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節
這種情況下,寧安州邀請養殖場過來入駐的消息,就傳得飛快。 滇州府不少養殖大戶都有些動心。 那寧安州地方不錯,人也不錯,手頭也有錢。 就是缺牛。 要是能過去開個養殖作坊,似乎真不錯啊。 在紀元看來,養殖場是要開的,但不一定是本地人開。 還是先把比較成熟的養殖場請過來。 久而久之,本地人也能耳濡目染,學會一些這樣的技術。 畢竟外面養殖場過來,也會在本地招人手。 紀元這個辦法,確實吸引不少滇州府其他養殖大戶過來。 這些養殖大戶們,原本還怕人生地不熟,不好在這做事。 誰知道寧安州的衙門,竟然提前選了幾塊合適的地。 不僅如此,甚至安排了一個很懂養殖的官吏全程跟著。 那叫安大海的小吏,對牲畜病癥也太了解了吧? 有些養殖戶,甚至想請他幫忙給牛羊看病。 這一來二去,寧安州靠譜的印象,就印刻在眾人腦子里了。 安大海一邊幫忙招待外來的養殖戶們,心里一邊震驚。 滿腦子都是問號。 這也行? 這也行? 還真的吸引其他人過來養牛嗎? 那些養殖戶們,哪家不是養了十幾年的牛羊。 有他們在,還有他們那邊的種牛在,小黃不用那么辛苦了! 不僅如此,本地的養殖行業能前進一大截。 說不定明年,本地的耕牛就能增加幾百頭。 安大海跟劉同知在辦此事的時候,心里莫名升起一個念頭。 紀元,紀知州在找合適養殖場地的時候,難道就已經想好要招其他養殖場的人過來? 否則不能解釋,為什么一切都那樣順利? 劉同知甚至道:“其實,橡膠產業要是沒發展起來,也不會有人愿意來寧安州辦養殖場?!?/br> 窮啊。 誰會愿意? 等會? 難道說,他們知州早早就想好了。 一邊帶著大家勞作,一邊帶著副產。 而副產的目的,就是為了引進養殖行業。 養殖行業的目的,也是為了種田?! 這里面,好像缺少哪一環都不行? 如果真是這樣。 那紀元的腦子,到底怎么長的??! 紀元確實是這個打算。 在他來到寧安州之后,也是走遍各地,明白此地的情況。 想要提高糧食產量,從選種到勞作,再到生產工具,每一樣都不能少。 現在耕種的稻魚鴨模式已經推廣開了。 有了今年的收益,想來以后不用他管,當地百姓就會自發用這種方法勞作。 各個村的水渠更不用說。 今年山上也下了幾場大雨。 但有水渠的調節,基本出不了大問題。 基礎的事情安排好了,后面的種子也在培育,如今的生產工具,耕牛,總算提上日程。 紀元在自己小本本上記了一筆又一筆。 夯實農業基礎,才是正確的。 整個寧安州在紀元的帶領下,農業水平突飛猛進。 任誰看了都覺得了不起。 終于,在化遠四十年六月底,六家滇州府的養殖戶派了人過來。 他們各自選定了合適的地方,讓自己的親信們過來開分廠。 要說有風險嗎? 自然也有。 換了另一個地方,難免跟本地不同。 可這是風險也是機遇。 寧安州衙門的人都說了,他們本地二三十萬人,還有那么多的山地,非常需要耕牛。 什么沒錢? 他們寧安州的人,怎么可能沒錢。 總之這些話,聽得養殖戶們回去細細盤算。 經過多次考察之后,終于確定了。 來! 來開養殖場! 他們相信寧安州的潛力! 也相信當地的衙門。 眼看一批批專業養殖人才從鎮南關過來。 再看著專業的養殖戶們是如何修建養殖場地的,這些東西,讓大海都跟著學了不少。 換了旁人,這些養殖戶應該不愿意。 可大海的獸醫技術,大家心里都有數,這也算是互相學習。 專業技術人才是外面請的,學徒跟雜役則要請本地的人。 一時間,寧安州不少本地人,竟然找了份務農以外的活計,又有了一份額外的收入。 紀元算著時間。 等到八九月份的時候,這養殖場大概就能建起來。 大批的牛羊便會趕到這里,在寧安州進行繁育。 到明年開春,說不定就有不少小牛犢。 也就是說,兩年的時間,就能讓本地的耕牛大量增加。 紀元松口氣。 他也算明白,當年每次看到林縣令的時候,都覺得他眉頭緊皺。 這些事情確實刻不容緩。 所以顯得格外惆悵。 有了這些東西,才能提高當地糧食的產量,才能讓百姓們的辛苦沒有白費。 這種事,怎么能放慢腳步。 寧安州這邊的改變,讓鎮南關的人看的羨慕不已。 兩個地方畢竟離得很近。 當年寧安州的臘蠻人被欺負的時候,還是鎮南關的兵將幫忙趕走景國士兵。 故而長久以來,鎮南關的人,總覺得寧安州貧苦。 可誰能想到,不到一年時間,寧安州發生了那樣大的變化。 反觀他們,跟之前一模一樣。 這種反差實在是讓人難受。 不少鎮南關的普通百姓,學著寧安州那邊種田的方法。 只是水渠到底怎么修,如何修,普通人總是拿不準的。 他們又沒有紀知州這樣的官員幫忙,更沒有紀知州這樣的官員cao心他們的耕牛數量。 至于橡膠? 別提了。 這更是不可能。 鎮南關本地的官員,不欺負他們就行。 以前想著隔壁寧安州比他們的還苦,那也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