有上天所賜予的權力的,皇太后的權力則來源于孝這樣的人倫大道。 面對一個成年的皇帝,除了呂太后這樣的存在,即便是皇太后也難以撼動,皇太后權勢最大的時候,通常都是皇帝還年幼時。 在秦漢這樣的上古時期,還沒有形成完備的官僚升遷黜落制度,君王主要依靠宗親、外戚、近臣來統治,這是貴族政治的殘留,貴族的特點就是生而高貴,無可爭議的擁有權力,可以隨意的使近臣顯貴。 于是史書中經??梢砸姷侥昙o輕輕便身居高位的身影,洛氏走的就是這條道路,區別只在于因為千年的養望和崇高的威望,讓人忽視了這一點。 王莽同樣是依靠著家世背景走上仕途的,他不覺得這有什么不好,只要本心光明,如何達成的又有什么呢? …… “巨君你有些變了?!?/br> 王莽走在皇宮的甬道之上,看著天上的日光照下,然后在甬道之中留下大量的黑影,只有一半的光能照在他的身上。 回想起皇帝所說的這句話,王莽突然輕笑了一聲,變化很大嗎? 和之前比確實是很大,人不遭遇失敗就不會求變。 就像是打碎了心靈的枷鎖一般,想明白了一些事情之后,整個人都徹底升華了,這就是王莽現在的感覺。 我已經不再是曾經的我,而朝廷卻依舊是曾經的那個朝廷。 …… “如今天下疲敝正處于疲敝之中啊,朕聽聞天下疲敝時,想要興盛就要有圣王賢臣。 王莽是有德行的人,恭謹的孝順長輩,柔和的善待貧弱,誠義的結交友人。 朕聽聞朝廷有賢人作為表率,天下的官員都會追隨并學習他。 朕現在任命王莽為太學祭酒,光祿勛,守藏室長,侍中,封長仁侯。 愿大漢萬萬年,通知天下的郡國,使百姓知道朕的意思?!?/br> 王莽返回長安,當然不是來賦閑的,他拿到的全都是要么有實權,要么清貴的職位。 直接擔任了九卿之一,然后又得到了皇帝近臣的侍中身份,太學祭酒可以讓他團結士人,守藏室長同樣是又清又貴的職位,在這個書籍無比重要,知識無比珍貴的時代,是僅次于太學祭酒的清貴職位。 因為皇太后的關系,還得以比較順利的出入宮禁,一躍成為長安城炙手可熱的政治人物之一。 最關鍵的是其中所體現出來的信號,王莽是個改制派,這是明牌的,雖然這次回來之后,王莽安靜了許多,但沒人認為他會改變自己的志向。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