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節
剛開始的幾幅畫,說是青堂先生的畫卷,但筆力其實不夠,大家只覺得他徒有虛名。 沒想到又過了段時間,有人說,那畫是假的,被人仿冒的,真的已經在路上了。 他們這書畫社財大氣粗,自然再次買下。 而那幅滇州府的景致圖,讓他們極為震撼。 滇州府的風貌,建筑,都跟京城不同,畫中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個他們完全沒看到過的世界。 太好看了,太有意境了。 原來這才是青堂先生的佳作! 可以說從那時候,青堂先生的畫作,是他們書畫社每次小聚的時候,必然會拿出來欣賞的。 但烏堂先生也好,青堂先生也好,都低調的不像真人。 誰都不知道他們的真實身份。 其實聽說,在化遠四十四年的時候,有人已經猜到這兩位的真名,甚至還去驗證過。 但是吧,所有知道實情的人,默契的不對外講。 好像是烏堂先生脾氣極大,如果說出去,他就直接封筆。 這誰接受得了? 青堂先生更是低調,連脾氣秉性都不被人所知。 好在他近些年多賣了些畫。 還有人猜測,他是不是遇到什么困境了,所以一連賣了好幾副上乘的佳作。 這會,時間已經是永康元年跟二年了。 可惜過了這一陣,青堂先生在畫壇又低調起來。 直到如今的永康四年,一幅畫也沒賣出過。 “青堂先生,從畫作就能看出,他必然走南闖北,對各地的風貌觀察的都很細致?!?/br> “川渝的景致,漢中的景致,大漠,戈壁,他信手拈來?!?/br> “而且能看的出,他的畫作越來越有氣勢,還有一種奮進的意境?!?/br> “太難得了,真的太難得了?!?/br> “當世畫壇,唯有他跟烏堂先生,可以稱得上最佳!” 這些話,還是吳晏在京城宴會上夸夸其談的內容。 還沒過半個月。 就有好友急匆匆過來,對他直接道:“青堂先生!就在京城!” 日上三竿,吳晏才剛剛睡醒,這會還迷糊著呢,下意識握住好友的手:“你不是在騙我吧?” “誰騙你了!” “真的!青堂先生就在京城,你還認識!” 是誰?! “紀翰林!紀元!” ??? 開什么玩笑??! 紀元那人,不是只會公務的窮酸書生。 文章寫的倒是不錯,字也是極好的。 但畫畫?他會嗎? 事實證明,紀元不僅會,還很會。 他就是近些年畫壇最低調又最有名氣的人。 吳晏看著他好不容易買來的《肅州風雪夜》,差點哭出來。 原來這風雪,確實是肅州的風雪。 漫天大雪里,高高的蒸汽機立在遠處,回家的礦工們三五成群。 肅穆,又添了十足的生活氣息。 原來都是寫實。 都是紀大人看到的場景。 他一直很喜歡這幅畫,總覺得在冰雪的畫作里,也能看到生機。 原來是紀大人的畫,怪不得。 那好像就正常了。 等會。 前段時間,不都說紀元貪污,所以有錢給夫人送聘禮。 但這么算下來的話。 青堂先生畫作大量流出的時間,正是他要給夫人下聘的時間? ??? 原來青堂先生家里確實有事,還是人生大事。 三次聘禮,加上幾匹寶馬,都是青堂先生賣畫賺來的。 人家一幅畫,就能賣七八千兩銀子。 隨便賣出幾幅畫,還差那點錢? 你們到底懂不懂青堂先生的含金量啊。 人家隨便賣幾幅畫,就能把這些銀子賺過來。 而且青堂先生愿意繼續畫的話,他們出一萬兩銀子也可以! 你們到底是不相信青堂先生的實力,還是不相信我們的荷包啊。 不過吳晏很快反應過來:“壞了?!?/br> 壞了? 書畫社其他人滿臉疑惑,怎么了? “以紀翰林的名聲,一萬兩銀子,或許買不到他的畫了?!?/br> “是肯定買不到?!?/br> 眾人倒吸一口涼氣。 對??! 這是紀翰林!紀元! 他們這些書畫圈的老人,對書畫作品再了解不過。 一幅畫值不值錢,不僅看其畫工跟功底,還看意境跟傳達的意思。 除此之外,還有一層頗為俗氣的,看畫者的名聲。 青堂先生,單憑著畫筆的靈動,一幅畫就能賣到七八千兩銀子。 如果加上他無人不知的名聲呢? 現在想想,紀翰林那手好字,確實跟畫畫有些聯系。 總之,本就厲害的畫工,加上紀元這兩個字。 別說一萬兩了,便是三萬兩銀子,都有人去買。 那些俗氣的商人,肯定想把紀元的畫掛起來,誰讓紀元還有財神的外號。 書畫社里,有三個人買到青堂先生的畫,當初買的時候,就被很多人羨慕。 現在更羨慕了啊。 就跟你發現一個小眾寶藏畫家,本來覺得自己已經夠幸運了。 現在這個寶藏畫家揭開面具,他還是政壇大佬,還是天下皆知的文壇奇才。 這種感覺,大家都有些懵。 不過看到其他人盯著自己的收藏,吳晏趕緊收起他的畫:“別,都別想,我好不容易買回來的!” “對了,最近有個宴會,那宋家說請到了紀翰林,我一定要去看看!” 宋家? 哪個宋家? 哦,那個已經出事的,前工部侍郎的宋家? 紀元怎么去那啊。 以吳家的身份,不至于前去啊。 要不是沖著紀翰林! 吳晏也不會去啊。 可那是紀翰林嗎! 分明是青堂先生。 對了,他家里不是很窮嗎,他在哪學的畫畫。 還有,烏堂先生,跟他有關系吧? 滿京城都在討論這件事。 烏堂先生到底是誰,也不用多說,還是有人猜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