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節
昨日他娘拉著他去見趙夫子。 要不是紀元說出時間太短,只能背四書或者時文。 后者還難上加難。 他娘也不會那么輕易繞過他。 昨日回去后,也不逼著他背天書了,終于能按照正常進度學習。 安小河沒想到,自己之前害得他試卷上的烏龜被夫子看到,紀元竟然也不記仇。 這點安小河想錯了。 在紀元眼中,安小河安大海都才十一歲,他怎么可能跟一群小學生計較。 那他白長那么大年紀了。 只是在外人看來,八歲的小紀元實在大度,絲毫不記仇,還能帶著同窗學習。 紀元笑瞇瞇道:“好吧,那以后共同進步?!?/br> 這話說的,更像是大人在包容小孩。 氣得安小河直接離開。 安大海倒是習慣了。 別看他比紀元大三歲,身量也比他高許多,卻已經習慣聽個頭更小年紀也更小的紀元。 沒辦法! 誰讓紀元聰明??! 四月份一天,天氣更熱,日頭也愈發長了。 紀元平時放的三頭牛,陸陸續續拉出去干活。 安大戶那邊還好,他每天去打掃牛棚,攪拌飼料,依舊管著三頓飯。 但紀三嬸紀三叔那邊,以他不用每天放牛為由,把每日兩個銅板給扣下。 聽說他們準備再出點錢,送十三歲的紀利去縣城當賬房學徒。 之前想讓紀元過去,斷他科舉的路,既然沒斷成,還是繼續給自己兒子鋪。 紀元見此也明白,當初這兩位說送他去當學徒,估計也是故意搗鬼,畢竟真的能去,紀利早就去了。 何必現在還要去送禮。 不過現在跟他沒有關系。 一天有三頓飯,每日讀書習字,加上他之前買的筆墨紙張,已經足夠了。 紀元背書之余,也勤寫文章。 他自己家里的院子,被他收拾出來,鋪了沙子,先在沙子上寫一遍,再謄抄到紙張上。 這樣既省紙,還能多練習。 不知不覺中,紀元的個頭也長高不少。 整個四月過去,他的成績依舊是私塾里的第一。 這次考試他斟酌再三,沒有寫出“驚世名句”,還讓趙夫子微微失望,私下還讓他把咬定青山不放松這首詩給填完。 要說填完。 那確實可以。 《竹石》他倒著都能背。 只是不太合適。 紀元下苦工夫讀書,安小河安大海也是如此。 安小河終于把背默給提上來,四月的考試拿了第二。 這下安大海的母親開始著急。 三個人的學習進度,很快甩開別人一大截。 整個沖刺班里,也只剩下他們三人。 其他學生心服口服。 別的不說。 他們三個人每天的課外作業至少兩篇解意,還有大量的默貼。 按照趙夫子的話來說,就是給他們找找手感。 以他們現在的程度,只要能背誦,接著解答出其中的意思就行,自己的想法暫時不用多寫。 翻譯一下便是。 背誦原文,隨便抽出一句說出其中意思。 說起來簡單是吧? 四書中,最開始學的《大學》,一共一千七百五十三字。 感覺還好。 接著是節選出來的《論語》,一萬三千多。 后面兩本,《孟子》三萬四。 《中庸》好點,三千五百多,偏偏中庸最難理解,以朱子所說,那便是:“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br> 現代人背古代的詩詞,背誦默寫理解意思,加上鞏固記憶,也需要好幾天的時間。 詩詞才幾個字。 這些加起來,可有五萬多字。 學吧,什么叫學無止境。 三月默貼時,趙夫子還選了好背的來默。 后面會越來越晦澀。 四書義題倒是暫時擱置。 背誦全文,加上理解意思,就可以了。 紀元跟安大海也說過:“讓咱們做四書義題,就是殺殺大家的威風?!?/br> 現代考試的時候也有這種情況。 頭一次考試,給個極難的卷子,讓大家“吃吃苦頭”。 等心安了,靜下來了,再給適當的內容。 趙夫子向來如此,師道甚嚴。 若不是為了讓他們考縣學,估計會讓他們學得更加扎實。 這才是一切科舉的根本。 五月,紀元靠著小黃繼續背書,正好翻下一頁,長大不少的小黃動了動。 只聽撕拉一聲,紀元心道不好。 本就小了許多衣服,這下徹底完了。 要知道,這衣服是小紀元娘親做的,至今為止已經三年多。 小是一回事,破又是一回事。 紀元一邊看著半拉衣服破開,一邊小聲嘀咕:“怪不得大家不愛洗衣服,衣服洗多了,確實容易破?!?/br> 紀元手提著衣服,正好被路過的安長孫跟紀利看到。 紀利要去縣城當學徒的事傳開后,他更是不學了。 天天跟著村長孫子安長孫一起,再帶著村里不上學的孩子們玩。 他們雙方原本就相看兩厭,兩人在家中,天天被家長念叨紀元學習有多好。 這次找到取笑他的機會,全都夸張地捧腹大笑。 “大家快來看啊,放牛娃的衣服破了?!?/br> “快看!他的褲子都不能遮住小腿!” 紀元翻了個白眼,直接把上衣往肩膀一搭,抬了抬自己小腿:“你們懂什么,知道什么叫七分褲嗎!” “府城都流行的!” 府城流行? 正好過來跟好友此行去府城的黃先生抬頭看了看。 原本只是小孩吵架,沒想到一眼看到那日在書鋪見到的破衣小童。 黃先生對他原本便印象深刻,這下更是覺得不同。 紀利安長孫等人還要笑話,就聽旁邊有個秀才打扮的儒雅中年笑呵呵問道:“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br> “可是你這小童作的詩句?” 紀元自然認識這位黃先生。 他文抄公的一句話,怎么縣學的先生都知道了?! 第18章 第18章 正榮縣縣學夫子之一黃德珉,今年三十三歲,八年前中舉,這是第三次參加鄉試。 黃德珉離開之前,肯定要跟好友們告別。 安紀村的趙夫子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