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節
還有一日半的考試,必須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紀元收拾好東西,那 蠟燭竟然就快燃盡了,快速吃完師娘做的點心,紀元便準備睡覺。 早點睡吧,明日還要再考。 正榮縣的縣試格外嚴格,有些地方的縣試不是如此。 比如第一場正聲考完,學生們都可以回家。 回家之后干什么? 等成績。 只有第一場考試成績合格,才能進入第二輪。 許多考試第一輪就被淘汰了。 比如第一場考生為一百人,那大概有九十人可以進第二輪。 第二場考試為連復,同樣是這個流程,淘汰一批人。 一定要說的話,大部分地方的縣試像選秀比賽。 一輪一輪地淘汰。 篩選到最后,選出總冠軍。 正榮縣考試的形式不同,但閱卷的情況差不多。 第一輪考試的試卷會先批閱,前多少名的試卷會進入第二輪。 第二輪再淘汰一些,直到第五輪,評出最優。 但每一輪又不一樣。 第一場,跟第二場考試,也就是第一天的考試,大差不差都能過關。 到第三場的考試,便會格外嚴格。 大部分人的試卷,基本都是死在第三輪,后面的卷子直接會被封存。 也就是說,前兩場的考試算是開胃菜。 第三場被稱為再復的考試,才是一等一的要緊。 這是優中選優的考試,單里面的規則,都繁瑣得不行。 這也是大部分學生要找好夫子,以及有過科舉經驗夫子的原因。 若對此毫無經驗,那不一定要吃多少暗虧。 像紀元參加過模擬縣試的人,再加上聽了夫子們面提耳授的囑咐,真正來考縣試的時候都會覺得陌生,很多東西要慢慢摸索。 更別說沒有好夫子教導的了。 許多皇帝都注重學校,確實應該如此。 紀元吹滅僅剩一點點的蠟燭,很快入睡。 周圍還有八十一個考生,還有巡邏的捕快,以及監考官們。 但這里面安靜地掉一根針都能聽得到。 院子里燈火通明,八十二間席舍里面黑漆漆的,很多人輾轉反側才進入睡眠。 紀元醒的時候,天還未亮,點燃昨日沒用完的蠟燭,紀元疊了被子,在房間里做遍cao,活動活動筋骨。 說起來,多虧他年紀小,在這狹小的席舍里不算憋屈,那床雖然小,但他個子也不高啊,還算合適。 不過這有什么值得驕傲的??! 他還是想長高的。 紀元忍不住笑了下,見時間還早,閉上眼默背學過的四書。 二月初七,第二天第三場考試,他必須全力以赴。 蠟燭徹底燃盡,天也亮。 捕快依舊發了大餅跟水,這會運氣比較好,早上的餅都是剛做得很熱乎。 苦了一天的考生們狼吞虎咽,紀元卻只是略略吃了大半個,還沒吃飽就把東西放在一邊,水一半用來喝,一半洗洗臉回神。 馬上就要考試,不能吃太多碳水。 不然碳水消化升糖,考試的時候能困死。 第三場再復,是要認真的。 辰時正刻,早上八點,試卷發下來。 依舊為兩道題。 第一道是,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此話出自《論語》,太宰,就是一個大官問子貢,你們老師是哪一個圣人,他怎么會那么多東西。 子貢回答說,是上天賦予他的賢德,讓他懂得那么多學問才技。 但子貢的老師孔子聽說之后,回答說:“太宰你知道我的,吾少賤也,我小時候很窮;故多能鄙事,所以會很多卑賤的才技。真正的君子怎么會這么多才技嗎?肯定不會?!?/br> 而這句吾少也賤,故多能鄙視,就是其中的一段話。 這句話的分析有很多種。 有人認為是孔子的自謙,大臣說他是圣人,子貢說上天賦予的。 所以他要說自己其實很一般。 他之所以會很多別人看來低賤的技能,是因為他小時候家里窮。 這些技能在君子看來低賤的技能,是他們不屑做。 孔子能這么說,他其實很了不起,他確實是子貢說的圣人。 也有人說,這是孔子真心實意回答,自己并非圣人,自己的才技也并非上天賦予。 之前教諭也說過,孔子眼中的圣人,是要博施于民而能濟眾,這樣的人才是圣人。 而孔子也認為,當今世上已經沒有圣人,更不可能認為自己就是圣人。 后面說吾少賤也,所以會很多低賤的才技,則是真心實意這樣認為。 當然也有很多解讀。 每個大家解讀的方式都不一樣。 只要分析的言之有物即可。 朱子跟張居正等大家都對這話做過注解,每個人理解的方向都有出入。 紀元看過的注疏很多,各種想法在腦子里碰撞,一時不知該怎么下筆。 就連要不要稱呼孔夫子為圣人,都是一個問題。 孔夫子一直在說世上已經沒有圣人,這個包不包括他? 但大部分人都覺得,孔夫子就是孔圣人。 也有一部分人并不認可,如果遇到認可的考官,那就要順著孔夫子是圣人的寫。 若不認可的話,就要反著寫。 能不能過關,考官的喜好也很重要。 紀元一咬牙,開篇便寫道:“圣人因時人之稱,而憶其昔之事;門人即圣人之意,而述其昔之言焉?!? 圣人因為那時有些人說的話,想到很久之前的事,學生我也跟著說圣人的話,講講這些話的意思。 這就是開篇了。 紀元開篇便確定“圣人”二字,自然是認孔夫子為圣人的。 按照他來看,也符合天齊國大部分文人的想法。 畢竟科舉發展到現在,其他學說并不盛行,稱孔夫子為孔圣人大半沒錯。 開篇寫完,紀元開始分析后面的話。 后面又寫:“而況艱巨之任,不及微賤之身。凡一名一物之故,竭旦暮之取攜而無禁也?!? 艱巨的任務跟卑微的出身沒有什么關聯,不管是什么東西都有取之有盡的一日。 所以不管年少學了多少東西,老年了也要繼續學習。 這才能像圣人一樣掌握很多才技。 這篇寫完,紀元長舒口氣。 不過時間已經過了大半。 后面的一題也不簡單。 第二道是,仰不愧于天。 此話出自《孟子·盡心》。 原文為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o)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意思是君子有三種樂趣,樂在平淡,父母兄弟都好,這是第一。 第二是對天地沒有慚愧,對身邊的人也是如此,怍,就是慚愧的意思。 第三件就是得到天下的人才,可以教導他們。 《孟子》向來被稱為有泰山喬岳之姿,讀起來像他文里那般有浩然正氣。 這君子三樂,便能看出其風格。 考題選了第二樂,仰不愧于天。 這題算是落在紀元的舒適區了,他每讀孟子,都覺得心潮澎湃。 此次下筆,自然如有神助。 “求樂于天人之際,君子之存心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