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節
楚大學士臨時擬題的,大家也看出來了。 沒想到這考生也看出來了。 第一題明明是讓他們答“孝與忠”,他直接上升到對所有人要求的“敦仁守義”。 答的角度確實不同,也寫出獨到的見解。 本以為是他另辟蹊徑。 第二題,出題人分明是想讓考生們根據文王待民的態度,讓考生借古喻今。 而那考生又繞開出題人的思路,答了先賢是如何視民如傷的,是因為心存乎民與道。 好家伙,這第三題更不得了。 題目明擺著寫了,“事君能致?!?/br> 自然是要講如何效忠皇上。 如今皇上身體不好,看多這樣的文章,心情肯定會好一些。 這考生呢? 他又又又換了想法。 答的文章看似忠君,也說了可以慷慨赴死。 但要為國家利益赴死。 這三篇文章單看也就算了。 合在一起? 簡直是出題人讓他答什么,他就不答什么。 如果是一般的考生,大家或許會覺得,這考生沒理解出題人的想法,所以找了其他角度,肯定不算錯,而且角度也不錯。 偏偏三篇文章都是這樣,文章寫的又這樣好,這要不是故意的,那什么是故意的? 最資深的閱卷官已經滿頭大汗了,身邊的其他考官還在夸第三篇文章寫得也妙。 甚至夸這篇文章:“豐儀標舉,岳岳懷才?!?/br> 可以拿這篇文當標桿了! “好一個一身之進退不恤也?!?/br> “明明該是慷慨文章,卻平和至極,既不大喊大叫,也不作剖心之態,實在難能可貴?!?/br> “我天齊國有如此良才,何愁不昌盛?!?/br> “此子文章,可評為第一!” “不可!” 那位閱卷官大聲道。 他也發現自己有點激動,這才降低聲音:“不行?!?/br> 為什么不可? 為什么不行? 其他五人直接看過來,臉上都帶著疑惑。 這位閱卷官看著自己同僚們,腦子飛快運轉。 要怎么說??? 把其中利害關系說明了? 那才是把這個優秀的考生架在火上考,在場有一個人把這學生的意思說出去,他說不定就會被楚大學士針對,那可是個刁鉆的人。 但若不說明,憑此子的文章,評為第一,那是輕輕松松。 自己要找什么借口,把他貶到二甲? 最好還是二甲靠后的名次。 那樣試卷就送不到皇上那。 是的,閱卷官還擔心,這學生的文章送到皇上那,皇上又是什么看法。 看到一個學生死活都不肯說忠君,或者說,只忠賢君,只忠國,皇上會是什么態度? 換做皇上心情好的時候,估計沒什么。 但皇上大病一場,性情是有些變化的,他也摸不準皇上意思啊。 他們這邊把卷子評完,還要選前二十或者前三十送到皇宮,此為“送選”,是讓皇上也看看。 一般來說,皇上不可能看完所有文章,基本看個前三或者前五。 故而,想要讓這個學生平安無事,順利過關。 怎么也要第五往后。 最后是三十往后,卷子就不會讓皇上看到了。 至于這位閱卷官為什么想幫這個考生。 原因也簡單啊。 如此優秀的學生,肯定要保。 而且這份書生意氣,讓人心里忍不住贊嘆。 還進前三。 在他眼中,先保住命跟前途吧! 這可比前三重要多了。 如此學生也太過大膽。 這位閱卷官再次擦擦頭上的汗,開口道:“或許還有更好的文章,我們再看看?!?/br> ??? 八日的閱卷時間,如今已經看了絕大多數。 哪里有更優秀的文章啊。 “你怎么回事,這文章好壞,你還看不出來?” “老陳你也是歷經五次會試的人,當了五次閱卷官,難道還分辨不出?” “要我說,這文章必然是第一?!?/br> “就是,至少也前三?!?/br> 最資深的閱卷官表示無語。 還有一位閱卷官沒吭聲,因為他又翻看了考生的卷子。 按照他來看,他們中間最資深的閱卷官,不至于這么糊涂,所以肯定有問題。 等他再次翻看,連著一起看,眼睛直接瞪大,不可思議地看向提出反對意見的老官員。 啊,這。 這學生,你的膽子是誰給的啊。 但要說喜不喜歡這考生如此做,答案卻是喜歡。 如此聰慧,如此文墨,如此意氣。 果真讓人心生喜愛。 人都說,喜歡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 此文章,便是這類了。 知道答題人要考生諂媚。 他偏不諂媚。 偏偏要說出心中所想。 書生意氣嗎? 確實。 可這種,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的這種意氣跟自信,更讓真正的讀書人愛不釋手。 沒錯,看出其中意思之后。 閱卷官更喜歡了! 天知道,他們看到那么多阿諛奉承的文章,心里有多惡心。 想吐的心都有了! 這個考生不同尋常??! 但同時忍痛道:“我贊同陳大人的意思,三十一名,正正合適?!?/br> 雖說會試成績出了之后,不會直接分幾甲,但排到三十一,文章既不會讓宮里看到,后續殿試排名又容易進二甲。 可以說,這兩位閱卷官煞費苦心。 另外三人則直接吵起來。 大家看了那么久的文章,好不容易見到合心意的。 竟然直接三十名開外?! 這合適嗎??? 這正常嗎?! 要不是時間不合適,他們肯定會陰陽怪氣一番。 你們長點眼睛吧! 不行買個叆叇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