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節
數百年來,列國之間攻城拔寨不計其數,尤其是位于列國邊境的城池,隨增隨減,沒有定態。 白起不喜歡這種來來回回的拉鋸戰,他要用韓國做誘餌,殲滅前來救援的列國大軍。白起要逼迫他們與秦國野戰,而不是藏身在堅固的城池堡壘之后,像是一只烏龜一樣的無處下口。 楚國,中原的消息傳來,讓所有的有志之士都是心中警鈴大作。 這些年楚國的變法有了一些成效,但還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楚王已經有些不快。 但變法派真的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楚國的情況實在是特殊。 國中的土地大多數都是山林湖澤,很多道路都比較崎嶇,消息的傳達,遠遠不能和道路交通比較發達的中原地區相比較。 換句話說,在這里只能用封君治理,但是一旦設置那么多封君,舊貴族的力量就會增強,最終反對改革。 實際上就連項氏內部也漸漸出現了反對激進改革的聲音,“變法圖強,應當適宜國中情勢才是。 楚國有地四千里,除卻江漢和江東外,幾乎都是人煙稀少的土地。 這些土地上甚至還生活過沒有納入掌控的野人。 必須要依靠封君來掌控這些地區?!?/br> 楚國之中爭論不休,然后就傳來了韓魏大敗的消息。 項曾當即在楚國王廷中大聲道:“現在已經不是爭論的時刻,若是讓秦人攻滅韓魏,恐怕立刻就要調轉刀劍,來攻打楚國了。 現在還請王上挑選國中大將,前去救援韓魏吧?!?/br> 若是昔年,項曾直接就自己上了,但是現在他根本就不敢離開楚國。 生怕他前腳剛走,失去彈壓的楚國就會立刻爆炸,將整個國家撕裂的粉碎,甚至走向內戰的危機之中。 大殿之上瞬間陷入了沉默,率兵北上? 那可是白起,不要命了? 即便能從戰場上活著下來,但是依照楚國的習慣,一旦戰敗,基本上都是自殺的結局。 項曾眉頭緊皺,對這些人心中的顧慮他很是清楚。 于是整理了一下思緒對楚王說道:“王上,人生而不能言,生而不能行。 等到孩童之時,就能識字,往后所能便逐漸增多。 可見人都是從一無所有而來的,將領同樣如此,不經歷戰陣便無法真正的成為統帥。 天下沒有不敗的將領,臣以為將領戰敗,懲戒即可,覆軍殺將,可以廢除,以使將軍們可以勇于作戰?!?/br> 覆軍殺將。 這算是楚國很大的一個陋習了,充滿了部落時代的意味,項曾這一說,瞬間就有很多人鼓噪起來,紛紛希望廢除。 楚王同意后,群臣對于派兵援助韓魏就明顯變的積極起來。 楚國還聯絡齊國,希望齊國能一起出兵。 齊國君臣經歷了昔年六國伐齊的事情之后,只想開擺,根本不想再次參與戰爭。 尤其是韓魏兩國,齊國巴不得他們早點死。 齊王直接拒絕道:“來自楚國的使者。 昔年六國伐齊,覆滅齊國精銳,樂毅破齊,直到現在,齊國還沒有恢復過來。 國中人口凋敝,臨淄不復往日繁華,這都是值得悲哀的事情。 況且齊國一向和秦國交好,沒有必要與秦國為敵?!?/br> 楚國使者一見齊國竟然還在糾結昔年六國伐齊的事情,當即就決定激他一激。 面上恭敬的說道:“大王。 昔年六國伐齊,正是因為齊國強大卻不遵守道義。 這和現在的秦國是多么相像呢? 所以山東列國,更應該聯合起來針對秦國。 您說六國伐齊致使齊國元氣未曾恢復,這一定是虛言了。 難道是心中害怕嗎? 但請您想想,楚國立國千年,經歷過多少次諸國伐楚呢? 從九百多年前的洛文公時代,到六國連橫攻楚,哪一次不是聲勢浩大。 若是楚國像您這樣哀怨,只怕早已是萬劫不復了?!?/br> 哀怨。 楚國使者特意用了這么一個矮化的詞語來形容齊王。 “狂悖!” 這成功的激怒了齊王,但是他又不知道該說什么,畢竟楚國使者說的對。 人家楚國挨打那么多次還活蹦亂跳的,你挨打一次就自哀自怨。 楚國使者面對暴怒的齊王凜然不懼,繼續說道:“至于您說的和秦國交好,實在是可笑。 您沒有聽到流傳在山東諸國之間的讖言嗎? 滅亡周王室的是秦國,誅滅秦國的一定是洛國。 您和洛國是千年的姻親,您體內素王的血甚至比洛國公族還要多了,難道秦國會放過您嗎? 外臣即便是在夢中也不敢這樣想啊?!?/br> 齊王臉色大變,齊國群臣齊齊色變, 亡周者秦,族秦者洛! 這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流傳的讖言,現在秦國果然滅亡了周室。 那后半句…… 第166章 武公若在,何至于此? 齊王明白了。 邦周就像是一艘豪華的大船。 船上有無數的房間,有的奢華,有的簡陋。 齊國因為和王室還有洛國的關系,一直都住在最好的房子里面。 隨著船越來越破,中途不斷有人被扔下去。 但是齊國一直占據著其中最豪華的房間之一。 現在船徹底擱淺,有人要翻新這條船,以前的住戶全都要清理掉。 其他的住戶或許還能卑躬屈膝。 但齊國和上任船的主人,幾乎就是一家人,投降了沒人知道最終的結果。 齊王喟然嘆道:“您說的是對的,還請您回到楚國,告知楚王,寡人愿意出兵。 但燕國同樣要出兵才可以。 燕國沾染了胡人的習性,狡詐、沒有信義。 等到齊國出兵,必然會偷襲齊國?!?/br> …… 魏國的霸權衰落之后,韓魏兩國,再加上只雄起過一次,之后就再次衰落的燕國。 這三個姬姓國屬于列國之中的添頭。 而趙國很強。 從胡服騎射開始,再加上樂毅入趙強化了一波。 趙國能按著這三個國家錘。 但趙國一直以來所追求的戰略,是將自己的國土用大山天險所隔開。 所以對韓魏燕這三國的土地是淺嘗即止,拿到關鍵的關隘就不再進攻。 目標一直都放在秦國昔日所割的舊土上,現在秦國愿意歸還土地,真是切中趙王的心思。 藺相只能哀嘆:“秦國十幾代君主,都是魏侯卿那樣的無信之人,從來沒有遵守盟約的。 相信了秦國的話,這難道不是自取滅亡的道路嗎?” 但是現在說什么都已經晚了。 秦國攻下洛邑之后,通往韓國的道路向著秦國大大的敞開著,再也沒有了阻礙。 但是白起真正的目的卻并不放在韓國身上,韓魏齊燕這四國,對白起來說都是冢中枯骨。 洛國不算。 他真正放在心上的只有楚國和趙國,楚國縱深太大,幾乎占據了整個諸夏之南的土地。 昔年白起仿效孫武和慶忌,突襲楚國,打下郢都,楚國東遷,白起眼睜睜地看著,卻沒敢追擊。 因為糧草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 趙國雖然縱深小,但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若不是秦國手中握著趙國的命門之一,趙國恐怕是比楚國還要難對付的角色。 白起悄然離開了韓魏的戰場,秦王稷用一位公族將領替換了白起。 而白起則率領著真正的秦國精銳前往楚國,兩面同時開戰,這就是秦國的底氣。 不要說兩面開戰,即便是三面,以現在秦國的國力依舊能夠扛得住。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