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節
聽到洛景的話,劉恒沉吟了一下,然后將手中寫著竹簽扔進一片布帛之中,竹簽碰撞之聲頗為清脆。 隱隱約約之間,還能夠從露出的一角之間見到舞陽侯、絳侯等等字眼,那塊布帛的角落上則繡著衛軍的字樣。 這場喧囂的盛宴持續了數日,這群開國勛貴是故意借此向整個天下宣告他們回來了。 劉恒還派出了使者前往賞賜,充分展示了君臣之間的友好和深情厚誼。 當一切都結束之后,劉恒對這些徹侯的任命很快就下來了,基本上都回到了軍隊之中。 這么大規模的人事調整,自然是讓朝野側目,很多人都在猜測皇帝到底想要做什么。 …… 長樂宮中。 劉恒翻來覆去的望著手中那一枚銅錢,不知道看了多久,才抬起頭來對賈誼和洛景說道:“賈卿,朕記得很久之前就上書說過,朝廷應當收回下放給民間的鑄幣權?” 賈誼聞言當即正色道:“正是陛下,鑄幣權事關朝廷命脈,昔年洛文王在時,臣便上書,不過后來洛文王為臣講過為何暫時不能收回,臣就沒再上過書?!?/br> 洛景說道:“陛下,父親曾經說,鑄幣權最終是一定要收回朝廷,由中央朝廷統一鑄造下發的,您是要現在就開始嗎? 臣以為,恐怕不會那么容易。 畢竟鑄錢實在是太賺錢了,只要是能夠賺錢的生意,就一定會有人鋌而走險。 即便是官面上禁止,那些不法豪強也一定會在私下里鑄造,甚至就連那些諸侯王也會這樣做?!?/br> 劉恒聞言冷笑道:“那朕倒是要看看是他們的脖頸硬,還是朕的刀更加鋒銳了。 朕真正擔心的是,此舉是否會有與民爭利的嫌疑,會不會使得天下百姓更受其苦?!甭寰靶Φ溃骸氨菹?,您實在是多慮了。 雖然這么說實在是不好聽,但這種層面的權力爭奪,從來都和百姓沒有什么大的關系,這天下難道還有普通的百姓能夠從鑄錢之中得利嗎? 能夠得利的全部都是那些豪強和諸侯王,是那些整個大漢朝最富有的人,天下的錢就只有那么多,若是全部都讓這些人拿走,那么百姓就拿不到。 百姓從朝廷的政策之中得不到利,但是卻總是受到傷害。 臣記得臣的五叔壽光侯昔年對高皇后說過一番話,那就是大漢賴以生存的是那些良家子。 如果說大漢朝是一個人,良家子就是食物,就是水。 這世上難道有人能夠不吃飯,不喝水就生存在世上嗎? 自然是沒有的。 放任豪強強大,普通的百姓就一定活不下去。 若是這些人生存不下去,現在的大漢就會轟然倒塌,要么像是秦王朝那些直接滅亡,要么就要徹底的依賴地方豪強來實施統治。 能夠為朝廷繳納賦稅的百姓是不可或缺的,而諸侯王和豪強,則是可以替換的。 大漢朝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能夠成為諸侯王和豪強的人選?!?/br> 洛景雖然不擅長這些東西,但是家學淵源,嘴炮還是很強的,對他這一番理論,劉恒和賈誼都頗為認同的點點頭。 劉恒更是眼神之中直接迸發出了殺氣,寒聲道:“阿景,看來朕先將徹侯們召回來是對的,鑄幣權想要收回是要殺一批人了,這些豪強怎么就殺不光呢?” 賈誼和洛景聞言紛紛灑然一笑,想要殺光豪強那純屬開玩笑。 劉恒自己也明白這樣實在是過于異想天開了,微微閉眼又睜開問道:“賈卿、阿景,明天的朝會上,找一個臣子把這件事提出來?!?/br> “遵命,陛下!” 洛景其實認為可以直接下旨,試探這種手段通常代表著一種商議的意味,體現出一種不確定性。 而收回鑄幣權這件事,是不容商議的,這就是中央朝廷的權力,地方就該直接將這項權力交上來。 誰若是膽敢質疑,應當視為叛逆,毫不猶豫的起兵鎮壓。 這兩種方法說不上哪一個更好,洛景不像劉恒那樣,腦子里面有無數的彎彎繞繞。 劉恒這個人想一件事情,不知道要在心里、腦海里面拐多少彎才會說出來,真是個天生做皇帝的料。 洛景和賈誼兩人結伴向著皇宮之外走去,洛景問道:“賈卿可有合適的人選,若是沒有,景這邊可以給您推薦幾個,父親和諸位叔父雖然已經或者去世,或者離開了長安城,但在長安還是有許多親朋故舊的,尤其是三伯,關系眾多?!?/br> 即便是不算洛氏的身份加成,僅僅洛亦本身的關系,他在開國勛貴里面也算是交游最廣的那一批,基本上就沒有他不認識的開國勛貴。 若是洛亦不將他兒子送回昭城的話,他的兒子就會成為開國勛貴二代之中的領頭人,這就是英侯府所具有的力量和地位。 賈誼聞言笑道:“多謝公子,那倒是不用了,誼這些年承蒙壽光侯關照,在長安城也算是有幾分薄面,合適的臣子還是能夠找到的。 昔年洛文王和壽光侯舉薦誼,誼不能事事依靠,否則真就辜負了令尊的看重?!?/br> 聽到賈誼稱呼自己公子,洛景微微瞇眼,說道:“賈卿,您現在是國家重臣,稱呼景為侍中即可,或是稱呼東阿亦可?!?/br> 賈誼本身就是通過洛氏步入政壇,而且也是因為洛氏的關系而得到重用,乃至于被皇帝信任,身上有很強的洛氏標簽。 現在稱呼洛景為公子,那就更加坐實了洛氏門生的身份,但賈誼現在是皇帝身邊的重臣,這不是一件好事,在洛氏看來,賈誼只要忠于皇帝就足夠了,只要在關鍵時刻偏向一點洛氏就足以,不算辜負洛氏的舉薦之恩。 賈誼聞言自然明白洛景的意思,當即點頭表示自己明白。 隨著宮門緩緩落下,太陽緩緩落下。 太陽照常升起。 第341章 弊端 當陽光灑落在皇宮之中,朝臣們還以為這只是一場正常的朝會,并不知道劉恒準備給所有人一個驚喜。 洛景自然是要上朝的。 劉恒來到殿中之后,朝會開始走流程,等到正式流程走完之后,劉恒就問道:“眾卿可有本奏?” 大朝會上的這種上奏,基本上都是走流程,一般不會真的有什么事放到這里來討論,一般都是用來試探的場合。 但是今天特殊,賈誼安排好的一名掌管錢糧的小官從后面起身走到殿中道:“陛下,臣有本奏?!?/br> 這一幕讓群臣紛紛側目,這里很多人甚至不認識這個人,不知道這樣的小人物能有什么事上秉皇帝,聰明人已經開始盤算,這是誰推出來的棋子了。 劉恒笑著問道:“卿有何事?” “陛下,臣諫言。 昔年因為天下需要大量的錢幣,又因為假幣泛濫,朝廷不能制止,所以高皇后允許私人鑄造錢幣,但是經過這些年無數的銅錢流在國中,臣以為此法之弊害已經勝過益處。 鑄幣之權事關朝廷根本安危,應當及早收歸朝廷,禁止民間私自鑄幣,轉而交由朝廷統一鑄造?!?/br> 此話一出,很多人都將目光直接望向了上首的劉恒。 這不會是皇帝直接找的人吧? 實際上天下有識之士早就看出,朝廷遲早是要收回鑄幣之權的,不說那些對朝廷的好處,僅僅是出于人性比較貪婪的角度來看,鑄幣這么大的利潤,怎么可能一直放任王侯豪強們去賺取呢? 雖然主流輿論是義在利上,但這世上難道真的有不愛錢的人嗎? 即便是皇帝想要做什么事,那也都是需要錢的,皇帝擁有著天下最大的權力,無論如何想,都不可能放棄鑄幣這座不斷產出的金山。 剛剛還比較安靜的朝堂之上,立刻就是一片嘩然,甚至直接就有朝臣出列怒斥道:“真是一片胡言! 允許私人鑄幣,這是高皇后和洛文王的創舉。 數十年來,在這項政策之下,天下愈發的欣欣向榮起來,而且本朝的錢幣質量是歷代最高的,現在民間連一丁點是使用前朝舊幣的都沒有。 這難道還不能證明洛文王的先見之明嗎? 難道你這是在質疑高皇后和洛文王嗎? 真是好大的狗膽! 吾看你就是個想要霍亂朝綱的jian臣,說這些jian邪之語,想要蠱惑陛下,實在是萬死難辭其咎。 陛下,請殺此賊,以正視聽?!?/br> 竟然直接把高皇后和洛文王搬了出來,而且說的讓不少人都認同,尤其是洛新的地位和影響力,對這些人來說實在是太高了。 這人很多人都認識,不僅僅是朝臣,還是儒家一脈的首腦人物之一,是當世的大儒,現在怒發沖冠的模樣,讓人毫不懷疑,如果他手邊有一把利劍的話,恐怕會直接提著劍把剛剛啊說話的朝臣捅個透心涼。 讓他知道一下儒家的武力充沛,讓他知道一下為什么當初為什么儒墨并為兩大顯學,因為其他人打不過墨家,儒家可以! 其他人當然不會讓著他,同樣出列大聲道:“朝堂之上暢所欲言,這同樣是高皇后和洛文王所定下的規矩,你這樣喊打喊殺,是想要做什么? 吾看就是你自己鑄造錢幣獲得了大利,所以才阻撓朝廷收回鑄幣之權?!?/br> 這番更是直接人身攻擊,朝堂之上頓時就亂做一團,這些人紛紛指著鼻子罵起來,甚至離得近的人直接就動起手來。 洛景遠遠的看著,臉上滿是笑意,真是生動有活力的朝堂啊。 劉恒在上首坐著,臉色有些無奈,這個風氣從高皇帝時代就開始了,望了洛景一眼,見到這小子竟然還笑,說道:“阿景,讓他們安靜一點?!?/br> 洛景笑著手中執著銅錘,然后重重的敲響,如此沉重的聲音響徹在大殿之中,群臣這才氣喘吁吁的停下了友好的交流。 劉恒輕輕揉了揉頭,他就猜到了一定會有爭論,畢竟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要艱難。 但是朝堂之上引起的爭論還是出乎了劉恒的預料,而且這完全是一場大亂戰,那些從中得利的人自然不用多說,劉恒不會在乎他們的意見。 但問題是那些和鑄幣八竿子打不著的人之中也有不少反對。 劉恒眼見這種情況,便暫時停下了朝會。 “諸位卿家的意見,朕意見知曉,既然如此,那就挑時間使諸位卿家一同商議一下,看看到底哪方更有道理?!?/br> 劉恒準備好好探討一下,畢竟支持者和反對者都振振有詞的場面實在是不多見。他雖然心中已經確定一定要收歸朝廷,但是聽一聽反對派的意見,或許能夠為后續的事情做出一些補充,畢竟政策的制定從來就沒有盡善盡美這個說法。 長樂宮中,劉恒望著眼前如同雪花一般呈遞上來的奏折,頗有些感慨的說道:“阿景,你說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反對呢?” 洛景翻看著那些奏折,沉吟道:“這些人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但這世上本就沒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關鍵是要看需要什么,當年朝廷需要下放鑄幣權,現在則需要收回鑄幣權,沒什么可值得討論的?!?/br> 劉恒輕聲笑道:“話雖如此,但姑父昔年教導朕,一定要多聽臣子的勸諫,廣開言路,善于納諫,只要聽了,不論有沒有按照諫言去做,臣子都會盡心盡力,所以朕要聽一聽他們能說出什么話來?!?/br> 鑄幣權收歸朝廷這件事引發了極大的爭論,這場爭論的風暴甚至直接席卷了所有的學派。 黃老道家反對收回鑄幣權,儒家之中有反對的,有支持的,畢竟儒家學派實在是太多了,反而法家基本上都同意收回鑄幣權。 這里就要首先說明一點,雖然經歷了洛陵踐法,但法家并沒有被消滅。 因為洛陵踐法沒有將法家一棒子打死,而是批判了其中的某些思想。 法家好利,求的是榮華富貴,面對強權跪的很快,不僅僅面對君主這樣,面對洛氏同樣如此。 他們將那些馭民術從思想典籍去除之后,中和了一些不太偏激的思想,改造了自己的學說,然后接受洛氏的監管。 所以如今出仕的法家學子還是不少的,洛新擔任攝政之時,雖然親近儒家和黃老學派,但對法家學子,只要德才兼備,他同樣愿意使用。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