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節
楚王更是猶豫起來,兩國攻占了巴蜀,平分了蜀都平原,這給了秦國東出的另外一條道路。 那就是直接走大江,從原先巴國的地方順流而下即可。 但是這一條道路的出口是江漢平原,早在楚國和巴國相爭的時候,就在大江的地方修筑了關隘,防止巴國順流而下,相當于大江之上的函谷關。 如果現在讓秦國走這一條路,相當于為了讓秦國能從家中出來,要先把楚國和秦國之間的墻壁砸個洞,然后秦人拿著刀槍在楚國家中觀賞一圈,再從大門施施然的離開。 這畢竟已經不是當年吳國攻破楚都的艱難時刻,年輕的楚王有些無法接受,項程有些奇怪楚王為什么會猶豫,稍微想一想就明白了楚王的顧慮。 于是笑道:“王上,您是否以為臣是讓秦國從大江之上順流而下呢? 江漢平原是楚國根本,這里生活著不知道多少宗親貴戚。 臣怎么會讓外國數十萬的大軍經過呢? 若是一個不慎發生了兵變,動搖了楚國的社稷,臣就是有十條命,難道能還得起嗎?” 身懷利器,殺心自起。 軍隊代表著危險和破壞,控制軍隊是很難的一件事情,而且永遠不要以為自己真正的控制住了。 周厲王身為天子,尚且因為沒有控制住軍隊,最終死于亂軍之中,項程當然不可能去冒這個險。 “王上,楚人念念不忘北上,難道您以為秦人就愿意生生世世,在西陲生活,和那些嗜血的西戎廝殺嗎? 從宣羋夫人嫁到秦國時起,秦國就念念不忘東出中原,這也是秦國和楚國這么多年聯盟未曾破裂的原因。 楚國甚至都不需要特意的通知秦國,現在中原大亂,他們一定會叩關的。 以秦國的實力,晉國至少有一半的兵力都要放到崤函通道之中。 否則函谷關再如何險峻,恐怕也會被直接攻破,您是知道的,現在攻城的利器實在是太多了?!?/br> 聽聞此言,年輕英武的楚王終于再無顧慮,站起身大聲道:“太一在上,眾臣聽令!” “臣在!” “王命:楚國北上兵諫天子! 楚國王室、公族、封君,各率私兵在郢都聚集。 郡縣命郡守將國人征召。 寡人率二十萬大軍發往鄭國兵諫天子。 司馬率二十萬大軍發往吳國。 上將軍率十萬大軍駐守南陽防備晉國?!?/br> 楚國王宮之中,瞬間沸反盈天,五百萬的人口,十抽一出兵,這可不是沖著兵諫去的! …… 時隔百年,信仰著太一的楚人,終于再次踏上了這片始終讓他們魂牽夢縈的土地。 從素王將楚國先祖分封到南荒之地起,歷代楚國的君主就矢志不渝的,要重新回到諸夏的中央,他們無數次的失敗,無數次的在這里失落。 這一次他們重整旗鼓,前所未有的強大,中原則前所未有的虛弱,他們抱著必勝的信心而來,試圖創造一段屬于楚國的傳奇?!断惹亓袊せ鹧嬷械某?/br> 第100章 五國伐宋,吳齊之間的齟齬 在征召全國之兵的命令下達之后,在楚王和項程商量一番后,同時有三支使團離開了郢都。 第一支使團前往秦國之中,邀請秦國東出叩關,楚國愿意從南陽盆地出擊,切斷晉人的后路糧道,協助秦人。 第二支使團則前往晉國之中,怒斥周天子,同時試探晉國君臣對楚人北上的態度,如果順利的話,還能離間一下晉國本就比較緊張的公室和卿族之間的關系。 第三支使團則是前往鄭國之中朝見周天子,故意用尖酸刻薄的語言進諫,這是為了激怒周天子,讓楚國的兵諫更顯得合理,好言好語不聽,為了邦周的天命社稷,身為邦周的忠臣,動刀子勸諫,這沒問題,反正我又不搶天子之位。 楚國動作頻頻,和楚國相鄰的吳國、穎國是最先發現的,穎國是小國,很快將消息向著洛國送去,吳國國中的反應則極大。 吳國,姑蘇城,這是江東之地最繁華的城池,帶著些許青苔的城墻,讓這座不過一百多年歷史的城池顯得很是古樸厚重。 姑蘇城內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密布,靜淌的河水好似一條蜿蜒的玉帶,帶著翠綠的美,在河流的灌溉之下,這里擁有著整個吳國最肥沃的土地,甚至農人在春天之時只要撒下種子,就能夠獲得糧食。 這是吳國最重要的地區,而且密集的水網非常適宜于吳國舟船的施展,能夠讓吳國始終利于不敗之地,這就是慶忌當初選址之時,最主要的考慮。 吳國宮殿之中,吳國君臣望著楚國異動的消息紛紛皺著眉頭。 吳國和楚國之間的對峙時間單位都要用百年來計算了,甚至這個國家的興起就是為了制衡越來越強大的楚國。 這個目標在慶忌和孫武的時期達到了巔峰,一戰將楚國打的幾十年都沒再提一句北上。 但是在慶忌孫武死后,吳國在和楚國的競爭之中就再次落了下風,吃了不少小虧。 雖然無傷大雅,但吳人心中自然是憋著一口氣,楚人想要復仇,吳人同樣想要再次達成攻破楚國王都的成就。 吳相看完情報之后沉吟道:“國君,根據與楚國往來的行商之人傳來的消息,還有這些時日探查到的情報。 楚國不是簡簡單單的調動幾萬人馬,至少是二十萬的人馬調動,楚國王廷似乎是想要和我國全面開戰。 要不要將派往宋國的軍隊先撤回來,全力應對楚國的進攻?!?/br> 吳國出兵宋國,是由于洛直經過思考之后,最終還是部分同意了洛輕的想法。 加強王室和洛國的實力的確是迫在眉睫,現在宋國給出了一個好的借口,不利用起來,實在是說不過去。 但是洛直同時邀請了吳國一起,洛直希望能夠在瓜分宋國之后,克制住宋國的反抗力量,同時有實力應對楚國的出現。 而想要速戰速決,就要有決定性的力量,周、鄭、洛、齊、吳五國伐宋,就是宋國難以抵抗的決定性力量。 聽到吳相所言,吳侯沉吟道:“全面開戰?這么愚蠢嗎? 楚國難道沒能從之前的失敗之中汲取教訓嗎? 他們永遠就只能在江漢平原之上打轉,想要北上還要問問晉國答不答應。 楚國即便有五十萬的大軍又如何呢?難道他們敢全部投入到大江之東嗎? 姑蘇城中有五萬精壯,再從吳國之中抽調數萬精壯,足以與楚國暫時對抗。 宋國的土地肥沃,人口眾多,位置險要,一旦落到了齊國的手中,日后吳國還怎么與齊國爭雄?” 吳國和齊國之間本來就沒有聯盟,雙方之間的利益交換是通過洛國所完成的,但是隨著吳國和齊國的土地連在一起,沖突自然就不可避免的開始。 若是真的讓齊國將宋陳的土地收入囊中,齊國和吳國全面接壤,戰爭的爆發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但是吳相認為不對,“國君,吳國雖然和齊國有所沖突,但是洛國是吳國和齊國的盟友,以洛國的實力,他的支持將決定戰爭的勝負。 一旦吳國和齊國爆發全面國戰,洛國就會干涉,所以吳國和齊國充斥量也就是一些小的沖突而已。 但是楚國和吳國之間是不死不休的。 如果人的皮膚會受到些許的傷害,會流出一些血,那么不用在意,因為只需要等待它自己愈合就可以。 但如果是可能傷到心腹的疾病,就不能讓它繼續加深下去,否則死去就是唯一的結局。 楚國就是吳國的心腹大患,一招不慎就會讓吳國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還請國君您多多考慮?!?/br> 面對吳相的忠正之言,吳侯有些猶豫,他在大殿之上踱步:“國相,讓吳青大夫留在宋國,將人馬調回五萬,楚國確實不得不防,若是真二十萬人馬來攻,十萬人怕是難以抵抗?!?/br> 見到吳侯采納了自己的意見,吳相當即欣喜道:“臣立刻去通知?!薄?/br> 鄭宋陳三國的千里國土之上,現在有周、鄭、宋、陳、吳、洛、齊七個國家的軍隊,周鄭吳洛齊五國的軍隊將宋陳團團包圍。 但是場面卻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因為洛國和齊國的軍隊還能暫時的協同作戰,但是吳國和齊國的軍隊竟然因為搶掠宋國城池而直接火并起來。 這才是第一座城池,內部就已經開始混亂,這倒不是齊吳兩國之間的問題,而是列國普遍存在的。 洛國不可能在每一支偏軍之中坐鎮,只能盡力的約束雙方,周天子和鄭國則是正面迎擊宋國最精銳的主力。 宋軍營中,洛齊吳三國伐宋的消息已經傳來,宋公的手有些抖,但是面上卻露出了一絲的兇狠道:“洛齊吳三國都不好招惹,只有周天子昏庸,鄭侯產無能,擊破周鄭聯軍,突圍出去,然后率領著大軍南下擊破穎國,與楚國會和,這是唯一能夠活下來的道路?!?/br> 周天子和鄭侯產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被宋公認定為軟柿子,他們的消息慢了一點,但還是收到了三國出兵的消息。 姬擺有些得意的笑道:“寡人乃是萬乘之主,上天眷顧之人,即使國土不若大國,但齊國和吳國這樣的大國也在追隨寡人,這就是天子的尊貴?!?/br> 姬擺突然覺得在列國之中揚名,比待在洛邑之中還要爽快的多,“鄭侯,現在宋國和陳國的軍隊定然已經是人心惶惶,出兵吧,在寡人的臣子擊敗宋國偏師之前,擊潰宋國的主力,想必這樣列國都會敬畏寡人了?!?/br> 鄭侯產是有些不愿意的,畢竟等到洛齊吳三國將留守在宋國之中的軍隊擊潰之后,就是穩贏的,完全沒有必要現在冒險。 但是面對興致勃勃的天子,他想了想也就放下心來,“宋陳只有十幾萬的軍隊,周鄭有二十萬的軍隊,這不可能會輸?!?/br> 這邊周天子突發奇想想要一展宏圖,洛直率領著大軍已經攻破了宋國的三座城池,宋人的抵抗還是很強的。 姬昭踐奄之后,將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蠻夷身上,為了消弭這些前朝之人的反抗心理,就允許他們在尊奉周禮的情況下保留風俗和文化,沒想到拖到現在,竟然成了宋人的執念。 這種情況之下,戰況自然是異常的慘烈,無數的尸體橫陳,洛國的公族子弟還能克制,普通國人就已經只能勉強控制著掠奪財物,避免直接屠城,將城中的宋人一隊隊壓下去,或者直接充當炮灰。 吳國和齊國的軍隊都直接殺紅了眼,進入蕭城之時,齊國從東門破入,吳國從南門破入,雙方的士卒直接開始劫掠。 三兩個齊人從屋中抱著財物走出之時,發現有一隊吳國士卒同樣走入,于是大聲道:“吳人,這是我們先發現的,你們到其他地方去吧?!?/br> 這一隊吳國士卒一路走來見到的都是被翻撿過的,一無所獲,心中正憋屈著,一見這幾個齊人手中的財寶,互相望了幾眼,當即就沖了上去。 “吳蠻子!” “??!” 隨著幾聲慘叫,吳國士卒美滋滋的將財寶揣到了自己的懷中,但是這一幕卻落到了門外的齊國士卒眼中。 一聽到竟然有吳國士卒截殺齊人,齊國士卒當即就要報仇,一傳十,十傳百,數千人竟然直接在城中火并起來。 齊國和吳國的將軍還奇怪道:“城中宋人的反抗竟然如此激烈嗎?為何守城的時候不見呢?” 等到消息傳來,兩人進入城中之后,到處都是吳人和齊人的尸體,鮮紅的血流淌在地上,臉上全都是不忿的神情,細細數來,地上橫陳的尸體,比之前攻城傷亡的人數還要高幾倍。 而且最讓兩人心痛的是,這種大索全城的美差自然是精銳要先上,所以那些能夠負重甲的精銳也受到了不小的傷亡。 齊國和吳國負責攻城的將軍不約而同的拉開了距離,盯著對方的眼中出現了凜冽的殺機,雙方之間出現了涇渭分明的隔閡,這種情況幾乎在每一座聯合被攻破的城池之中出現。 …… 五國伐宋,齊吳相約,以萬人攻蕭。 蕭破,亡者三百,齊吳曰:弱矣。 入城大索,因財相攻,亡者千余,宋曰:強矣?!痘?/br>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