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節
可退學都辦完了,教諭也簽了字,他兒子跟侄子已經不是縣學的學生了! “這么好的學校你們不上!知道這名額有多難嗎!” 王興志他爹以前也覺得正榮縣縣學不錯。 可不錯歸不錯,孩子想去王家族學讀書,也不是什么錯處。 現在不同了。 現在知道,縣學出來的學生文章那么好,學得那么扎實。 只要在縣學讀書,耳濡目染也行啊。 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放著升學率高的學校不上,一定要退學。 哪個家長手心不癢?! 現代的升學率,頂多代表了可以上個好學校。 但古代這些學校的“升學率”,代表了功名,代表了可以當官!代表可以青云直上! 哪個更重要,不用多說了吧。 為了前者能上好學校,家長們都能打破頭。 何況后者當官。 不用多想,王興志這兩個回去,肯定又是一頓毒打。 只是他們不敢埋怨爹娘,肯定又覺得是紀元的錯。 錯哪了? 錯在不該怎么優秀? 沒道理。 這會縣學里也沒人在意他們的心情。 就連門房也只是看著他們收拾好東西,把宿舍的物件也拿走后,趕緊跑去慶祝。 “教諭說,今日食堂加菜呢!還讓縣令發賞錢!” 連門房都能加菜,都有賞錢。 他們卻在這個時候離開。 不出意外的話,接下來不少人都會笑話他們有眼無珠。 縣學的門被關上,里面熱鬧地討論接下來怎么慶祝。 紀元仔細分析了數據:“這就說明,咱們只要努力考上乙等堂,在乙等堂考到前十,當秀才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br> 丙等堂五十五人,每年的年底可以有一次考試的機會。 報名資格自然是至少學過四書五經,若有一科沒學過,就沒有資格報名。 通學過四書五經后,誰有信心誰就參加年底升堂的考核。 而進入乙等堂的資格,卻是由夫子博士們判定,沒有固定的名額。 只看學問,不卡名額。 若今年有十個人過關,那就十個人一起進乙等堂。 若一個都沒有,就全都打回去,一個也不要。 所以想要進乙等堂。 一,四書五經通學。 二,有深厚的讀書功底,以及不錯的文章水平。 進入乙等堂后,再力爭上游,考入前十。 這么看來,好像距離他們也不是太遠? 這大概就是在升學率高學校的好處了。 不少人重拾信心。 特別是乙等堂的學生們。 反正童試一年一次。 明年他們再考! 他們在的是正榮縣縣學,在這成績不錯,考秀才的概率大大增加! 丙等堂的崽子們,同樣看到自己的目標。 他們要去乙等堂! 他們一定要去! 可惜紀元,錢飛,李廷他們,今年,甚至明年,都只能干看著。 五經里他們只學了一經。 接下來的尚書跟周易,會花費下半年的時間。 更長篇幅的《禮記》《春秋》至少需要兩年。 學完這些,他們才有資格去參加升堂考核。 “學!學無止境!” 建孟府那邊的消息,大大激勵了縣學的學生們。 等到七名過了府試的學生全都過了提學院道試,更是讓他們歡呼。 七個秀才! 他們縣學今年出了個七個秀才! 要知道甲等堂里,也就十五個秀才而已。 現在一下子多了七個! 有目標在前,學子們讀書的勁頭更足。 縣學也在認真安排新秀才們的事宜。 七個秀才里有兩個是士族子弟,另外五個則是農戶出身。 各家肯定要安置好,縣令也派人送去喜報。 正榮縣上下都被感染,同時也對縣學的期望更大,想來報名的學生絡繹不絕。 紀元還在縣學看到幾個農戶家爹娘過來,他們衣著樸素,拿著秀才的米糧一個勁地問:“真的是給我們的?” “我們家今年的田稅,人頭稅,真的免了?” “以后每個月都有米糧?” 這看得同為農戶出身的學子們一陣羨慕。 一家有個秀才,就能免田稅,人頭稅,這能節省多少開支啊。 每個月的米糧更不用說。 若考上秀才,也不算身無長物了,能給家里做多少貢獻,能回報家人多少恩情。 若說農戶家這般,有錢人家的學生還能忍得住。 反正他們不缺這點銀子。 但看到士族家長都過來拜謝。 原本高高在上的長輩們,此刻笑臉相迎,臉上的笑都止不住。 他們不缺銀錢,直接贈送吃食布料捐給縣學,讓縣學伙食都好了不少。 流水般的禮物送到縣學,也讓學生們沾光。 有家甚至捐了一百本書到尊經閣。 士族子弟們讀書的心也迫切起來。 這還只是秀才。 眼前的秀才排場,已經讓縣學所有學子們興奮。 縣學眾人,再也不需要夫子博士們督促。 自己都能學到深夜。 紀元看著,怪不得郭夫子說不需要再罰雙倍課業。 一切都在夫子們的掌握當中。 這樣的讀書氛圍自然好,平日討論課業的人也多了,多討論自然是有益處的。 有成功的,自然就有失敗的。 四月底,當時帶著學生們去府試的夫子回來。 當時帶過去十個學生,現在回來九個,他們中間名次最高的李勛,由李勛士族的人安排到府城的府學讀書。 李勛本人家境一般,但族里有幾個出息的親朋,故而幫他安排。 這也是他二十多歲考上秀才的緣故。 剩下的九個人,六個考上的,在縣學慶祝一番全部歸家。 等他們回來之后,直接進入甲等堂。 甲等堂的秀才數量,也從十五個,變成二十一個。 另外三個人,一個是縣學乙等堂的,自然回乙等堂讀書。 還有兩個原本在鄉下念書,但既過了縣試,離府試差得也不遠,由乙等堂助教詢問,問他們是否想來縣學讀書。 如今乙等堂從二十八人變為二十一人,自然有空缺。 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