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節
而這篇,正是工部宋大人兒子宋留群的。 皇上不見表情,太子也沒見喜好。 最后一份了。 這篇文章,是會試第一紀元所做嗎? 紀元中了解元,中了會元,總不會文章還在前三吧? 他小小年紀來參加殿試,真的不緊張?真的還能保持自己的水平? 而此卷一讀。 太子微微抬頭,眼睛亮了。 此篇策論開卷,自然是正常的格式。 到正文時,直接用了韓非子的話。 他講:“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br> 意思是時代不同,就要有相對應的改變,也要有相應的預防措施。 此話用于開篇,接著講科舉的發展,以及在本朝完善了多少。 這些本來是夸贊的話,所占篇幅卻很少,同時指出皇上考題中的弊病。 再然后,文章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講任由發展,另一部分講可能帶來的改變。 最后縱觀全局,分析科舉改變的利弊。 一篇文章,有理有據,不賣弄文采,不張揚個性,只講出事實,道理,觀點。 其中引用先賢的句子也很好,便是引用,也是加以佐證自己的觀點。 很多言語,更是簡練樸實,力求能懂易懂,絕對不故弄玄虛。 要說給了建議嗎? 給了,而且建議并不大,是真的可以推行的那種。 要說想撼動全局?卻沒有那么大的想法,只是娓娓道來,展現出文章作者非同一般的預見性。 這篇策問,答得太好了。 皇上微微點頭,太子則道:“這篇文章內容詳實,無浮詞,無冗意,還有幾分可行之處?!?/br> “竟是條實實在在的好策?!?/br> 太子雖然今天才回來上朝,但關于科舉的事,他豈能不知。 不過這樣的文章,不可能是不到十五歲的孩童所寫? 皇上也是這個意思。 但不管這篇策論是誰寫的,他都要點此人做狀元。 什么? 連中三元,連中六元很好聽? 再好聽,也比不過此等文章,此等良策。 皇上心道:“這樣也不錯,神童留在身邊慢慢培養,如此良才,倒是可以直接做官了?!?/br> 不錯不錯,雙喜臨門。 “擬此人為今科狀元?!被噬祥_口道。 至于旁邊的謝國舅,宋大人,在聽到最后一篇文章時,心里拔涼拔涼的。 這他們真的比不過啊。 如此老練的做派,不是為官十幾載,能寫出來? 當然,他們心里還有一絲慶幸。 不是那個紀元就行,看來紀元連一甲都沒進,會元的風光也只是暫時的罷了。 李首輔,楚大人也微微失望。 擬定好狀元之后,誰當榜眼,誰當探花,皇上并不在意,隨手指派了。 “來,拆封,讓朕看看,今年的狀元到底是誰?!?/br> 一直到現在,就算是皇上,都不能提前看考生的名字,當然是為了公正。 拆封官連忙上前,小心翼翼打開今科狀元的名字。 而上面的名字,讓拆封官倒吸一口涼氣。 紀元。 又是紀元。 還是紀元。 怎么會是他?! 拆封官作為頭一個看到名字的人,應該立刻把紀元的試卷呈上去才是。 可他完全愣住了,甚至快速掃了一眼紀元的籍貫三代。 是那個紀元。 是那個會試第一的紀元。 ??? 不到十五,這文章,竟然如此老練?! 拆封官甚至再次看了紀元的文章。 等會,這文章的字,也堪稱第一吧? “怎么了?”皇上都有些疑惑。 拆封官抬頭,聲音帶著不敢置信,連忙捧著文章上前。 皇上同樣傻眼了。 是他,是紀元! 紀元,是今科狀元! 第97章 第97章 “不會吧?” 不止皇上發出疑問, 文武百官都發出相同的疑惑。 大早上的,難道他們還沒睡醒?! 不可能啊。 雖說上朝很早,可大家都習慣了啊。 一時間, 朝堂上竊竊私語。 “紀元才多大?他能寫出這樣的文章?” “開什么玩笑, 他不到十五歲吧?!?/br> “會不會是同名同姓?” 皇上跟拆封官一樣, 下意識看了看卷子上的名字, 籍貫,還有三代。 皇上今年整六十,甚至還把叆叇拿出來用了下。 會試第一紀元的履歷,皇上很清楚。 而這卷子的開頭,正是紀元的年齡等等。 “是他?!?/br> 皇上又道:“取紀元會試卷子?!?/br> 這就是要對比字跡了。 一定要紀元自己寫的卷子,而不是謄抄版本。 好在會試第一的卷子, 還是很好尋來的。 禮部那邊就怕皇上最近要看,準備得非常妥當。 會試的卷子跟殿試卷子放在一起,妥妥是紀元的字。 什么? 作弊? 會試你敢這么說,殿試敢這么說嗎。 殿試題目, 可是皇上考試當天出的, 除了皇上之外, 沒人知道要考什么。 至于考試的時候,監考的讀卷官,以及經過的閣臣那么多,還有宮中士兵守著。 難道還能作弊? 這種情況都敢作弊,九族不打算要了? 無論從哪方面說,似乎都證明, 紀元是自己寫的。 他自己寫出了, 讓所有閱卷官滿意,讓所有臣子點頭, 甚至連太子,皇上,都覺得很好的文章。 皇上大喜過望。 會試的卷子就不說了,紀元確確實實是第一。 殿試的文章更是如此。 自己聽到文章的時候,甚至覺得不是紀元所寫,也做好了前三沒有小神童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