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節
其實高夫子也不知道,為何事情會發展到現在這個模樣。 如果有人告訴他,他會跟著一個年輕人去千里之遙的地方建造一個巨型機器,他是如何也不會相信的。 但如今,這件事是真的,非常真切。 高夫子一家,甚至他的老師,他的師門,都是研究數學的。 那些不同其他的數字,在其他人看來枯燥無比,在很多學子心中都是無用的東西。 可高夫子喜歡,他的師門都喜歡。 所以他這個師門,一直被人稱作怪咖。 像他這樣,便是努力考上了進士,也一心想研究這些神奇的數字。 被派到建孟府府學教數科,高夫子其實不算高興。 因為根本沒有人愿意學,就算有人過來,也會因為數科的艱難勸退。 所以當時童試第一的紀元去學數科時,他甚至覺得有點榮幸? 之后也確實給他爭光了,還說出,世間萬物都跟數學相關這樣的話。 原本以為,紀元考上狀元,外派做官,跟數學的緣分也就結束了。 誰知道,他通過殷掌印送過來幾張圖紙,還說了這些圖紙的前景。 高夫子一眼就能看出來,紀元在圖紙上寫的東西,并非天方夜譚。 所以從化遠三十九年開始,他便跟師兄弟們一起研究。 可惜想法是好的,真正實現起來非常艱難。 材料也好,工藝也好,真的達不到標準。 即使做出來了,也持續不了太多時間。 他們從三十九年開始,一直到四十三年期間,幾乎每天都在研究,甚至還提高了本地鐵匠的技術,可還是差了一點。 這種時候,又是紀元的信件。 紀元說,研究不出來,很有可能是沒有找對方向。 什么方向? 沒有實際的作用。 就像釘子釘到墻上一樣。 你先知道這個釘子有什么作用,才知道要釘到哪。 如果不知道作用,就會瞎釘一通。 這話沒錯。 隨后紀元又道,他年后要去西北,準備單獨開辟一塊地,專門用來研究蒸汽機。 以前是家庭作坊式的研究。 現在? 現在官府贊助! 需要的鐵器也好,工具也好,地方也好。 紀元全部都給提供。 高夫子甚至覺得,紀元千里迢迢跑到這么遠的地方,不會就是為了這個吧? 就是為了親手開辟出一塊地方,為了讓蒸汽機快點建好? 那他付出的代價是不是太大了。 以他的成就,留在京城,必然平步青云。 或者去個近點的地方,依舊有機會建成。 但紀元不,紀元一定要跑到最遠的地方。 最遠的地方,也更能放開手腳。 若是在京城附近,必然會被各方追問。 高夫子也是做過官的,自然知道其中問題。 但跑得遠了,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高夫子甚至覺得,紀元就是有意在找廢棄礦井,所以選擇了肅州。 可這樣說的話。 那紀元算得也太準了? 每一步,似乎都在他的考慮當中? 他今年才多大啊。 但不管怎么樣。 今年才二十一的紀元,盡力為他們撐起一片可供研究的天。 如果不是紀元,他們的研究進度肯定會跟之前一樣慢。 這么大的場地,這么多人手,還有現成需要解決的問題。 都是紀元提供的。 甚至跟著紀元做事,不管做多怪異的人,外人都沒有異樣的眼光。 比如他吧。 他在建孟府府學還是夫子,每月享受著那里的供奉。 即使如今數科已經取消了,但他依舊是夫子。 如果辭去府學夫子的職位,肯定會被很多人詬病。 但他只要說一句,他要隨紀元去任地。 只這句話,所有人立刻露出羨慕的表情。 即使高夫子他們沒那么在意這些,也會覺得輕松很多。 沒辦法,誰讓跟著的是紀元。 千里迢迢過來,別人不僅沒有異樣的眼光,反而在等著他們出成績,這種感覺,雖然有種壓力,可同樣是動力。 再說來到肅州。 人人都以為紀知州會先做自己最擅長的育種跟橡膠。 可他卻力排眾議,先安置蒸汽機的研究。 所以高夫子認認真真地說一句感謝,也十分認真地喊一句紀知州。 紀元豈會不知高夫子的想法,笑著道:“把 你們拐到這樣偏遠的地方,若還不為你們創造研究條件,那我算什么?!?/br> “再說,若能研究出蒸汽抽水機,這石興縣幾十口礦井都能活過來?!?/br> “那時候,才是咱們慶祝的時刻?!?/br> 幾十口礦井都活過來? 路過的石偉忠聽到這話,忽然一愣。 石偉忠并未戴手鏈腳鏈,原因也簡單,他家就是石興縣的,若他逃了,家人怎么辦? 當時看到紀知州的第一反應是逃跑,那也是沒過腦子,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他們跑不掉的。 這會聽到紀大人說,想讓礦井活過來。 這話他聽了不止一次,但大多時候,都是他爺爺跟父親講的。 爺爺跟父親說,只要礦井活過來,他們的日子就好好過。 雖然挖石炭很辛苦,但能吃飽飯,能養活一家人。 若他爺爺聽到這位年輕知州的話,只怕會興奮的跳起來。 不過,也就是紀知州說了。 換了其他這樣年輕的官員說此話,大家肯定不信。 石偉忠埋頭做事。 他有點好奇,這礦井怎么才能活過來。 那么深的水,如果靠人一桶桶往外倒,根本不可能。 紀元也看到石偉忠了,并未說什么只是跟高夫子告別,還道:“夫子,等我把肅州城的事情處理好,馬上就回來,您也別送我,以后咱們還要經常見呢?!?/br> 高夫子無語。 不過這話也對? 紀元著急回肅州城,確實是要安頓手頭的事情。 他來肅州,人人都盼著他趕緊培育良種,趕緊研究出橡膠草的用法。 可誰也沒想到,紀元竟然跑去廢棄的礦井縣城了,而且有不回來的趨勢。 不管是上級河西府,還是本地商會以及農戶,甚至隔壁府的知府,都不知知曉原因。 不是不信紀元。 而是良種跟橡膠真的很重要。 特別是良種。 那些種稻子的地方,都在爭相詢問占城稻的情況。 而寧安州的占城稻到底有多好,甚至已經從天齊國的最南邊,直接傳到最北邊。 誰聽都要心動。 他們這地方種不成水稻,只能眼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