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節
已經是最好的方法。 有人附和道:“是啊,還是要給讀書人體面?!?/br> “都做了訟師了,還要什么體面?!笨h學一人問,“要說巧言善辯,還是李秀才更在行,去做訟棍!” 這句話讓聶家小吏再次閉嘴。 要說考了秀才之后,一般都有幾個去處。 學習好,或者家境好的繼續讀書,等著考舉人。 一般地找些活計,教書,當幕僚諸如主簿老吏這種,又或者去當儒醫。 種種生計里,訟師,最讓人瞧不起。 甚至被人說這是吏胥之害,可見時人如何鄙視。 畢竟這跟現代的律師可不同,如今的訟師多干敲詐勒索,教唆訴訟,靠著自己學識的信息差坑蒙拐騙。 而李耀眾給紀利一家做訟師,完全就是訟棍行為。 這點指出之后,李耀眾這邊已經完全沒有話講。 這確實是丟人的行為。 教諭微微點頭,方才那句話自然是故意說的,打壓了對方氣焰之后,教諭說出他們這邊的想法。 “縣令大人,下官以為,需剝奪李秀才官身,除去秀才之名,方能震懾鄉里,讓本縣生員得以警惕?!?/br> “士氣之惡風不可濫觴,王勃曾言,澆風易漸,淳化難歸?!?/br> “正榮縣此等輕浮的風氣不得蔓延,正榮縣生員學子有樣學樣,以后的風氣就難正了?!?/br> 什么?! 除了知道教諭想法的人之外,其他人全都站了起來。 剝奪官身?! 除去秀才之名?! 這可是項極為嚴苛的懲罰。 李耀眾如今能橫行,都是因為他的秀才功名,他的家里田地不用交稅,也是因此。 再比如,他現在能坐在這,也是這個緣由。 這么說吧,在天齊國,你考上了秀才,就等于身上多了個防護罩。 別人對你的攻擊大部分都會失效。 如果這層保護罩去了。 他之前得到的所有東西都會失去。 已經不是罰幾個月俸銀的事。 而是這輩子,都不能再用這個功名做什么了。 往上考? 做夢吧。 連再考一次的資格都沒有了。 大家也都知道李耀眾的德行,就他的樣子,再考一次,說不定也考不過秀才。 這對一個讀書人來說,是最大的懲罰。 紀元同樣驚訝。 如果說方才他覺得,教諭和殷博士讓他考縣試,是讓他有功名傍身。 現在更確定了。 他們想要為自己討回公道,想好接下來要怎么做,并且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安排好一切。 其實縣學這邊,除了早就知情的夫子們,甲等堂廩生是不知情的。 他們臉上也寫滿詫異。 你在什么位置,就會共情什么人。 方才他們共情紀元,是因為紀元無辜受害。 現在本能共情李秀才,自然因為,大家都是秀才身份。 好在大多數人立刻反應過來,李耀眾罪有應得,他們只要不做這樣的惡事,就不會被剝奪功名。 看著他們的表情,就知道教諭方才說得很有道理。 王勃說,澆風易漸,淳化難歸。 意思是輕浮風氣剛剛開始,就要防微杜漸,不然等大宋發展起來,淳樸的習慣就會很難恢復。 而且還說,這是給正榮縣生員做表率,警示他們士氣之風不可廢。 教諭不僅是給紀元找公道,同樣要用這件事,正正本地風氣。 教諭是本地教育局局長,這確實是他的職責范圍。 “不行!” “他是秀才!是官身!官身怎么能剝奪!” “他犯了大錯,以他的行徑,還能做生員?” “被小人蒙蔽也是錯?你們是不是矯枉過正了!” 正反方徹底吵起來。 但這次,明明占理的正方氣勢弱了些。 因為廩生秀才們大多數人到底受影響,一想到自己同位置同階級的人要被剝奪官身,他們若搖旗吶喊,似乎有些不對。 反方那邊小吏基本都是秀才,自然大聲申辯,同時也很心虛。 他們有的人做了不少事,都比李耀眾嚴重多了。 如果李耀眾會被剝奪秀才功名,那他們呢? 此時已經不是在為李耀眾搖旗鼓勁,也不是在為主子“爭面子”。 是在為自己以后的安危著想。 第二回合,竟然是反方贏。 他們在竭盡全力保住李耀眾的官身,也是在保住自己未來的官身。 第一回合,辯論錯的大小。 第二回合,辯論如何懲罰。 聶縣令看著下面人爭吵不休,想到最近正榮縣的事,拍了拍桌子,開口道:“但只罰俸銀,確實不夠?!?/br> “正榮縣縣城讀書風氣不易得,若不維護,就是本官的錯失?!?/br> “如今天齊國許多府城,許多士人風氣散漫,競奢競驕,柔媚卑遜。正榮縣反而有清正之風,須要維護?!?/br> 這些話的意思就是,罰點錢肯定不行。 他知道其他地方許多讀書人的風氣不太好,比較難得的正榮縣要維護。 “但,剝奪官身,還是過了?!甭櫩h令說著,心里也不知道該怎么判,隨口道,“雖說如今秀才多如牛毛,泛濫無賴,卻也是正兒八經考上來的?!?/br> 一直在認真聽的紀元,這會直接抬頭。 他的抬頭并不顯突兀,因為滿屋子人都是這么做的。 除了李耀眾,他從府城回來,自然知道府城里的風氣是什么。 其實聶縣令說得都委婉了。 但這種話對風氣淳樸的正榮縣來說,實在不對勁。 ??? 這是一個縣令該說的? 秀才多如牛毛。 還泛濫無賴? 就算是真的,也不該說啊。 就像有個大領導看到一群學生,對他們說:“哎,現在大學生多如牛毛,而且有點無賴化?!?/br> 學生們第一反應是? ??? 我們自己調侃調侃就行了,一個大領導說這話什么意思? 那大家別考了啊。 反正都無賴,都牛毛了。 而且這位領導說話也十分高高在上。 在他的位置看,大學生確實多,秀才確實多。 但放在小鎮子,小鄉村,放在每一個人的家里,還是很重要的。 關鍵是,這還在正式場合講的。 若不是顧忌聶縣令還在上面,大家白眼都要翻上天。 特別是廩生秀才們。 考試很容易嗎? 他們讀書很簡單嗎? 對,您大家族出身,二十多考上進士,確實可以這么講。 我們這些窮苦人小地方的,真不覺得您眼里的牛毛很輕,很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