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節
之前那些東西,他們知道,但苦于沒有真正的證據。 現在人證物證都有了,更能往深了挖。 不出半個月。 楚大學士這邊的情況完全改變。 還想當首輔? 也看看自己夠不夠格。 不少人朝臣上書,挽留李首輔。 皇上自然也更相信李首輔。 他病里想提拔楚大學士,如今清醒了,確實有幾分拿不定主意。 如今的場面,若還要強行提拔楚大學士,那朝野上下都不好交代。 上書的臣子被皇上痛罵一頓。 讓他不要相信外面的謠言,朕都說過,要留李首輔到七十五! 此話一出,楚大學士知道自己最近幾年肯定沒機會了。 皇上便是要食言,不能最近就食言。 可李首輔那也不好過,上書的官員是替他說話,卻被罵得狗血淋頭,也是為了敲打他。 等這一切徹底落下帷幕,朝中許多事情才提上日程。 不吵架了,趕緊干活吧。 李首輔督促各部辦差。 一折騰便是半年。 白和尚在刑部忙得飛起,說自己就算被外派,也要把手頭的事做好,真的太多了。 紀元看完信件,第一時間選擇焚燒。 大家都好就行。 李首輔重回較為穩定的位置。 白和尚在刑部做事也不錯,看來外派不遠。 李首輔信的最后也讓他安心即可,還提起一些寧安州的往事。 約莫四五十年前。 當地百姓之前過得很苦,被再往南的景國欺辱,所以一直往寧安州跑。 這些地方本是無主之地,他們過去之后放牛耕田,修建當地特色梯田。 誰知道景國國王知道后,竟然派人強行征糧。 那時候寧安州還不叫寧安州,名為臘蠻部,也是當地人喊的名字,并未碑界。 要知道別說古代,便是現代,很多地方的疆域中間也有空隙,算是大家默認的緩沖地。 當時的天齊國鎮南城就是界限,中間的臘蠻部為緩沖地,再往南是景國。 一直以來算是默認的規矩。 可靠近景國的臘蠻人過得極差,還會被景國的軍隊sao擾。 靠近天齊國這邊的,日子好過許多,一是可以交易天齊國的貨物,二是鎮南城的地勢相對平緩,糧食充足,對臘蠻人多抱有同情。 一來二去,臘蠻人分為臘北跟臘南。 靠近天齊國的臘北人過的還算不錯,甚至因為不用征稅,很能自給自足。 臘南人則過的很苦,誰讓他們靠近景國。 當地人也不是傻子,一直往天齊國附近的鎮南城附近定居。 景國雖然嫌棄臘南人窮,但蚊子再小也是rou,加上他們本地農業也差勁,當年雨水太多,稻米收成不好,他們竟然派兵到鎮南城外征糧。 這實在惹怒當時的鎮南城守城將軍。 天齊國腳下,豈容蠻夷惹事。 這些臘蠻人雖不是他們天齊國百姓,卻也是自己身邊的。 征糧竟然征到自己眼皮子底下,實在不能忍。 要知道,一個國家打下一片土地,跟實控一片土地是有區別的。 打下那就打下了。 很多國家都能做到。 但實際控制,完全是兩碼事。 征糧征稅,就是實際控制的一個重要標志。 讓景國這么征下去,回頭國土就到鎮南城旁邊了。 這能忍? 這種小事,基本不用報給上面,鎮南城將軍跟當時的武新府知府一合計,派兵去打。 結果自然不用說,而且打著打著,這臘蠻部是天齊國的土地了。 怎么說呢,也不是他們一定想要,但打就打了,那還是留著吧。 當時的斥候直接找人背著天齊國的界碑,扎在景國眼皮子底下,從界限以南的,便是天齊國子民。 消息傳到京城,當時的皇上大喜,讓這地方五十年不用交稅,賜名寧安州。 只享受天齊國的照拂,不交稅。 這種好事,自然讓當地臘蠻人歡呼。 聽說從景國還跑過來不少農戶,為的就是不交稅。 氣得景國國君咬牙,視為奇恥大辱。 但這種事情,天齊國的人根本不知道啊。 他們怎么會知道這么遠的事。 更不知道鎮南城的將軍,說打一片土地就打一片土地。 李首輔盡量詳細講解當時的情況,算是一個背調。 只有掌握這些事情,才能更好在這邊做事。 同時,紀元算著時間。 “完了?!?/br> 紀元道:“這確實是楚大學士的風格?!?/br> 五十年不用交稅。 今年是化遠三十九年。 而頒布命令的是先皇在的時候。 紀元仔仔細細算了一遍。 明年,從明年開始。 寧安州就要交稅了。 好好好,不愧是楚大學士。 連環三招等著他。 一,路上刺殺。 二,當地冬日遭災,他要賑災。 三,明年要開始征稅。 第一個不用說了。 他已經躲過,并給了反擊。 第二個,今年已經過去半年,冬日遭災,一直拖到現在,怨氣肯定很大。 第三。 征稅。 自古征稅就很難。 當年的臘蠻部就是因為景國征稅搶糧跑過來的。 雖然他們知道,天齊國皇帝說了五十年不收稅,如今也確實快到時間。 可知道歸知道,不想交稅還是不想交。 天齊國抽成為兩成。 這兩成,誰聽了不rou疼啊。 什么? 交稅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龐大的國家機器就是靠著稅收過日子? 特別是農業社會,農業稅是重中之重。 是義務,國家是要過日子,農業稅確實重要。 大道理都會說,大官們可以不在意這“三瓜兩棗”。 對百姓來講,那就是大錢,是谷倉的糧食,是手里的銀子。 紀元自然明白前面的道理,而且認同交稅是該做的。 可百姓們不懂,不懂也沒錯,只是他們的生活方式而已。 如果高高在上指責大字不識的他們,未免有些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