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節
當那扇門打開之后,李耳這種寵辱不驚的圣人,眼眸之中那平靜的湖面,也泛起絲絲的波瀾。 “太子,天下之學,盡歸于洛??!” 洛言聞言笑道:“今日之前,盡歸于洛。 見到伯陽公,才知曉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若是洛國的守藏室之中,沒有您的經典,怎么敢稱之為盡收天下之學呢?” 李耳走入守藏室中,洛言立刻就前往拜見父親,將這件事情告知洛辭,并且將兩個版本的《道德經》全部帶來。 半日讀罷,洛辭嘆道:“不過數千言而已,卻能說盡天下的道理,這本書足以作為萬物之理??! 怪不得素王愿意見面,這才是真正的圣賢,不是我們這樣的凡人所能比的?!?/br> 萬物之理。 這是多么高的評價呢? 就連洛明公所著的足以清平亂世、興旺盛世的王霸道都沒有得到這樣的評價。 因為洛明公所著的,終究還是統治術,是根據素王的典籍,從中所歸納而出的,也許君主會非常喜歡,如獲至寶,但對洛氏來說,不過了了。 但是李耳現在所著的,是道理的源泉,是天道的具現,甚至指明了由人而天的道路,甚至在文字之中,他們見到了素王的影子。 李耳來到洛國之后就一頭扎進了洛國公室的守藏室之中,整整待了三個月,才將素王所著的經典讀完。 他從守藏室中走出,他要到學宮之中,擔任祭酒。這是洛國之師。 洛國的學宮祭酒是個非常特殊的位置。 他不像是卿大夫那樣直接掌握著政治權力,但是沒有任何人敢于忽視,因為祭酒是洛國所有學子的老師。 在洛國之中,不論是公族還是卿族,都會進入公學之中學習,若是祭酒學識能夠征服所有人,政治能量之恐怖簡直不可想象。 曾經有三位祭酒一朝登臨洛國大冢宰,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人物。 李耳是個外來戶,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太子從王畿特意邀請來的。 這一定是個大賢之人! 這是所有人的共同想法,公室從來沒有在祭酒的選擇上出過錯,目前為止所有的祭酒都是賢能有才的貴族。 但所有人都想要看看,這位大賢之人又擅長什么呢? 在萬眾矚目之中,李耳來到了學宮,經過兩百年的擴建,這座學宮的面積已經大的像是一座宮殿。 洛言親自帶著李耳來到學宮之中,數百名貴族子弟安坐在席位上,他們身著統一的玄色服飾,盡皆垂手肅穆,攏在寬大的袍服之中。 洛言有些驕傲的說道:“伯陽公,這數百名學子中,五成都是洛國的公族子弟,他們盡皆是棟梁之材,卻不愿意出仕,只愿意在這里窮究天地至理?!?/br> 洛國的公族多才俊,這是聞名諸國的,很多列國的君主就喜歡從洛國學宮之中邀請人才,只不過很多的公族子弟都不愿意出仕。 那些出仕的大多數都是列國前來游學的士人,他們的心愿就是學的屠龍術,然后得到君主器重,施展抱負。 洛國公族很多人一生皓首窮經,就是為了注釋《洛語》以及無數的學宮經典,希望能夠立言成圣。 立言的誘惑之大,已經遠遠超過了前往一國擔任大夫或者宰執的境地。 當洛言帶著李耳走進的時候,所有的師長和學子站起,躬身道:“太子安康?!?/br> 洛言深深躬身回禮,“諸位安康?!?/br> 復指著李耳說道:“諸位,這是伯陽公,大賢之人,素王所言圣賢,不過如此了!” 整個殿中仿佛靜了一瞬。 圣賢? 這是何等的贊譽??! 禮不可廢,尤其是在洛國學宮之中,眾人不論心中如何想,但還是齊聲道:“伯陽公,愿您安康如意!” 隨著李耳回禮,所有人都有些觀望著這位被太子言稱作圣賢的老人,所有望著李耳的人,都會不由自主的被他的眼睛所吸引。 他的眼如山如海,他的氣質卻柔而堅韌。 真是不凡吶,所有人心中暗道。 洛言已經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李耳將所有人折服的場景。 待兩人坐下,立刻就有學子起身向著李耳問道:“伯陽公,您是國君和太子所邀請來的圣賢,想必是有德行的人了,不知您對于德行如何看呢?” 德行是《洛語》之中著重闡述的,洛休認為國家想要強大是很簡單的,但是國家強大的同時讓子民喜樂安康,就要依靠德行的力量。 律法的制定是為了讓所有人有德,所以要懲罰那些無德的人,表彰那些有德的人。 那么如何成為一個有德的人,就是重中之重,所以他向李耳詢問如何做有德之人,這不是為難,而是真的想要詢問。 李耳神情未曾變過,平靜道:“崇高的德行就像是水,有利于萬物卻不與萬物爭斗?!?/br> 上善若水! 這是一種從未聽過的論調,但隨著李耳的闡述,學宮眾人發現自己輕而易舉的就被說服。 因為這種理念,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不論何人,只要聽到,就會覺得其中蘊含著真理。 這就是《道德經》最強的一個地方,它的語言是具有說服的美感的。 又是一個學子起身問道:“伯陽公,您是圣賢,那圣賢應該如何做呢?” 李耳回道:“美的東西之所以美,是因為有丑的存在;善良的之所以善良,是因為不善的存在。 圣賢的存在,是因為不賢之人的存在,若是沒有不賢之人,則人人皆是圣賢,不要過于推崇賢能之人,這是不符合天地至理的?!?/br> 這一番言論堪稱石破天驚之語,賢能之人是一向受到推崇的,尤其是《洛語》的各種注釋之中,充斥著賢與不賢的辯論。 這些學子一直接受這種教育,對于李耳的這一番言論有些無法接受,但是李耳自然不會僅僅輸出觀點。 在他無數的例子闡述之中,學子們發現,李耳并不是不推崇賢人,而是認為對圣賢的追求不可過分。 一旦超過了正常的限度,給予圣賢過高的地位,給予圣賢權勢、聲望,那么就會在社會之中形成一種風氣。 對圣賢的追求就會從思想層面的升華,轉變為現實之中的爭權奪利,這是不利于社會安定的。 從清晨一直到傍晚,侍女將鼎食來來回回的換著,數百人不知疲倦的在這里向李耳提問著。 李耳則無所不知,他總能說出一番邏輯自洽的道理,而且隱隱約約的能夠包含他們往日之中所學的道理。 上善若水! 這位伯陽公以自身踐行著這個道理,他的思想包容萬物,他的智慧洞察一切。 所有人都已經對李耳佩服的五體投地,洛言讓侍者將今日的對話全都記錄下來,白白得了一份《道德經》的原版注釋,這不由他不高興啊。 “伯陽公,您是真正的圣賢啊,這世間還有您不明白的道理嗎?”有學子剛剛問完一個問題,有些感慨的說道。 李耳沉默了一瞬,緩緩道:“吾作《道德經》五千言,窮究天下至理,但素王的一切,吾都不知道要如何解釋?!?/br> 這話一出,場中瞬間沸反盈天,然后又陡然歸于寂靜。 素王之智,如圣如天。 素王之格,至尊至貴。 素王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這不需要思考。 隨著鐘聲響起,李耳圣賢之名隨著一些辯論的片段,向著四方列國傳去,無數對世道迷茫的士人向著洛國學宮而來。 新的時代,開啟了。 第68章 公室求書 宮室之中。 洛言為洛辭講述著李耳所引起的風潮:“父親,伯陽公引起的轟動,真是前所未有?!?/br> 洛辭躺在床上笑道:“學宮之中,道理為先。若不是在學宮,伯陽公一張口就是反駁《洛語》,怕是直接就會被小人所害?!?/br> 知識就是權力,權力的爭斗是血腥而殘酷的,國君都會被弒殺,何況是一個智者呢? 洛國學宮為這些學者提供了保護,讓他們能夠暢所欲言,甚至就算是反駁老祖宗傳下來的典籍,只要說的有道理,不僅不反對,還聽從他的意見改正。 至于素王。 素王自己曾經就說過,天地之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這種思想貫徹在他的所有著書之中。 兩人閑聊著,突然有侍者在門外說道:“國君,太子,青衣大夫、符節大夫、康云大夫、玉林大夫求見?!?/br> 這四人是如今洛國之中的中流砥柱,是比較杰出的公室子弟,四人走進屋中,各個都是寬袍大袖,身段颯然,俊秀非凡,四人揖手行禮道:“國君,愿您安康!太子如意?!?/br> 洛辭坐起身來回禮道:“孤安好,眾卿請坐?!?/br> 洛言問道:“四位兄弟前來,可有要事?” 這四人和洛言都是同一輩的人,洛國公室也就那么點人,所以輩分問題倒是很好解決。 四人互相對視一眼,洛青衣開口道:“國君,五百年來,公室子弟的培養各有章法,不論是資質上佳的美玉,還是平庸的頑石,總是能盡展所能,這不得不說是先祖的智慧驚人,才有了洛國公室五百年來的興盛?!?/br> 宮室之中的六人面上都帶上了一絲傲然之意,五百年來,洛國公室子弟的潛力基本上都被挖掘殆盡,這不得不說是教育的方法好。 總結起來實際上就是十二個大字——“典籍灌輸、因材施教、知行合一”。 洛國公室子弟從他們幼年時起,先是學習各種不外傳的經典,確定子弟的天賦方向。 然后開始準備實務為他們練手,在這個過程中會傳授給他們歷代先祖的感悟,然后就是最關鍵的品德錘煉。 公室子弟或許不是圣人,但絕對稱得上賢人,包括洛辭和洛言在內的六人,對所有底層的事情都不陌生。 他們種田的手藝都很不錯,所以愛民。 他們能吃得了山珍海味,奴隸吃的泔水糟糠,也能面不改色的下咽。 華衣美服喜歡,破衣襤褸也不在意。 他們全都接受過榮辱的培養,無數人不斷的唾罵,侮辱,直到能面不改色,所以能聽從諫言。 他們見過戰場的慘烈,知曉戰爭的殘酷,見過亡者之家的悲傷,所以對戰爭謹慎。 培養一個優秀的公室子弟要二十年,需要無數的資源投入進去。 這是洛國昌盛的關鍵,但是最關鍵的還是那些充滿了智慧的書籍。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