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節
洛言正色道:“學宮之中有伯陽公、仲尼公二位圣賢,他們有治世的大道,但用或不用,在列國君主,這是臣求君矣。 長卿則不然,正如此書開篇所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國家的大事在于戰爭和祭祀,您這卷書若是流于列國之中,列國君主定蜂擁而入,為您奉上上將軍之位?!?/br> 孫武的這卷書,足以讓一個家族興盛千年,實在是無比珍貴的典籍。 兵道圣賢是不一樣的,這種專業知識,不會輕易地傳給外人,一般都是家傳和親傳弟子之間。 孫武出世的這個時間真是不太巧,中原正處于罷兵休戰的時期,現在唯一還有戰事的就是東南地區,吳越之間,吳楚之間, 孫武雖然還算年輕,但也不能這么荒廢,慶忌救下了他的性命,以他的性格自然是要報答。 最關鍵的還是慶忌那種豪情萬丈的性格,非常的對他胃口,于是決定襄助慶忌奪回國君之位。 這卷書交予洛國,但是孫武是有條件的,不僅僅要多借出戰車、戰船、精銳士卒,而且不能外傳。 洛言當然同意,這些書籍大部分本來就在公室之中流傳,而且大部分情況下是只教習知識不授書的。 慶忌朗聲道:“太子,在兵之一道之上,長卿之能,若是不算天命所鐘,恐怕是不遜色于武王和素王啊。 有長卿之助,再加上我勇冠三軍,回國之路定然順暢,到時吳國與洛國之間,依舊是盟邦之親?!?/br> 武王受命于天,揮師滅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牧野一戰,定鼎天下。 素王東征,滅國數十,殷商舊族全部向東南遷移,奠定邦周的五百年基業,這樣的赫赫武功,后來者從來沒有任何人敢于挑戰。 但是洛言不知道如何反駁,素王是全才,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但是并不是說在某一方面沒有能與之相提并論的。 單單從兵之一道,孫武的確是圣賢一般的人物。 他點點頭道:“長卿之能,是諸夏列國之中罕見的。若是不借來風雨雷電襄助,怕是真能與素王相持?!?/br> 孫武嘴角忍不住抽了抽,借來風雨雷電,這誰還能戰而勝之。 洛言想了想道:“這些年太子在洛國之中,招募到勇士五千,我這邊再借給你一萬,據我所知,闔閭所持有的不過是吳都之中的一些兵馬而已。 在吳國之中,想必還有許多支持太子的大臣,闔閭不得人心,難道會不失敗嗎?” 慶忌自己也是自信滿滿,聽到洛言所說朗聲笑道:“太子此言倒是與仲尼公當時所言頗為相同,此次仲尼公的一些弟子也會隨同前往吳國之中?!?/br> 他摸了自己的斷發和身上的文身道:“學宮之中數年,才知曉中原之地,如此瑰麗。 回到吳國之中,要重新將諸夏之風俗帶入?!?/br> 吳國雖然是姬姓宗國,但是比楚國的南蠻風氣還重。 若不是洛國一直拉著他,恐怕早就學楚國僭越稱王,成為游離在諸夏之外的國度了。 臨走之時,慶忌去拜訪了孔子。如今孔丘的大名響徹列國,被尊稱為子,學生無數,雖然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但是與老子的交流,讓他也沾染了一絲隨性,漸漸地放下了出仕之心,開始在學生和門徒身上花費心思。 慶忌依舊是一幅豪俠姿態,朗聲道:“仲尼公,慶忌將要遠行,回到吳國之中,鏟除闔閭,下次再見到您就不知道是何時了?!?/br> 這些年來,慶忌也算是他半個學生,孔丘囑咐道:“太子,你是聞名天下的勇士,闔閭難道敢正面與你為敵嗎? 你是光明磊落的君子,宛如蒼青的巨木,闔閭是弒君的小人,是水溝之中的蛆蟲,他一定會使用陰毒的手段來加害你。 你的父親是死在陰謀的刺殺之下,闔閭這樣的小人一定會故技重施,你一定要小心?!?/br> …… 大江之上,浪濤翻涌。 數十艘大船浩浩湯湯,戰艦之上是慶忌自洛國之中招納勇士還有洛國借出的軍士,經過孫武的一番訓練,各個手持刀槍矛戈,殺氣森森。 慶忌負手昂然立于大船之首,江風卷起他的衣袍,他永遠都是這副豪爽的做派。 慶忌勇冠三軍的威名,不僅僅是吳越兩國知曉,在與楚國的戰爭之中,吳國之所以每每能以少勝多,就是因為慶忌太過勇猛。 慶忌在吳國之中的威望極高,甚至要超過前任的吳伯,所以從慶忌逃走開始,吳王闔閭就夜夜不能安。 若不是慶忌躲在洛國之中,吳王闔閭一定會派遣無數的刺客用盡各種手段殺死他。 從洛國中離開,慶忌率領著軍隊順著江水而走,已經納入吳國統治的徐淮之地一戰而下,這些守軍對于慶忌來說沒有造成一點阻礙。 “徐淮之地一戰而下,這都是長卿的功勞??!” 孫武搖搖頭道:“不過是小計而已,還是太子您的威望太高,這些吳人根本沒有半分斗志。加之您神勇無比,才能如此順利?!?/br> 慶忌朗聲笑道:“早日回到吳都,安撫國人,興盛吳國社稷?!?/br> 一個身材矮小,面容丑陋且斷掉一臂的人手中持著短匕首,桀桀笑道:“太子神威蓋世,闔閭怕是寢食難安,回到吳都之中,定要大開殺戒,報仇雪恨?!?/br> 此人名為要離,與吳王闔閭有破家殘身的大仇,他身材雖然矮小,卻是個勇士,于是慶忌將他帶到身邊。 為何要帶匕首上船呢? 慶忌突然想到,周圍除了全副武裝的甲士之外,都是不帶武器的,要離來到船頭談話,卻帶著匕首? 若是之前,以他寬厚待人的性格,是絕不會想到這些的,但是臨別之前孔子對他所說的,吳王闔閭不敢與他正面為敵,所以一定會派刺客殺死他。 慶忌發自內心的崇拜孔子,所以對于孔子的話向來是記在心中,這一路上都提著十二分的小心。 就在他失神的一瞬間,要離手中的匕首向著慶忌心口刺來,心中早已戒懼的慶忌身形一閃,反手劈下匕首,將要離整個人提起,狠狠地摔到甲板之上。 “要離!” 慶忌沒想到要離竟然真的要刺殺他,憤怒的大喊道,同時心中忍不住的一陣后怕,若不是孔子提前提醒過他,此番真的就出事了。 眾人一擁而上,將要離死死的按下地上,孫武也是一陣陣的后怕,慶忌冷汗涔涔,怒道:“為何? 你全家都死于闔閭手中,你的手臂也是因為……” 慶忌說不下去了,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要離瘋狂地大聲笑道:“沒錯,我自斷一臂,還搭上了滿門的性命,就是為了取信于你,難道事情會不成功嗎? 告訴我! 為什么你會防備著我?” 要離有些癲狂的問著,他不明白,慶忌明明已經信任了他,為什么剛才的身體居然是蓄勢待發的狀態,導致他刺殺失敗。 “為了史書之上的聲名,居然連父母妻兒都能犧牲,你這樣不仁不義的小人,連這河底的爛泥都不如。 吾對你實在沒有半分話可以多言,殺死他,將此事掩蓋住,既然他想要揚名,絕不能如他所愿!” 追隨孔子數年的慶忌,對要離這樣的人,那是發自內心之中的鄙視,聽到慶忌所言,要離瞬間怒火上涌,殺了他無所謂,但是居然不讓他揚名,這是他不能忍受的。 但是他的反應沒人在乎,于是甲士們將要離一刀殺死,直接沉入河中。 滿腔憤怒的慶忌與孫武兩人沉著臉回到了船艙之中,“幸得仲尼公指點,免除了今日之厄,闔閭小人,定要讓其死無葬身之地?!?/br> 慶忌遇刺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全軍,這個時代講究主辱臣死,整支軍隊心中都憋著一口氣。 第73章 闔閭與勾踐的毒計 經歷了刺殺之事,慶忌軍的行軍速度更是加快了幾分,為何慶忌敢帶著一萬五千人就回國奪位呢? 吳都是東南地區的堅城,若是想要強攻,以慶忌軍的人數,是萬萬不能的,若是想要圍城,那更是不可能,孫武就在這里,十則圍之的道理就在他的兵書之中。 真正的原因就在于隨著慶忌一路南下,無數的吳國貴族和士卒都自帶糧草投靠于他,短短十余日,就已經有超過五萬多人加入了他的軍隊。 “太子仁義豪俠之名,吳國之人盡知,您是天下的豪杰,闔閭卻是奪位的逆臣,不選擇追隨您,而跟從闔閭,這難道不是愚蠢的事情嗎?” 這就是慶忌在吳國之中的威望,只要他回國,而且似乎有勢不可擋的氣勢,就是天下景從的局面。 吳國之中迅速的分成了兩派,隨著慶忌一路勢如破竹般的殺掉吳都城下,闔閭一方的聲音越來越低。 慶忌率領的大軍駐扎在吳都城外,按照孫武的指揮開始布置。 按照春秋時期的老規矩,雙方打仗之前是定然要互相噴一波的,以證明自己是師出有名。 何況慶忌本來就憋著滿腔的怒火,他取出早在洛國之時就寫好的闔閭十八條罪狀,在姑蘇城外誦讀。 這封由孔子的學生親自執筆的檄文產生了極好的效果,將吳王闔閭從頭到尾辛辣的諷刺了一番,氣的他在大殿之上咆哮怒吼,“慶忌賊子!” 但是卻說不出什么反駁的話來,吳國的臣子們各個眼觀鼻,耳觀心,這種吳國公室之間的內斗,除了闔閭的心腹,其他人根本不想參與。 可見吳王闔閭的不得人心,他擔任吳王這么多年,還是沒能得到吳國臣子的認可。 慶忌不管現在城中的形勢,他所依靠的就是精銳的軍隊,現在他麾下大軍的數量已經達到了八萬人。 這其中雖然大部分都是不堪一擊的輔兵,但是在孫武的稍加訓練之下,已經能夠有模有樣的使用攻城工具。 慶忌曾經是吳國第一猛將,戰場之上率兵沖殺無往而不利,但是對于攻城不算是擅長,基本上都是將士卒們一窩蜂的派出,沿著長梯往上沖。 不過由于守城手段的匱乏,守方具有優勢,但主要還是看雙方士卒之間的精銳程度,所以每每讓他得手。 但是孫武不這樣認為,他對于戰爭的理解是超出時代的,攻城和守城與野戰是完全不同的戰爭。 “太子,攻城不是簡簡單單地用士卒的人命去填,攻克小城不過是雙方精銳一陣廝殺。 但是遇到洛邑那樣的天下堅城,難道要用士卒的生命去填嗎?那即便有再多的士卒也不夠消耗。 您在昭邑之中待過數年,想想昭邑那種大城,恐怕一圍城兩三年,都不一定能夠攻破?!?/br> 慶忌點點頭道:“的確,自從禮法漸漸崩毀之后,列國諸侯都不再遵守周禮之中的筑城規定,紛紛開始將國都加高加厚,現在攻城真的是越來越難了?!?/br> 孫武笑道:“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所以攻城首攻人心,也就是要設法將城中的人心渙散起來。 九天之上的蒼鷹以地上的兔子為食,蒼鷹的鉤爪能夠輕易的刺破兔子的身體,這兩者之間的力量是多么的懸殊啊,難道兔子就直接放棄抵抗嗎? 為了活命,它一定會拼盡全力與蒼鷹做最后一次搏斗。 動物尚且如此,難道有智慧的人會乖乖的伸出脖子來等死嗎? 如果讓守城的士卒有了犧牲的決心,那么這是攻城將帥的錯誤。 太子請看,臣為什么要將其中一面城墻放開,這就是為了告訴所有人,事情還沒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這面沒有被圍的城墻會讓所有人覺得,還有逃走的機會,這就是攻心之策的其中之一。 您的威望卓絕,而且以信義聞名天下,如果您對守城的軍民承諾,投降不殺無辜之人,那么吳都軍民定然不會抵死反抗。 闔閭難道會不知道這種情況嗎? 臣料定他會強迫吳都軍民作戰,甚至以殺戮來震懾軍民國人,所以只要圍住慢打,我軍傷亡不大,吳都城中卻會自己崩潰?!?/br> 這種理論之新奇,是慶忌從未聽到過的,他滿臉都是贊嘆:“長卿,每每見到您,我都不知道應當用什么樣的話來贊嘆您。 只能說一句天下將帥執牛耳之人,您是可以成為萬世將帥師表的圣人啊?!?/br>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