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節
即便是洛氏面對這些人,在姬昭還沒有成神之前,最終也要退讓,畢竟家族底蘊有限,人的私欲無限,不可能見到一個就直接發動四時之神一雷劈死。 一封震驚整個漢王朝的制令從宮中發了出來。 “攝政皇太后制: 沒有功勞的不得封為徹侯,這是不變的鐵律,有功勞卻不封為徹侯這是極大的錯誤,朕不愿意如此,功莫大于救駕,封洛新東阿侯,食邑五千戶?!?/br> 食邑戶數雖然高,畢竟還有幾個萬戶侯在上面,雖然所有人都知道這不是洛新的頂點,但還不至于震驚不已。 真正震驚的就是皇太后之前的攝政二字,上次還是以劉盈的名義發出,這一次竟然直接以太后的名義下旨。 這說明什么? 沒人認為呂雉要篡位,他們想的更多的是,呂雉看來不滿足于做一個過渡型的人物。 她要做事,再加上洛新,攝政太后加上一個大臣,這種洛文公的既視感實在是太強了。 而且洛新的封地是東阿縣。 那是呂氏的老家,在逃難到沛縣之前,呂雉就生活在那里,現在她竟然將鄉土封給了洛新! 有能力反對的張良蕭何等人紛紛沉默,就連劉氏諸王都沒有說什么,這本來就不算是特別難以接受的事情。 至少皇帝還是劉盈,呂雉也沒有其他的兒子。 諸王心中還隱隱想著讓呂雉做的過分點。 在這種詭異的氛圍之中,洛新封侯的事情竟然順利通過了。 成功封侯的洛新卻并沒有喜悅,“娥姁,沒人反對不一定是好事,這只能證明某些人將不滿埋藏在心底了,接下來要妥善的處理天下錯綜復雜的關系,不能影響休養生息的大計?!?/br> 又是一次朝會,群臣的心情都變得有些不同,這些年劉邦在外征戰,雖說治理天下的是洛亦和蕭何,但呂雉這個皇后也是功不可沒的。 不過眾人的主心骨畢竟是劉邦,現在呂雉明確的說,她現在要主宰這個天下了,眾人心情還真是復雜。 呂雉穿上了最繁復華美的袍服,朝臣魚貫而入。 “攝政皇太后,千秋萬歲,愿您萬安!” “眾卿萬安!” 群臣贊美著呂雉,慢慢接受了新的時代真的到來了,至于劉邦,大概藏在心中在贊美吧。 “東阿侯,您有大才,又貴為君侯,現在的位置不足以匹配您的才能和品德。 您的兄長英侯亦曾經擔任丞相,您有著不遜色于英侯的才能。 陛下若是有您輔佐,定然能開創三代之治。 陛下,你認為呢?” 說著轉頭望向劉盈,劉盈連忙道:“母后您說的有理,東阿侯對孩兒有恩,才能品德都是上等,除了丞相之位,孩兒找不到其他可以匹配東阿侯的位置了?!?/br> 劉盈性格不愛爭搶,而且洛新很是愛護他,教導他做皇帝的學問,還對他有大恩,所以他對洛新有一種孺慕之情。 繼洛亦之后,洛新也成為了丞相,漢朝才剛剛十三年,洛氏就一門雙丞相了! 這種場景不禁讓群臣想起諸子百家典籍中所記載的洛氏曾經在邦周,累世三公,三攝國政! 自秦末以來,洛氏顯現了太多的神異之事,導致群臣都快要把洛氏當成方士家族了。 這是群臣第一次感受到,洛氏作為一個政治家族的可怕! 王朝更替,唯有洛氏永尊! ———— 孝惠弱,呂后臨朝稱制,群臣悅之,新曰:“太后功高德厚,請為攝政?!?/br> 呂后曰:“諸卿何意?” 呂后素有賢名,群臣敬服,欣然稱上,皆俯首帖耳,曰:“太后與先帝共定天下,合該若此?!?/br> 呂后乃攝政,制曰:“新功高,宜封徹侯,食五千戶,主東阿?!?/br> 東阿者,呂氏宗祠故土,時人艷羨,新亦淚之,曰:“上信重若此,夫復何求?”——《史記·東阿侯世家》 第280章 重啟廟號 謚號體系 呂雉的攝政對朝情局勢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國家最忌諱的就是有兩個政治中心。 之前劉盈在長樂宮繼位皇帝,但是卻令出皇太后的未央宮,群臣不知道到底誰才是帝國的主人,形勢就不免繁雜起來,無數的邪情就會在其中滋生。 隨著呂雉正位攝政太后,整個天下的局勢就明朗起來,帝國的主人就是太后,萬事向太后匯報即可,皇帝年幼,還需要繼續學習如何治國理政,識人用人。 未央宮。 不僅僅是洛新在這里,蕭何、張良等一干重臣都聚集在這里,要商量太后攝政之后的國家戰略方向。 蕭何這種老狐貍,隨著年歲見長,對時事發表的意見就漸漸少了,能不得罪人就不得罪人。 之前和洛亦一起擔任宰相,他就不爭不搶,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 現在呂后親近東阿侯,之所以自己還能擔任丞相,是因為威望高,年紀大而已,就是給洛新壓陣的,蕭何就更是擺正了自己的位置。 張良見識過洛陵這個在智慧層面基本上全面壓制自己的絕世人物之后,對于政治上的很多事情就不再上心,將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修仙上,對他來說,只要能保住家族的富貴即可。 群臣在場,呂雉自然不可能再坐到洛新身邊,她坐在最上首,劉盈坐在她的身邊,小臉有些蒼白,當年他還是個襁褓中的嬰幼兒的時候,就經歷了太多的顛簸,這導致他身體有些虛弱,但還好不是病秧子。 不過洛新未雨綢繆,雖然劉盈還小,但他已經開始給劉盈關注皇后人選了,等到劉盈加冠之后,就開始給他婚配,早點生孩子,安定呂雉的心。 呂雉開口道:“眾卿,先帝賓天,去向素王闡述功過,那不是我們所能夠觸及的,但是人間的事跡卻需要宣揚,自古明君賢臣都想要名留青史,可見生前身后名的重要。 先帝有大功德,該要如何褒揚呢?留侯,您的智慧高絕,昭公也曾經稱贊您漢臣無二,您先來說說吧?!?/br> 張良被點名,稍加思索便道:“不若向各郡國下令,以先帝事跡作詩歌楚辭,歌以詠之,想必可以宣揚先帝的事跡了?!?/br> 這倒也是個辦法,而且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想出這種不論是士人還是庶民都能夠接受的方法,已經很是不凡了。 呂雉又望向洛新,柔聲問道:“東阿侯可有什么想法嗎?” “留侯的想法就很好,可以在黎民百姓之中傳播先帝的仁德?!?/br> 先是肯定了張良的想法,然后緊接著就說道:“先帝在時,封大兄為昭公,并且把昭字避諱,甚至就連謚號也避諱,諸如秦昭襄王,燕昭王等,都在典籍之中改為了成,稱秦成襄王,燕成王等。 謚號是極重的東西,這是先帝所認可的。 邦周時,天子崩,諸侯薨后,都有謚號評判一生功過是非。 等到了始皇帝時,他認為這是臣子非議君主,兒子非議父親,于是廢除了謚號,這是何等的荒謬啊。 難道沒有了謚號,他就不被稱作獨夫了嗎? 難道沒有了謚號,他就不被稱作暴君了嗎? 邦周經歷了一千年,但凡是經過諸侯反復確認的謚號,從來沒有出過問題。 厲王幾乎覆滅了邦周社稷,于是他得到了厲的謚號。 這難道是文公乃至于諸多大臣對他不滿嗎? 史書上記載,‘謚厲,周人欣然,歌以詠之,十日不止?!?/br> 當厲王得到這個惡謚時,那些因為他而慘死的國人的家族紛紛歡欣鼓舞。 若是厲王這樣的君王還能獲得血食的供奉,還能得到上好的評價,那些因為昏君暴君而慘死的忠臣良將又該去哪里述說自己的冤屈呢? 臣以為應該重新啟用謚號系統,不僅僅是君王,還有朝廷的重臣,諸如三公九卿以及徹侯,都要納入這個評判體系之中。 君王的謚號要敬告上天。 公卿王侯的謚號則先評定,每隔一年,將逝去的臣子姓名及朝廷擬制的謚號刻在竹簡之上,等到天子祭天之時,一并敬告?!?/br> 謚號! 蕭何和張良這些人都有些振奮的望向洛新,萬萬沒想到洛新竟然會提出這件事,關鍵是還將謚號擴展到他們這些重臣身上。 邦周的謚號,首先是素王挑選了上百個字眼,然后賦予他們解釋,開始的時候,并不是死后才用的,從文公起,就徹底變成死后的評判了。 這一套程序整整延續了一千年,只有諸侯國主才可以獲得,不是諸侯,就算是執掌大國國政的攝政權臣也得不到。 殿中的這十幾個人,誰不是開國功勛,誰沒有徹侯爵位在身,都是能夠得到一個謚號的。 最關鍵的是,這些人都認為自己的功績是絕對可以得到一個上謚的,呂雉自然早就知道這件事,作出一副興奮的神色,說道:“東阿侯說的實在是沒錯啊。 這世上只有獨夫才不允許批評,因為他的過錯罪孽太多,傾盡東海之水也沒法洗刷干凈。 先帝功高德厚,應當得到最上等的謚號,朕聽聞,君王皇帝,堯舜禹湯都是謚號。 先帝是第一位擁有謚號的皇帝,應該得到一個前所未有的謚號,先帝德覆萬物、功德盛大,便謚為‘高’,稱高皇帝?!?/br> 合著這是您二位商量好的,那還先讓我說,張良在心中暗暗吐槽,然后就又聽到呂雉問道:“東阿侯的方法好,可以推行,可還有獻策?” 洛新施施然從寬大的袍袖中取出一塊布帛,朗聲道:“太后,這是臣的五弟知曉先帝賓天,臣要前往長安時,特意讓臣帶來的。 臣的五弟通曉三代一切典章制度,讀過千萬卷書,乃是能克定律令,規矩制度的大才,他翻閱古代典籍,發現殷商有一套廟號的評價,是用來贊揚古代圣王的?!?/br> 周王朝之前的歷史,洛氏最為清楚,尤其是經過始皇帝焚書,洛氏學術領袖的地位就愈發的凸顯。 比如說廟號,或許其余百家之中也有少許稍微清楚的,但是絕對沒有洛氏這么清楚,呂雉作出好奇狀問道:“廟號是?” “祖有功而宗有德,廟號便是以祖或宗為號,作為對祖宗的一種贊美,它和謚號最大的不同是,謚號有褒有貶,而廟號則是純粹的贊美祖宗的功績?!?/br> 現在的人還是要臉的,畢竟邦周給起天子惡謚來都毫不猶豫,呂雉聞言皺眉道:“若是一味的褒揚,怎么能夠警示后人呢?” 是啊。 殿中眾人都是這個想法,沒有壞怎么能夠襯托出好呢? 正如謚號一樣,沒有桀紂幽厲,又怎么能夠襯托出文武康昭的偉大呢? 當然,現在謚號沒有昭了,但道理是這個道理。 洛新笑道:“廟號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則,沒有功德的先祖,不作貶低,但不上廟號?!?/br> 這就合理了。 沒有廟號,這不就是一種貶低嘛,大家都有廟號,就你沒有,說明你做的沒有其他皇帝好。 兩方面綜合考量,基本上可以判斷出一位君王的功業了,但前提是臣子要有節cao。 現在這個時代的官員在這方面,自然是有節cao的,沒人愿意因為要捧一個死去的君王,毀掉自己青史之上的名聲。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