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節
又是商會。 紀元在建孟府的時候,就跟商會的人打過交道。 小到正榮縣,大到建孟府城。 之后去了滇州府,更是有五大商會的名號。 如今的河西府也不例外。 可那些商會,基本都在官府之下。 直接跟官府之人商議,還讓通判下來找他談話。 這能量已經不是一般的大了。 甚至還能施壓? 武營點頭:“是,這些地方沒有別的產業,幾乎是一家商會獨大,當地想要稅收,只能如此?!?/br> “而且他們手里有人,不好動他們?!?/br> 能有如今的局面,自然是有原因的。 紀元回肅州城的路上,仔仔細細了解了全過程。 肅州城作為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經濟在西北各地來說,算不得差。 但認真看的話,就會發現,本地的經濟,幾乎全靠來往的商貿。 肅州下共計二十六個縣,商隊會經過其中九個縣。 這九個縣的經濟就不錯,剩下的十七個縣,距離商路近的,說不定能分點湯,距離比較遠的,那就是著名的窮縣。 這也說明,肅州本地的經濟發展,全靠來來往往的商隊。 放眼河西府,其中大半地方,都是如此。 這條商路帶來的不止繁榮,也有依賴。 更有一個商會的崛起。 貨運商會。 他們手里有馬有車,還有隨行的壯力漢子。 負責來來往往的商貿運輸,也帶來大部分銀錢跟貨物。 這種商會,如何不讓人側目。 既然本地大部分經濟稅收都是他們帶來的,甚至手里有馬有人,自然而然成一股不小的勢力。 乃至官員都要低頭。 畢竟強龍不壓地頭蛇。 多數官員過來,只是為了攢夠政績,四年后就走。 只要稅收過得去,地方也算安定,那就沒什么好說的了。 這些商會在本地盤踞多年,沒必要惹他們。 調當地駐軍來管? 這更是開玩笑。 能在西域這種兇險之地駐軍的,都是皇上的親信,調幾個人過來還行,若要派兵,當地士兵不僅不會聽他們的,還會把消息送到京城。 從西北邊衛送信到京城,可不像滇州府那邊,還要經過崇山峻嶺。 這一路既有筆直的道路,還有早就修繕的官道,四五千里的地方,快馬加鞭不到一個月就能送信過去。 若真正著急了,飛鴿傳書也有可能。 這種情況下,何必去招惹本地的勢力。 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合作。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本地的生存法則,外人看起來或許怪異,但總會有自己的原因。 了解這些情況之后,紀元更知道讓他回來的原因了。 麥種是幌子。 重點還是橡膠。 貨運商會,對橡膠的需求,必然不是一般的大。 不僅自家的馬車需要橡膠,還能做買賣。 自己無意之間,竟然讓本地最大的勢力之一不滿了? 知道事情的原因,紀元做起事來更加游刃有余。 他回到肅州城,第一時間去了官田,然后又處理了其他文書。 不過此地有蔡豐嵐坐鎮,他是不擔心的。 肅州城大事小情,蔡豐嵐處理得都很好。 官田那邊也事先做好劃分,幾百個試驗田已經分割好,只等著農時到了,隨后就可以種植。 除了此事之外,各種化肥也準備好。 再者,蔡豐嵐道:“本地太缺水了,雖說麥子不需要太多水,可也不能那樣缺?!?/br> 缺水,要么挖水井,吃地下水。 要么修水渠,引水灌溉。 那樣都需要人力物力。 紀元點頭,此事他記下了。 缺錢缺東西。 隨后劉軍也來了,劉軍知道紀元回來肅州城之后,第一時間過來。 劉軍臉上寫著興奮,常年喝酒的他,臉上帶著紅暈,看著其實不怎么健康。 但這段時間的忙碌,都是讓他少喝了不少酒。 “找到合適的位置了,是一大片無人的沙地,很適合大面積種植蒲公英,接下來就可以去收蒲公英種子了?!?/br> 蒲公英,也可以喊橡膠草。 這橡膠草的花可以采摘下來泡茶以及制成藥材。 根部則用來做橡膠用。 紀元兩年前寫信給他們的時候,大家就知道這一點。 但問題在于,邊衛那地方危險,根本不適合大面積種植這些東西。 說句不好聽的,今日種了,明日西域小國就敢過來搶。 這甚至也是大家一直沒有種植的原因。 紀元聽此也很高興。 終于找到合適的位置了。 肅州的沙地不少,但要距離百姓居住的地方很近,又要有大部分空地,確實需要費工夫。 可問題也來了。 要收蒲公英的種子了。 收種子是要錢的啊。 以及雇附近的百姓過來種植,也是需要錢的。 好家伙,自己剛回肅州城。 蔡豐嵐跟劉軍就給他出了兩個大難題。 要錢。 肅州雖說沒那樣窮,但一時間也拿不出來那么多銀子啊。 面對兩人的目光,紀元嘆口氣:“等著吧?!?/br> 蔡豐嵐跟劉軍同時笑。 他們就知道! 跟紀元說了,肯定沒問題。 紀元多靠譜啊。 跟著紀元的武營也抬抬下巴,等著吧! 四個人忍不住笑。 一直到現在,四個人才意識到一個問題。 “當年在府學的同窗們,好像就差白和尚跟李錦?” 紀元,蔡豐嵐,武營,劉軍。 他們當初可都是建孟府府學的同窗。 蔡豐嵐因為眼睛近視,一直都沒去踢蹴鞠,但每場比賽他跟李錦都去加油了。 至于白和尚? 他也是第二個任期了,聽說最近去了川地綿州,繼續在刑司做事。 白和尚信件寫得很勤,大家都知道他的動向,他好像是當地有名的光頭刑司,也很有意思。 紀元算了算道:“或許我們能在京城見面?!?/br> 這個任期結束,估計就會在京城見了。 當然,前提是這個任期做得好。 武營跟劉軍也有點恍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