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真的只想搞事業[快穿]、魔君聽見我要攻略他[穿書]、我,薩摩耶,可愛崽崽、當炮灰美貌值爆表[快穿]、沙雕攻今天知道他掉馬了嗎、苦木長青(女B男A)、無條件信任gl、標記女主后炮灰成了豪門贅A、我的技能是摸尸[無限]、反派演白月光真香了
第183章 辛棄疾擺手道:“子華莫要在意這些不重要的細節?!?/br> 陳蒨徐徐翻閱, 忽而在一條題寫著“孝悌力田加等”的綱目下,發現了五種不同的批注方案。 眾人對于解決方案吵吵嚷嚷,莫衷一是, 各種不同的字跡橫斜齊飛,紙面宛如戰場,充滿了劍拔弩張的氣勢。 光是看上一眼, 就仿佛見到一群大臣在上朝時各執一詞, 激情辯論,聲音仿佛能把房頂掀翻。 陳蒨含笑問:“幼安覺得這也是不重要的細節?” 辛棄疾心說, 這算什么, 不過就是多寫了幾個字,就為爭論這一條, 昨天幾人吵來吵去都快打起來了。 批改公文的團隊里邊,誰還沒個親身帶兵征戰的經歷了。 就算是最斯文的鐘繇,當年也是鎮撫關中、大破匈奴的軍事家,更別提王猛這種一言不合就滅一國的狠人。 眾人聚在一起,當時的場面一度難以收拾。 九州書院無數吃瓜群眾火速趕到第一線圍觀, 或曰「鐘太傅老當益壯, 英姿不減當年」,或曰「張蒼水專門逮著人下黑手, 不愧是明世祖位面出來的」, 或曰「謝宣明還記得自己是陳郡謝氏之人嗎,這儀態是一點都不要了」。 反正就是混亂不堪。 本來兩個時辰能夠批改完的公文,硬是因此拖延了數倍的時間,甚至到最后仍有幾條沒誕生出一個合適的解決方案。 “怎么會如此呢”, 辛棄疾不由嘆息道, “我去找了王景略, 謝宣明,鐘元常,還有兩個后世的名相……按理說不應該啊?!?/br> 陳蒨為這個過于豪華的陣容微訝了片刻,微微搖頭:“這便是一個天才能成事,一群天才聚在一起反倒會壞事的道理了?!?/br> 他抬手將公文攬過,準備從頭審閱一遍眾人的批注。 辛棄疾見自己一通折騰,反而給他倒添了工作量,心中好生過意不去。 正思索著該如何彌補,忽而靈光一閃,王猛等人能力再強,畢竟不是陳朝人,對當世格局所知有限,所以才會出現分歧。 拉一個人進駐副本,長期留下幫忙,不就結了嗎! “你等著”,辛棄疾快速翻出光幕,語氣迫切地說,“我這就借一個別人不需要的名臣過來幫你?!?/br> 陳蒨:??? 這話怎么聽起來這么奇怪呢。 辛棄疾開始思考合理的幫忙人選,多虧蘭亭副本發了不少道具獎品,這讓他可以及時拉外援進來,倘若換作從前崖山時期還真沒辦法。 但是,到底讓誰來呢…… 能和陳蒨這般千古明君匹配的,自然也得是千古名相級別的。 這樣的人物在各朝幾乎都是帝王心腹,位高權重,社稷之臣,很難抽開身,如王猛這般抽出一個時辰幫忙批改公文,已經是極限了。 但也有幾個例外的倒霉蛋,過得特別不好。 比如魏太武帝位面的宰相崔浩,一個天機窺盡、算無遺策的神人,死得老慘了。 因為才華過高,遭到許多鮮卑貴族的嫉妒,不過是在史書中秉筆直言了幾句,就被隨便安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遭遇滅門之禍。 而且還不是一般的滅門,是牽連甚廣的屠殺慘案,數千人因此被血洗。 情形之慘烈,崔浩本人之無辜遭劫,較之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蕭道成屠殺劉宋宗室,徐知誥虐待楊吳宗室等一系列事件,有過之而無不及。 畢竟人家好歹是改朝換代清理前朝,魏太武帝卻是無故虐殺三朝元老、開國功臣,深深跌破了人類的底線。 歷來行鳥盡弓藏之事的帝王不少,但毫無人性、令人發指到這份上的,卻是聞所未聞。 崔浩是崔悅的曾孫,是盧諶的曾外孫,清河崔氏、范陽盧氏這兩家子人,至此被屠戮干凈,盡夷其族。 這等滅門大災發生在自己的后人身上,哪個能不氣。 雖說眼下魏太武帝位面的時間線還沒進行到這一步,然而血債唯有血償,漢肅祖位面的盧諶、崔悅等人勃然大怒,大舉興兵,當即決定殺入該位面復仇,將這群拓跋鮮卑統統解決掉。 辛棄疾想了想,告訴陳蒨:“我去問問他們把北魏打下來了沒有,能不能把崔浩捐來一用?!?/br> 其實肅祖麾下的張賓亦是符合要求的高質量人才,但身為帝國樞相,等閑無法輕動,自然不可能來幫忙了。 辛棄疾打開視頻,這回值班之人是李清照,很快就帶他找到了暫居九州書院上課的劉琨。 劉琨今日在教音樂課,每名學生都選了一樣自己想要繼續深造的樂器,等待接受他的指導。 隨著劉宋帝國的高速擴張和海外發展,眾人視野無限寬廣,選擇一些諸如里拉琴、阿夫洛斯管、烏德琴之類的異邦樂器純屬尋常事,也有人另辟蹊徑,愛好二胡、嗩吶等接地氣之物,隨便吹拉彈唱幾下,就能當場把人送走。 最離譜的還數有人選了撥浪鼓,饒是劉琨一貫性情包容,見此也難免眉心一跳。 要命,區區撥浪鼓如何能表達音律??? “撥浪鼓可以,那么魚線也可以”,謝玄眼見小伙伴們都拿出了樂器,自己也從袖中發出了心愛之物,一卷纏得很緊的釣魚線。 他將魚線在兩個桌子之間繃直,宛如彈弦一樣隨手撥了撥,發出清脆的聲響。 辛棄疾:“……” 李清照:“……” 這是什么,彈棉花嗎? 要說劉琨不愧是蜜糖式夸夸教育的第一人,就算謝玄的行徑如此離譜,他依舊沒有做出任何潑冷水的行徑,而是露出了一抹淡淡的微笑。 他在紙張上寫下一首自己新詩:“虛滿伊何,蘭桂移植。茂彼春林,瘁此秋棘。有鳥翻飛,不遑休息。匪桐不棲,匪竹不食——” 一面示意學生用手中的樂器,自由演奏這首詩詞,而后逐個糾正其中的音律不諧之處。 頃刻間,只聽鑼鼓喧天,琴聲動地,一聲響亮的銅鈸蓋過了所有的樂音,然而他們的吵吵鬧鬧,比起檀道濟用盡渾身力氣吹響的嗩吶聲,卻又仿佛不值得一提了。 一時間,嗩吶從每個人的耳中直灌入天靈蓋,將人的魂魄從身體中擠了出去,肆意揉扁搓圓。 令人驚奇的是,在如此滅絕人性的嗩吶聲中,諸葛亮居然還在一個音節不差地彈著他的古琴,眾人不由感嘆,這做大事的人就是不一樣。 辛棄疾聽了一會實在是忍無可忍,好在李清照也聽不下去,直接離開了教學區域。 走出好遠,終于將繁雜的樂聲拋在后面,李清照長舒一口氣:“你若是要問漢肅祖攻打北魏的戰事,不必找他本人,我亦可以告訴你?!?/br> 辛棄疾欣然道:“愿聞其詳?!?/br> “祖逖將軍和蒲洪將軍已經帶兵將北魏政權全部掃滅了”,李清照告知他,“至于崔浩,本來要在重建的王國中繼續當宰相,但他不愿再入世,選擇了歸隱修道?!?/br> 辛棄疾微感驚愕,崔浩這么追求刺激的人居然也會做出激流勇退之事:“此話當真?甚是不可思議?!?/br> “八九不離十”,李清照緩緩說,“前些日子我上心理輔導課的時候,崔悅這孩子忽然跑過來問我,他有一個朋友的后后后人遇見了重大打擊,萬念俱灰,決定從此不履塵世,問我該怎么辦?!?/br> 辛棄疾:笑死。 「我的一個朋友就是我系列」,崔悅這個打碼純屬白費力氣。 李清照又道:“據說崔浩是和小寇天師一起歸隱嵩山的,小寇天師多次苦勸他歸隱林泉,就此放下,從仙人以做逍遙游,他總以為自己能成為救世者。這回倒是徹底死心,飄然歸去,削跡山巖?!?/br> 小寇天師就是寇謙之,崔浩的好朋友,道教史上最屈指可數的頂尖高人之一。 影響了往后的一千多年,幾乎后世所有的道教科儀齋蘸、道藏文綱都是從他這里延伸下來的。 辛棄疾嘆息,只能說人各有志,可是這樣一來,崔浩選擇當隱士,便不能再拉出來干活了。 李清照見他愁眉不展,略略沉吟,給出了一個無比優秀的提議:“雖然你挖不了崔浩,但你可以挖他祖宗崔悅?!?/br> 辛棄疾無奈道:“一打崔悅疊加在一塊,也不符合「千古名相」的標準吧?!?/br> “這倒是”,李清照作為書院山長,一下就發現了新機遇,“不若學院里增開一門實踐課,愿意參與的學生都去幫忙批公文?!?/br> 辛棄疾:??? 居然還能有這種cao作呢。 …… 片刻之后,一條消息迅速在整個九州書院之內傳播開來—— 普天同慶,本院即將新開一項課程,要去陳朝給文帝陛下打下手,順便滅掉北周一統天下! 眾人喜氣洋洋,有一種小學生集體出發春游的喜悅。 最后一個得知消息的劉裕:“……” 小朋友們這是要上天的節奏??! 宋祖陛下轉念一想,覺得開一門實踐課倒也不錯。 陳朝位面畢竟是副本位面,沒有死亡,學生即便在里面碰見什么災難,出來之后依舊活蹦亂跳。 九州書院的畢業生回去都是要做帝王將相的,這對他們來說是一次非常好的練習機會。 陳蒨作為千古明君,氣場強大,既能壓制住這群鬧哄哄的小朋友,同時自身也是非常棒的正面帝王教材,可供觀摩學習。 劉裕拿著鏡頭,去九州書院里走了一遭,詢問眾人的參與意愿,不料大家一呼百應,紛紛躍躍欲試,手都舉到了天花板上。 別人也就算了,蕭統、蕭綱兄弟居然也想報名,劉裕掃了一眼,頓時沒好氣道:“你二人都留在此間不許去?!?/br> 天嘉位面梁朝剛滅,二人一去搞不好就死灰復燃,這不是成心給人添堵么。 余下的傳送卡數量不多了,只能送為數寥寥的幾人過來,故而這是一門選修課,最后根據副本評分計入成績冊。 辛棄疾點了少年溫嶠、諸葛亮、謝玄,幾個文武雙全、本就對處理政務比較得心應手之人,又抽簽選中扶蘇和苻丕。 家長們很快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辛棄疾在建康城中迎接他們的到來。 …… 來的碰巧全都是陳朝時間線之前的人物,陳蒨盡皆熟知,人品又有史書認證,于是嘗試著將案頭的公文勻出來一些。 溫嶠等人聲譽卓著,又與本地盤根錯節的世族利益全不相干,是可以信任之人。 然而,他們畢竟還是小朋友,雖然能力擺在那里,畢竟沒經過太多開發,之前也沒什么批改公文的機會,加之又是初來乍到,一頭霧水,開頭幾日處理的盡是一通亂糟糟。 陳蒨無奈,只得手把手糾正教導眾人。 這般月旬過去,終于上了正軌,他十年來第一次有種能稍稍松口氣的感覺。 辛棄疾看到此處,不由神色微妙。 表面上看,溫嶠等人是來幫忙的,實際上卻是九州書院的學生白票了一個千古明君當老師,山長李清照的算盤珠子響亮到仿佛整個陳朝都聽見了。 這里面最令人頭痛的還得是扶蘇,不得不說,他的思想……有些極端了。 扶蘇在九州書院里就讀,選擇的導師正是孔子。這個孔子不是一般的孔子,而是擅長火.器,甚至物理超度的大師「恐子」,扶蘇在他的影響下,成了不折不扣的《掄語》踐行者。 可想而知,當扶蘇看見北周將領在江陵一代屢屢出兵挑釁的時候,他的想法只有一句話:“朝聞道,夕死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