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書迷正在閱讀:[綜英美] 在哥譚玩模擬經營可行嗎、[西方名著衍生] 如何阻止男主發瘋、[綜漫] 神之子轉生到了流星街、明日之笑、惡毒炮灰覺醒后成為嘴炮王者、欲劫纏月【NPH】、山巫、奶包下山:七個哥哥團寵我、喜提絕色獸夫,奈何恨我入骨、甜蜜軍婚女將軍在七零被撩了
「大慈樹王」用意識告知了萊維她的請求,并且警告萊維。 “這些事情,你不能在提瓦特留下任何痕跡,世界樹會記錄一切,我們不能被「天理」發現?!?/br> “我記住了?!?/br> “離開吧,萊維。期待我們的重逢?!?/br> 「大慈樹王」揮手告別,將萊維從她的意識空間中送了出去。 意識空間再一次恢復了寧靜,等待著命運中的那次相遇。 —————————— 日子如流水般過去,萊維最新凈化出來的知識有用的不多,只讓大家明確了,是「禁忌知識」讓世界樹生病,從而引發了死域、魔鱗病、沙塵暴、地震等現象,守村人也是因為接觸到了世界樹中的「禁忌知識」而發瘋的。 為了根除「禁忌知識」的影響,需要先救下小吉祥草王,才能聯合她一起拯救世界樹。 多番討論下,主要由艾爾海森出腦子,定下了拯救計劃。 拉赫曼和他的鍍金旅團成員們,需要假裝被風紀官抓捕,潛入須彌城。 「大風紀官」賽諾需要配合他們完成這個任務。 艾爾海森讓被俘虜的兩個教令院學者修好提取灌裝知識的儀器,好偽造一枚特殊的灌裝知識。 迪希雅作為保鏢,保證萊維在不被教令院發現的情況下,找到提納里打聽有關「博士」的情報,做出后續應對,以保證「博士」無法妨礙他們拯救納西妲的行動。 根據萊維跟「博士」接觸時,「博士」說過的話,和艾爾海森調查到的「教令院的放逐者」曾經的性格和經歷來看。 能驅使「博士」行動的,除了冰神的命令,就是他感興趣的實驗了。 而萊維,剛好是他很感興趣的實驗對象。 如果「博士」還留在教令院,那就由萊維假裝愿意配合博士進行實驗,將「博士」拖住,保證他在識藏日不在須彌城。 如果「博士」能因為其他原因,離開須彌城,那么,萊維就跟空他們一起行動,深入教令院。 作為曾經跟小吉祥草王意識連接的強大意識體,萊維是喚醒小吉祥草王的有力保障,比空通過「虛空終端」嘗試喚醒的可能性要高得多。 教令院的賢者們,在得知萊維和空的行蹤全在他們掌握內時,才會放下警惕,讓艾爾海森最關鍵的計劃成功率達到最大。 好在,大家的前期準備都很順利。 拉赫曼他們順利作為犯人,被賽諾和風紀官押送回須彌城。 制作灌裝知識的儀器被及時修理好,特殊的灌裝知識準備完成。 「博士」的行蹤,也走向了最順利的那個可能性,「博士」受到了冰神的命令,需要回至冬,被萊維他們親眼看到坐船離開。 唯一的意外,就是他們在禪那園,通過提納里要照顧的病人,接觸到了已經成神的「散兵」的意識。 「散兵」已經擁有將天氣改變成雷暴的能力了,這跟他的制造者——雷神的權能一脈相承。 這說明,他已經能夠充分調用雷神之心里面的力量。 這是個糟糕的消息,不過也讓大家了解到了教令院造神計劃的進度,大家對之后敵人的實力心里有數。 他們在識藏日的前一天回到須彌城,邀請大巴扎的舞蹈家妮露加入他們,作為小吉祥草王信徒的妮露激動的答應了。 所有準備工作都已完成,一切按照計劃推進。 終于,來到了識藏日那天。 艾爾海森帶著萊維、空和派蒙,前往教令院的智慧宮,就像他推測中的那樣,大賢者阿扎爾現身,將他們帶到了自己的辦公室。 —————————— 萊維還記得,在討論計劃時,他的顧慮。 “我在教令院的大廳里,跟「博士」打過一架,雖然最后暫停了?!?/br> “如果我的實力被「博士」告訴大賢者,他應該不會相信僅憑衛兵就能困住我吧?!?/br> 艾爾海森胸有成竹。 “無需擔心?!?/br> “你還記得嗎?大賢者他們對「博士」的稱呼和態度——「教令院的放逐者」,雖然賢者們需要「博士」幫助他們造神,不過,學者的傲慢讓也會讓他們將「博士」也看做工具,不會關注造神之外「博士」的看法?!?/br> “而且,以「教令院的放逐者」的作風來看,「博士」從一開始,就是在利用教令院的賢者們,同時看不起他們。 曾經的他,就一直瞞著教令院做各種禁忌的實驗,這一次,他也不會多嘴。證據就是,花神誕祭當晚,他是一個人來在阻擋你的?!?/br> —————————— 果然和艾爾海森推測中一樣,大賢者派出了許多衛兵團團圍住他們,認為這樣就能將他們困住。 派蒙也配合的演起來,一臉緊張害怕的樣子。 一開始,大賢者以為艾爾海森在第一層,妄圖偷偷進入他的辦公室,救出小吉祥草王。 而他在第二層,他從一開始就監控著他們的行蹤,守株待兔,將他們抓捕起來。 等艾爾海森背叛萊維和空他們,獻上了放在罐裝知識內的調查報告,大賢者理所當然的認為,艾爾海森考慮到了第三層,如果第一層計劃敗露,就放棄萊維和旅行者他們,由艾爾海森潛伏在教令院,作為臥底伺機尋找機會。 可他作為大賢者,早就考慮到了這種可能性,只要將包括艾爾海森的所有人一網打盡,就能消弭所有風險,艾爾海森不過區區一個書記官,是否被冤枉無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