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節
蕭何都沒想到劉邦轉眼竟然給了自己這么大一個驚喜,當今現世的洛氏嫡系就兩位,其中一位幾乎就是諸侯盟主,不是任何人有資格招攬的,日后不論是誰得到了天下,都要尊崇的供起來。 真正出世的嫡系,就是眼前的洛亦,劉邦竟然能招攬來,真是神異,蕭何忍不住想起之前傳說劉邦有天子氣的傳聞,他甚至都要相信劉邦真的有天子氣了。 幾人進入帳中,開始商議之后的行動,蕭何作為劉邦的大管家開始盤點劉邦現在的家底,“如今我軍所屬有一萬五千人,其中五千多人是豐沛之地追隨我等起兵的鄉人,剩下的則是這一路上收納而來。 軍隊雖少卻精銳,現在天下紛亂,只要一路向西,無數的流民都能充實進來,有這些精銳在,很快就能拉起十數萬的軍隊?!?/br> 洛亦聞言道:“陳王舊部我大部分交予了大兄,但是手中還有五千人,可以同沛公一同西向,但肯定不是蒙恬的對手,我們要找到合適的行軍路線,沛公,想要成就大事就要有賢才輔佐,但賢才卻不是越多越好,關鍵是合適?!?/br> 劉邦和蕭何都有些怔楞道:“賢才不是越多越好?” 這和天下所有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從來沒聽說過嫌棄賢才多的,洛亦卻點點頭道:“洛氏有千年的傳承,各方面都有所研究,早就發現了一個問題,那些賢才過多而基本盤又不夠大的勢力,一定會陷入無盡的內斗之中。 正如蕭生,他是一位極其擅長治國理政的大才,若是現在再有一位和他同樣的大才來到您的軍中,您要如何做呢?如果您不能人盡其用,那就要克制麾下賢才的規模?!?/br> 劉邦聞言問道:“難道就沒有什么辦法嗎?有賢才卻不招納,這恐怕不是明主所應該做的?!?/br> 洛亦笑道:“沛公,這真是亦要與您說的,想要成就大事,有這么一些事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是糧草,這就要一位能給您打理后方的人才,蕭生可以擔任這個任務。 這是您的根本,就像是您的身體一樣,揮舞出去的拳頭有沒有力量,這一拳打完之后還有沒有力量去揮舞下一拳,都是身體素質所決定的。 第二則是利刃,您的身體再強壯,若只能被動挨打,那最終是一定會死的,所以您需要一把利劍和絕好的劍術。 昔年輔佐慶忌的孫武,打造魏武卒的吳起,還有白起王翦,就是這樣的利劍,您麾下勇武豪壯之人很多,但勇戰派的將軍至少要到先祖武公那個級別,才能戰勝那些謀戰派的統帥,像這種無雙的統帥您的麾下還未曾見,這是您需要注意招納的。 第三則是大勢的規劃,天下形勢時時刻刻在變,但又有最基本的不變,這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出,這就需要一位乃至于許多位智謀之士一同在您的帳前聽令,這就是謀主。 這些人一言乃至于可以決生死,雖然不像那些直接提供糧草兵員、直接為您打仗的猛將統帥,但是這些人的意見是非常重要的。 這樣的才智之士,您的麾下同樣沒有,亦雖然家學淵源,卻不是那種才智通天之人,不能讓您事事料敵機先。 亦的大兄陵就是這方面一等一的人物,往上數三千年,所有的圣王賢臣都沒有能勝過大兄的,只是大兄要居中籌謀諸侯,不能襄助沛公?!?/br> 雖然洛亦是站在無數前人的智慧上說出這一番話,但是蕭何和劉邦不知道啊,只覺得鞭辟入里,真不愧是洛氏子,沒有庸人。 劉邦沉吟道:“賢才的招納不是一日就能夠完成的,子玉同樣有良謀?!?/br> 洛亦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大的優勢就是魅力高,最擅長的大概就是交際,能說會道,表現在屬性上就是狡言比較高,會忽悠,他的六維屬性都不錯,但沒有超過九十的,不過他倒是能為劉邦去招納賢才。 “沛公,會盟諸侯之中的韓王成,他麾下有一人,名為張良,楚公項梁說張良是僅次于大兄的智謀之人,我與他交談的確是智慧過人,若是能讓他襄助,勝算必多。 現在韓王和張良想要尋求楚公項梁復國,但是楚公項梁定然是要對上蒙恬和章邯的,韓王成哪里有能力去和這兩位正面對敵。 我們可以借機邀請韓王成繞道蒙恬之后,這樣韓王定然愿意,張良也就能隨之而來,我看那韓成不是個能成事的人,現在和張良打好關系,日后就有機會讓他歸在您的麾下?!?/br> 劉邦是和張良閑談過的,所以稍微知道張良的才能,這就是他受到刺激的原因之一,六國貴族生來就有這些人杰投效,而他只有一群出身豐沛的老兄弟。 這王侯將相,真的是天生的貴種嗎? 當見到身邊洛亦眉心那道熠熠生輝的圣痕時,再回想起那日洛亦對自己大聲說著,王侯將相,不是天生的貴種,劉邦這些時日心中翻騰的思緒漸漸平復下來,笑道:“就依照子玉所言,邀請韓王成一起?!?/br> 劉邦在會盟諸侯眼中的形象是個敦厚的老者,畢竟在這一行人之中,他的年紀的確是比較大了。 韓王成是表面上的領袖,實際上韓人都以張良為首,韓王成自己也對張良言聽計從,面對劉邦的聯盟請求,便直接問道:“子房,這沛公的聯盟我們要答應嗎?”張良沉吟道:“可以答應,楚公項梁要北向和趙王歇共同對抗章邯,魏王咎也隨著他們一起去,燕王和代王都要前往舊地去招納民眾然后共同對抗章邯。 項羽之前打敗了蒙恬的先鋒軍,現在還是由他前往對抗鄭地的蒙恬,這是韓國的國土,沛公想要從洛陽繞道,是想要截斷蒙恬的糧道,之后破入關中?!?/br> 張良一眼就看出了劉邦想要做的,韓王成便問道:“子房,你說若是我們先入關中,成為關中王怎么樣?” 張良聞言搖搖頭道:“王上,如果一個稚童懷中抱著黃金經過紛亂的鬧市,難道還能留下性命嗎? 您和我都是韓國的貴族,在韓國的土地上有聲名,這里的舊人在暴秦的統治之下受到了苦難,所以會希望原來的王回來,這就是我們能夠這么快拉起軍隊的原因。 所以只要收復韓地就可以了,在這里積蓄力量,關中王不是我們所能夠奢求的。 若是要占據關中王的位置,就一定會和項氏敵對,您認為我們能夠戰勝項氏嗎?” 韓王成微微嘆氣,知道那是不可能的,諸國之中楚國最強,項梁在楚地的聲名又高,現在還是洛氏的盟友,這天下共主的位置似乎就是為項梁所準備的一樣,真是讓人艷羨。 張良不想讓韓國陷入和楚國必敗的戰爭之中,所以他從一開始就斷絕韓王成想要進入關中的心思。 兩人率領著軍隊到了劉邦營中,然后張良就見到了洛亦,他當即就明白定然是洛亦讓劉邦邀請自己。 于是就在眾人之前,張良問出了一個關鍵問題,“沛公,您是想要協助項羽切斷蒙恬糧道進入關中,還是想要自己進入關中呢?” 張良先前給韓王分析的時候就知道劉邦想要進關中,但他還是如此發問。 因為先前諸侯會盟之時,項羽就對進入關中表達了極大的興趣,項梁王天下,項羽王關中,出力大好處就大,這是應該的。 六國貴族的主要目的是復國,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基本盤,像是韓國這樣有求于項氏的,就更不可能去爭關中。 但像是劉邦這樣的豪杰想要展露頭角,奪下一片地盤,就一定要和舊貴族爭斗一番。 相比較起來,滅亡秦朝之后,無主的八百里秦川之地明顯是利益糾葛最少的,而且還有會盟之時的洛氏背書。 項梁是不會違背和洛氏的約定的,進關中為王,這對于沒有根基的豪強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張良明白劉邦想要入關中的心思,對于劉邦他就沒有對韓王那么上心了,你想要入關中,那我就幫你,我們互惠互利,但是之后項氏的敵視那就不關我的事了。 劉邦剛要說話,洛亦扯了扯他的衣袍,直接道:“子房,這會盟的豪杰之中難道有不想為王的嗎?大兄說先攻破關中的做王,沛公自然是想要做王的,這難道不是人之常情嗎?” 張良臉上帶著笑意道:“沛公是敦厚的長者,若是能在關中稱王,想必是上天對秦人的庇佑。 只是先前沛公想要繞道洛陽,所以良才如此發問?!?/br> 劉邦還沒聽懂,洛亦已經直接問道:“子房,可是繞道洛陽有何不妥嗎?” 張良取出堪輿圖,指著地圖道:“沛公若是繞道洛陽,那就要從函谷關入關,崤函之固,即便不若昔年艱險,但是以您和韓國的軍隊,攻擊這里,即便是能獲勝,但是時間定然要拖很久了?!?/br> 實際上張良的想法是,就憑這么一點軍隊想要攻破函谷關簡直就是做夢。 張良指著堪輿圖的另外一處道:“您若是真的想入關,現在所能做的就是繞道南陽,那里才是兵家必爭之地。 昔年楚國和秦國爭奪南陽以及商於之地,就是因為這里是通往關中的要道,還是支援中原的大糧倉。 如果您能夠控制南陽,進可以北上切斷從函谷關出來的糧草,同樣可以直接通往洛陽,若是遭遇失敗,只要扼守住襄陽,就可以向江漢撤退。 而且一旦中原大戰分出勝負,您立刻就能夠從南陽順著武關入關,武關相比較函谷關,至少要容易攻破,您若是想要做關中王,這是唯一的辦法。 沛公,良讀史書,未曾聽說過不占據形勝之地而獲得勝利的,現在的南陽就是形勝之地,您一定要得到這里?!?/br> 劉邦望了一眼洛亦,他現在深刻的感受到了洛亦所說的謀主的重要性,蕭何治理軍隊井井有條,但是在這種事情上卻沒有提出什么好的建議,張良則明確的給自己指出了進入關中的道路。 正在這時,蕭何突然走進道:“沛公,項羽來訪?!?/br> 眾人皆是一愣,然后就見到項羽走進營中,劉邦連忙上前道:“項將軍?!?/br> 項羽直接把住劉邦臂膀笑道:“沛公,籍聽聞您愿意向西而行誅滅暴秦,這會盟諸侯之中,有您這樣膽量的實在是少見,籍一向喜歡與真正的大英雄相交,您愿意與籍一同前往和蒙恬交戰嗎?” 眾人沒想到項羽來到這里竟然是想要讓劉邦和他一起與蒙恬交戰,項梁在黃河以北作戰,項羽則在黃河以南作戰,楚國這是想要正面和秦國再交鋒一次啊。 不過項氏還沒有飄,知道僅僅憑借楚國的力量不夠,所以項梁打算聯系趙王、魏王、燕王、代王等人,而項羽則找上了劉邦。 劉邦心中有了決斷,但是又不能直接拒絕項羽,于是說道:“將軍,山東豪杰群起,但是只有您打敗了蒙恬,現在您邀請我一起前往,我難道能夠拒絕嗎? 只是士卒們甲胄不全,不能和秦兵抵抗,希望能繞道洛陽為您截斷蒙恬的糧道,這是我所能為您做的?!?/br> 項羽松開劉邦,朗聲笑道:“沛公真是豪杰,就如此做,籍在鄭地戰蒙恬,您在洛陽斷其糧道,還請務必小心?!?/br> 項羽這個人是真的勇,劉邦起碼是在敵后,打不過還是能跑的,他直接正面剛蒙恬,面上竟然一點擔心都沒有,就連劉邦都忍不住勸了一句,“將軍。 蒙恬是始皇帝時的大將,長城兵團是秦軍最精銳的大軍之一,這樣的軍容不是先前的秦軍可以比擬的,您務必要小心啊,這天下的擔子都壓在您的身上?!?/br> “沛公您有所不知,長城兵團的副手是王離,他是王翦的后裔,昔年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楚,籍的祖父率領項氏子弟出戰,最終全部戰死,那時籍就立誓,定然要殺盡昔年的秦人。 男兒的諾言如果不踐行,祖輩的大仇如果能忘記,籍難道還有面目能夠立在這個世上嗎?” 眾人聞言皆默然,項羽的話沒錯,這樣的大仇足以永生永世的銘記。 項羽說完又對劉邦道:“沛公,您真是敦厚之人,籍愿意與您約為兄弟,若是日后能王關中,也為您封王?!?/br> 雖然兩人年紀相差很大,但是劉邦向來不拘小節,哪里會在乎這個,于是在眾人面前和項羽約為兄弟,共同對抗蒙恬,直接殺進關中,徹底截斷蒙恬的后路,這也算是對抗蒙恬吧? 項羽得到劉邦的允諾之后興沖沖離去,他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和秦軍交手,劉邦等人同樣收拾軍隊,準備離開昭城,從陳地繞道,穿越信陽向南陽而去。 天下如火如荼的反抗暴秦的火焰,隨著洛氏和楚國的入場,終于熊熊燃燒了起來,扶蘇在咸陽城中盡力的改變著秦王朝的暴虐,但僅僅憑借著他,又能做什么呢? ———— 高祖常欲廢太子,問計群臣,群臣避之不得,獨英侯得免。 淮陰與英侯親,曰:“上善君,何不問計?” 亦曰:“太子仁厚,上知吾意,故不問,此上善?!?/br> 淮陰乃知英侯意,曰:“上喜侮人,君以何免?” 亦曰:“旦得上意,吾奉之?!薄妒酚洝ぢ逵⒑钍兰摇?/br> 第221章 洛村 靜室之中,洛亦對著洛陵垂首而拜,“大兄,亦要隨沛公而走了?!?/br> 正如洛氏不是素王的傀儡一樣,洛氏子弟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可能完全按照洛陵的安排去生活,甚至可能直接反對,只不過大多數時候,洛氏子弟總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洛陵將洛亦扶起,帶著些許擔憂道:“你認為他是能終結天下的明主嗎?” 就像是兒行千里母擔憂一樣,洛陵是現在洛氏的大家長,對于離家的子弟總是帶著一些擔心。 這人世間再深厚的感情或許也禁不住利益的消磨,但是洛氏恰恰是特殊的,洛氏子弟不在乎人世間的利益,只在乎精神世界的滿足。 洛亦道:“亦不知道,但沛公是個豪杰,他出身底層卻能有今天的地位而不自傲,這是有大氣運在身的表現,或許這就是一位新的圣王呢? 總說能者多勞,家族有大兄足以,況且還有諸位兄弟能幫助大兄,亦的資質不算是出眾,便跟著自己感覺走吧?!?/br> 實際上只要有祖宗保佑,洛氏子弟的天賦相差不會太多,最多就是擅長的方面不同罷了,洛亦在家族之中算是小六邊形戰士,沒有明顯的缺點。 在洛氏之中還有那種完全不懂治國理政,而是擅長音律詩文的文豪型子弟,那才是對爭霸天下完全沒用的人。 洛陵聽到前半句還比較欣慰,結果后半句洛亦就直接暴露了樂子人本性,怪不得能和劉邦這個游俠混在一起。 洛陵直接拍了他一下,沒好氣道:“你這說的什么話,我是你的兄長,長輩都不在,你的事情我自然要負責,否則日后難道還能有面目去見祖宗嗎? 不過現在化國為家,家中子弟靜極思動,都想要出來看看這天下一統的世道是個什么樣子,現在還是亂世,等到天下太平之后,現在還沒有加冠的小子們都加冠了,到那時定然要出來看看?!?/br> 洛亦端坐道:“大兄,阿采還要您多費心了,這丫頭自負才智,偏偏我們這群兄長還勝不過她,實在是沒有臉面去教訓她,整個家族之中也只有您才能讓她聽話了?!?/br> 當年從昭城進入桃花源的洛氏嫡系之中,單論天資,就以洛采為最,尤其是識人之能,無出其右。 不過后來洛陵被姬昭開掛直接化身歷史長河最頂級的謀臣。 洛陵聞言直接沒忍住笑出聲來,“阿采是個懂事的孩子,比你們好多了?!?/br>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