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節
況且只要我們不殘民虐民,只要我們能讓子民生活的稍好一些,這些利益的分配,洛氏都是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br> 呂瑩聽在前面還不住點頭,但是聽到最后神色卻有些焦急起來,急聲道:“兄長,現在不是邦周了,而是大漢。 你說的沒錯,只要我們不墮落,只要我們跟著洛氏,我們甚至能活到下一個千年,但是洛氏卻不能庇護我們活到下一年啊。 若是皇帝要動手,難道你就要舍棄家族,拋棄祖業,逃到昭城嗎? 失去了一切,就算是有后人又能如何呢? 這天下有多少三王五帝的后裔,有多少傳承自邦周的舊貴族后裔,但是家譜一丟,譜系一斷,就連祖宗都找不到了! meimei就是擔心你這樣想,所以才特意趕回來,有一些關于家族存續的話想要對你說?!?/br> 呂產知道自己的meimei天資聰穎,若不是生為女兒身,那是定然要有一番作為的,正襟危坐鄭重道:“阿瑩你說,為兄聽著?!?/br> 呂瑩沉吟了一番,然后緩緩說道:“自古以來,難道真的有通明人心之人嗎? 依meimei看,不過是善于從細微之處得出結論罷了。 這世上哪里有什么常開不敗呢? 家族想要長存在世間又是何其的艱難啊。 要么如同洛氏那樣代代都出英才。 要么就要謹慎再謹慎,或許才有一絲絲的希望。 財富和榮華都是過眼云煙,若是利令智昏,身死族滅就在旦夕之間。 想要長存,一是要看大勢,二是要看形勢與皇帝。 所謂大勢就是王朝更換,邦周、暴秦、項楚、劉漢,天命輪轉,就連偉大至高神圣如同邦周,都只延續了千年,更何況其他的王朝呢? 這對家族來說是極重要的考驗,但大漢現在極其穩定,是不需要考慮這些大勢的。 那想要延續下去最關鍵的就是看形勢與皇帝了。 高皇帝是仁義之主,只要不是異姓諸侯王,盡皆是榮華富貴,若是孝惠皇帝和孝文皇帝,只要按部就班不犯大錯,這兩位皇帝都會寬恕。 孝武皇帝喜歡軍功勛貴,是感性之人,只要上戰場,即便不能勝,憑借苦勞和血淚,倒也容易存續下去。 這些皇帝都是明君,所以家族的延續就很簡單。 但是當今的皇帝卻不同,他是個喜怒無常之人。 他想要學孝武皇帝,卻學了一個四不相。 他想要我的夫君死,于是派桑弘羊逼死了我的夫君,民間有流言傳出。 昔年孝武皇帝同樣逼死了九江厲王,同樣有流言傳出。 孝武皇帝不過微微一笑,不放在心中,但是當今皇帝卻殺死了謗言者。 若皇帝僅僅是逼死我的夫君,meimei實際上并不害怕,因為雖然因為漏稅就直接死亡有些冤,但是夫君的死是有邏輯的,最多說皇帝刻忌宗親,輕罪重罰。 但是殺死了傳言之人,這卻讓meimei感覺膽寒,因為這說明已經不能用正常的君王標準來看待他了。 對一個君王來說,如同大海般寬廣的胸懷是必須具有的。 正如你的面前有一團火和一團水,如果讓你去觸碰,你一定會選擇水,因為不會受到傷害。君王因為言論而治罪,群臣就會畏懼,正如兄長你現在心中定然是在想,無論皇帝將來做出什么事情,都不會去勸諫他,縱然大漢社稷崩塌,是也不是?” 呂瑩緊緊地盯著呂產,面對至親的meimei,呂產緩緩點頭道:“是啊,不會去勸諫的?!?/br> 這話一出,兩人都是一陣沉默。 呂侯一直都是大漢皇室最得力的盟友之一,早年間諸侯王作亂的時候就控制齊地關隘。 現在呂侯都生出了這樣的心思,這就說明不是一家一言,而是在天下之間都有了一些異樣的心思。 呂瑩沉默了良久才繼續說道:“對君王來說,這是極其可怕的一種特質,所有的獨夫都是從不聽言論開始的。 愈不聽,獨夫的心就愈發的驕橫頑固,直到天下皆敵的時候。 兄長要愈加的小心了。 皇帝喜歡打仗,又寵信法家的學子,這是昔年暴秦的道路啊。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呢? 兄長知道現在要如何去做嗎?” 呂產深深地皺起眉頭道:“阿瑩你說吧,想必你思慮許久了?!?/br> 呂瑩沉聲道:“龜縮! 那些偷漏稅賦的商人全部拋出去,不用再想著和光同塵了。 以后做事要完全不留任何把柄,靜靜地待在封國之中,無論朝廷如何做,善待國中的百姓,不要讓國中的百姓有生存的危機,這是穩定國中。 然后將伸向各方的觸角全部斬斷,不在外面說話,不在外面做事,多多的奉上珍寶金錢維持富貴,最后就是等待,這是不在外面惹事。 內部沒有分裂,外部沒有敵人,這樣又怎么會出現危機呢?” 呂產驚訝道:“阿瑩你沒有開玩笑吧,家族這樣做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呂產只是稍微計算,呂氏的財產就要折損三成,這還不算其他的損失,這簡直就是自斷手腳! 呂瑩沉聲道:“剛才兄長你說了,田產、山林、子民,這才是家族生存的根本,meimei認為你還少說了一個,那就是洛氏的信任和好感! 只要這些沒有受到損傷,終究有翻身之日。 以皇帝的性格,meimei相信他絕不可能就這樣停下,這次清查商稅得利,又加收了資產稅,于是驟然得到了大量的錢財。 但這都是正當的行為,所以天下人都支持他,洛氏同樣沒說什么。 但是這些錢花完了,他難道就會收手嗎? 吃慣了珍饈美食,還能吃的下粗糧糟糠嗎? 穿慣了綾羅綢緞,還能穿得上粗布麻衣嗎? 見識到了華美的宮殿,稍微的凌亂殘破都不能忍受了。 看看自古以來的列國吧,一旦開始興建宮室,一旦開始奢靡,就再也停不下來了。 但天下的金銀珍寶是有限的,獨夫的貪欲卻是無限的啊。 meimei確定,他一定會有到倒行逆施的那一天,到了那一天,一切才會到真正的清算之時,甚至會有義士為天下人主持公道,也未可知,畢竟這山東之地,義士何其之多啊。 而呂氏,則只要善待國中的子民,保持清正的名望,縱然不能如洛氏那般做天上的皓月,也要如同那池譚沉淀后的清水?!?/br> 呂產聞言有些難以置信道:“阿瑩你是不是太過危言聳聽了? 皇帝收取商稅是理所應當的事情,收取資產稅雖然有些巧取豪奪,但還不算是過分,僅僅從這些就判斷出他未來可能的事端,為兄不能相信?!?/br> 呂瑩沒說話,靜靜地望著呂產。 呂產敗下陣來,感慨道:“父親說過,我們二人有分歧,就聽你的,按照你所說的去做吧?!?/br> ———— 膠東悼王既薨,諸王、列侯皆震怖,產奉金獻上,斥諸賈,斷商路,又曰:“萬貫朽財,不若水具一器,以安黎民?!薄稘h書·呂侯世家》 第435章 支線番外:洛無疾開拓西域1 西域。 這是中原人眼中的不毛之地。 即便是前往過西域的人都說那里極其的瑰美,有巍峨的雪山、潺潺的溪流、蒼翠的森林以及無數適宜耕作的土地,但根本改變不了觀念。 就連河西走廊上都不愿意遷徙,更不要說數千里之外的西域了。 長安城里的百姓說:“西域的人不會說雅語,沒有雕廊畫棟,屋檐齊飛的建筑,沒有諸子先賢的典籍,沒有巍峨八主的神廟,沒有三皇五帝的祭祀,最重要的是,不明白什么叫做素王在上,唯有黑暗和蠻荒,那不是人能夠生存的地方啊?!?/br> 直到皇帝劉徹任命無雙侯洛無疾鎮守西域,天下人的觀念才發生了一點改變。 皇帝和洛氏一同在民間宣傳著:“無雙侯可是未來的昭公,是洛氏的家主,他愿意到西域去,縱然曾經荒無人煙,但日后定然不是完完全全的黑暗和蠻荒。 聽說數十年前無雙侯的先輩就帶著族人去過西域,還在那里留下了子嗣,數十年過去了,還在蠻荒之地祭祀著素王上皇?!?/br> …… 洛無疾前往西域,自然不僅僅是他一個人。 西域都護府的級別是凌駕于郡之上的,這從另外一座遼東都護府的設置就能夠看出來。 遼東都護府下轄郡、王國以及義從軍隊,遼東大都護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在大漢這種郡縣二級政治結構中是前所未有的。 劉徹對西域都護府的初步規劃是建立一個無雙侯國和都護府的治所,先在西域站穩腳跟,有駐軍的地方,至于郡縣的建立在之后,再根據實際情況設置。 想要讓一片土地自古以來,不是在書上指手畫腳一下,吹個牛就能夠做到的,更不用說西域本就有比較強大的土著居民。 尤其是洛氏選定的立足之地伊水河谷,水流充沛,土地肥沃,既是上好的馬場,又是上好的農耕區,是西域烏孫大國所在。 這不是那些總人口不過一兩萬的小國,而是一個很強的西域大國,鼎盛時期有百萬人口,是僅次于匈奴的強國。 即便經歷了連番的分裂戰亂,烏孫國依舊有數十萬人口,不容小覷。 而且最關鍵的是,從長安到烏孫,有足足七千里的路程,遠遠超過了昔年漠北大戰時的距離。 如此遙遠的距離,即便是在現代社會,很多國家都難以完成力量的投送,在這個依靠牲畜的時代,想要依靠漢廷供給糧草,加上路上的人吃馬嚼,把漢廷全賣了都不可能。 在姬昭所在的世界中,歷代王朝對西域都是羈縻統治,西漢時期不多說,可以說是羈縻中的羈縻,基本上依靠武力恫嚇和和親公主來施加影響力。 班超三十六人通西域,然后終生都在平叛的路上。 大唐武力昌盛到極點,動不動滅國亡族,高仙芝遠征小勃律國,行軍四個月,跨越五千里,史書記載,“不作休息,半日而下”。 這么巔峰的唐軍,面對時降時叛的土著,同樣沒有趕盡殺絕。 這難道是老祖宗們善良可欺嗎? 還是古人的智慧不足呢? 都不是! 老祖宗的智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因為沒辦法,中原大軍派過去的代價太大,獲得的收益又太小。 大唐安西軍,已經是出現在西域最強的勢力,但僅僅那么一點安西軍,都需要中原的支援才能維持,數十年的時間,根本就不足以建立穩固的統治。 經常旅游的人,見到各地的山川地勢,就會明白想要真正的建立統治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情。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