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節
知道你都干了什么事嗎! 你把那四個邊村的人都帶走了,還把河輝國的稻種帶走了,氣得河輝國王室大發雷霆,偏偏找不到是誰做的。 因此,最近河輝國的其他邊村日日有王室的侍衛巡查,就怕他們也跑了。 ??? 還有這回事? 這些商賈們并不知道紀元的真實身份,是以為他是個大膽的公子哥,又或者是個厲害的商人。 這些抱怨,多也是說,他們因為這件事被牽連,要回天齊國躲躲風頭,過個一年半載地再過來做買賣。 除此之外,還說河輝國因為占輝稻被弄走的事,氣得咬牙切齒,而且已經查到,這些人來了天齊國。 說不定,很快會找天齊國要人。 不對,是要稻種。 河輝國那樣寶貝那些稻種,自然是因為他們的王子看出其中的價值。 人就算了。 單是這些人,河輝國王室或許不會主動開口。 但這些稻種不同。 河輝國甚至指望他們國家靠這個稻種翻身呢。 所以,此事多半會問天齊國寧安州要說法。 紀元挑眉。 他倒是不怕的。 他給這些商賈們回信,讓大家不要擔心,他沒事,還說天齊國內里的橡膠生意要擴大,他們可以去看看。 商賈們:?我們沒有擔心??! 我們只是在抱怨你而已! 但這個提議? 是真的嗎? 橡膠生意還要擴大嗎? 他們也就是不知道紀元的身份,否則肯定立刻去做。 河輝國王室。 河輝王子火冒三丈。 怎么會有那樣狡猾的人。 他千防萬防,都沒防住稻種被搶。 景國人就罷了。 他們只搶糧食,搶了就吃,根本不知道這些稻種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他最擔心的,就是天齊國的人知道。 所以天齊國走私商販偷盜種子,都能被他打死。 跟景國之前的矛盾,同樣不想去找天齊國調解。 那些景國兵匪假借天齊國兵士的名聲,一部分官員心知肚明。 不拆穿的原因,就是怕天齊國插手。 現在呢? 現在還是插手了。 被天齊國人的知道后,不僅向景國討要說法,還連人帶稻種一起弄走。 這東西給了天齊國的人,想必很快會出成果。 就算占輝稻的產量只能增加幾十斤,那也值得啊 天齊國的人,為何這樣霸道?! 為什么要管河輝國人的死活! 所以,他們要去找天齊國寧安州要說法嗎? 河輝國王子猶豫不決,最后道:“先別去?!?/br> “等他們培育出好的占輝稻再說?!?/br> 為什么? 因為天齊國的人雖然霸道,但也能講道理。 等上好占輝稻種子培育出來,他們可以用這件事來請求一些種子。 既然自己研究不出來,不如借光吧。 只是可惜了被拐走的邊村百姓。 他們不在那住著,土地很快會荒廢,景國人說不定會得寸進尺。 還是要派人過去。 河輝國再次忍了下來,沒有像商賈猜測的那般去找寧安州的麻煩。 至于滇州府府城知道這件事后的反應? 要什么反應。 人人都想當天齊國的子民,這事還用多說? 四五千人而已,安置好就行。 倒是鎮南關的新知州要來了,聽說新知州還帶來寧安州的新令,這事值得關注。 話說這么說,本地知府卻是很信任紀元的。 相信他能處理好。 鎮南關的新知州一路也是跋山涉水過來,這個新知州一路連連嘆氣。 分哪不好,分到滇州府。 路上的奔波之苦,真是不能說。 好在鎮南關有橡膠的買賣,火遍整個天齊國,只要經營好這個買賣,想來四年后的考核,總能去個合適的地方。 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如今鎮南關的代知州紀元。 橡膠買賣他一手做起來,以后肯定要仰仗他。 這位紀狀元,本來就名噪一時。 本以為到了滇州府,便沒了出頭之日,可人家不管去哪,好像都能成功。 新知州打定主意抱紀元的大腿,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鎮南關的變化不會太大。 朝廷肯定也考慮到鎮南關的特殊性,派這樣性子的官員過來,也是給紀元打下手。 紀元自己都不知道,他那么受朝廷重視。 這段時間里,他一直在官田里忙碌。 占城稻的重要不用多說。 可如何種,是個問題。 紀元知道本地的氣候條件,說出可以按照一年兩季的種法。 大概就是,本年的十二月種下,次年三月收獲。 三月收獲之后,正常的土地可以種上平常的稻子,依舊是三四月種植,八九月收獲。 但是按照紀元的意思,他要劃出大部分的官田,直接一年多種。 他要在今年的十二月,次年的三月,五月,六月,分別種植。 那就需要至少留出四塊耕田。 同時,十二月的水稻會在次年三月收獲,而這塊土地等到三月下旬的時候,立刻用新收獲的稻種繼續種植。 三月下旬種,六月下旬收獲。 七月繼續種,一直到十月收獲。 等到明年十月收獲的稻種,大概就是培育了三季的優質稻種了。 這種種植方法,所有人聞所未聞。 如果說之前官員們做事非常卷,那現在卷的,就是這些土地了。 土地,肥料,水源,甚至人力,都需要成倍地投入。 按照紀元的意思,隨時準備好肥力足夠的土地。 如果其中某塊土地肥力不夠,那就即時更換。 說白了。 要不惜一切代價,一切人力物力培育出優質的占城稻。 同時稻子的培育方向也有要求。 更抗蟲病的,更耐澇,耐旱等等。 負責官田的小吏奮筆疾書,人都傻了。 他做不到??! 他真的做不到! 這事情也太多了! 知州大人出去一趟,怎么抓著官田不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