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節
從這個有些極端的例子就能看出來。 省工省力,才是機械科學發展的方向。 紀元想研究出來蒸汽機,就是從省功省力的方向走。 寧安州的兩戶一頭牛,只是幫他們省力氣了。 卻依舊要受困在田地上。 最好的方法,肯定是全面機械化種植。 問題在于,科技比科舉難多了,不可能一口氣吃個胖子。 所以,紀元即使知道最后的答案,解題步驟同樣要寫下去。 在農業方面,推廣耕牛,培育良種,就是在寫解題步驟。 跟農業方面的穩扎穩打不同。 蒸汽機方面。 紀元從一開始,就拿出了更為完善的蒸汽機圖紙。 算下來,也有四年的時間了。 建孟府高夫子,殷博士,還有高夫子的師兄弟們,研究了四年的時間。 依舊要退回去,從問題的第一步開始解題。 等于說,紀元先給出了答案。 可給答案又有什么用,解不開里面的問題,依舊是無用的。 紀元從頭梳理,就知道自己在蒸汽機上,還是心急了。 當時高夫子還安慰他:“也不算心急,你要是不給這個圖紙,我們都不知道從哪個方向努力?!?/br> 給個標準答案,才更能朝這個方向靠攏。 如果這東西弄出來,便是真的可以省功。 紀元解釋一通。 聽得蔡豐嵐叆叇都要掉了,震驚道:“你的意思是,這個東西做出來之后,織布機可以自己織布?人不用動手?” “那不是神仙本事?” “還能驅使車輛,船只航行,不用馬匹,也不用劃槳?” 蔡豐嵐之前知道殷博士跟高夫子他們,沒事就往煉鐵的鋪子跑。 卻不知道他們在研究這種古怪的東西。 那會他一心科舉,完全沒注意過。 可是這會想想,如果那會讓他知道這些,肯定被勾得心癢癢,天天去看蒸汽機研究的進度。 沒辦法,這種設想實在太誘人了。 紀元再次道:“不是神仙本事,是從火中取力?!?/br> 火燒水,水產生蒸汽,蒸汽便是力。 所以是火中取力。 蔡豐嵐明白歸明白,但還是覺得神奇。 可再想想平時燒水時,喝茶時,那水汽厲害的,能把手上燙出泡,根本不亞于火的力量。 解釋之后。 紀元把高夫子們研究出來的成果羅列出來。 他們的目標以及標準答案,那就是蒸汽機。 所以一切研究,都在研究如何造一個合理且完備的蒸汽機上。 首先是材料。 大部分材料已經解決了。 建造蒸汽機的鋼材需要格外精細,也需要頂尖的手藝,以及極好的密封性。 單是這點,一共用了三年的時間。 接下來,就是如何利用熱能了。 紀元從建孟府走的時候,蒸汽機可以勉強運作。 可大大小小的問題還是有不少。 小問題甚至可以暫且放到一邊。 大問題有兩個。 一,熱量浪費。 高夫子計算,蒸汽的熱能利用,連百分之一都不到。 等于說,一百斤木炭產生的熱能,實際發揮作用的,不到一斤。 這種浪費堪稱可怕。 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 第二點也很離譜。 那就是蒸汽的使用不夠連貫,溫度控制是大問題。 過冷會停擺,過熱直接炸爐。 后者是會出人命的。 紀元沒記錯的話,他那個時空的紐卡門蒸汽機到人們熟知的瓦特蒸汽機,似乎用了五十四年時間。 他這邊四年時間,確實只踏入一個小小的門檻。 有時候就算知道答案,也抄不來啊。 科學到底是不同的。 蔡豐嵐方才還在因為設想興奮,這會也覺得離譜。 但事情都需要解決。 也都會解決。 他們無比相信紀元。 紀元閉上眼,細細思索蒸汽機的發展過程。 從蒸汽動力時代的開始,再到蒸汽動力的運用。 他們到底哪里做得不對。 片刻后。 紀元忽然坐起來。 是實踐。 是關于蒸汽機的一切研究,都沒有付出真正的實踐。 他一直強調,蒸汽機可以改變紡織行業。 但是高夫子也好,殷博士也好。 他們了解紡織行業嗎? 他們碰過紡織機嗎? 沒有,便是自己,也只知道原理,不知道具體的運行步驟。 所以,那要怎么辦實踐。 “原來是這樣?!?/br> 而他那個時空的蒸汽機,是奔著解決問題去的。 比如紐卡門蒸汽機,是為了解決礦井抽水問題。 是先有問題,再去一步步地解決。 所以,即使那臺蒸汽機笨重,效率不高,甚至是很多現有東西拼湊出來,但他依舊是蒸汽機。 后續,也跟著那臺蒸汽機,研究出更完備的蒸汽設備。 反觀他們這邊。 只知道研究,卻并不付諸實用。 紀元狠狠拍了自己腦袋:“怎么這樣糊涂?!?/br> 若不是這次去建孟府,若不是騰出時間好好思考。 估計到現在,大家還是在悶頭研究。 所以研究不落地,那又有什么用。 科學是要跟實踐結合起來的。 提了紡織機又如何。 雖說研究數科的高夫子他們如今不受科舉仕途的待見。 可他們依舊是士,依舊是貴族。 紡織機,以及cao作紡織機的女工們,一個是匠,另一個是匠人,甚至是女匠人。 在士農工商里。 他們是不會有太多接觸的。 自然也不會真的去研究其用途。 換句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