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季風 第339節
他們居然連老板都拽著一起卷,還有王法嗎?還有法律嗎? 眼下這個節骨眼上,他們加班,季風是要給3倍工資的。 這幫卷狗不僅掙他的錢,還拽他的人。 好過分…… 一群人各司其職,打分版子并不難做,呂全還沒畢業的時候,就在學校影月谷做過,也就是現在的計算機iq社。 有呂全這種技術大佬帶頭,敲一個校園app的打分版子其實很快。 呂全做底版,其他幾個人分頭行動,開始設計一些登錄界面,框架,還有基礎貼圖什么的。 季風現在才大一,他的學習能力也不似溫暖那樣變態,就是個正常人。 但季風的統籌能力很好,重生者的優勢是前瞻性和思路,這些他還是比較明白的。 他可以在需要公司員工發力的時候,給出關鍵性的意見和建議。 做app,做軟件,不是你想一出是一出。 嘴巴一張,程序猿就給你當場搓出來了。 一個點子轉變到一個概念,再成為一個設計初稿,最后到程序猿手里制作、編程,需要經歷大量的流程,修改,還有bug。 甚至有可能出現“我想象的東西是一條龍,你tm怎么給我做個爬爬蟲出來”? 類似的情況屢見不鮮。 如果不懂,還去瞎幾把指點,往往結果會更離譜,更糟糕。 很有可能出現外行指導內行的傻逼事,鬧笑話。 而且什么都不懂的話,要是把程序猿弄急了,他甚至能給你明目張膽的寫幾個bug出來,藏在軟件里。 代碼一多,bug就會無限接近于無法修復的狀態。 到時候軟件除非徹底重置,不然永遠都無法解決,這樣的代碼,也將會成為這個軟件藏的雷,成為永久的隱患。 這可不是開玩笑,前世哪怕最最最頂級的大廠。 都出現過大量類似的事件,裁員把軟件裁崩潰的情況,屢見不鮮。 這便是他考計算機系的原因。 他必須得懂一點,還不能瞎逼提意見。 至少在眼下這個階段,他必須懂才行。 “現在全哥已經開始敲底版了,那我就簡單說一下這個打分app的基礎概念和想法?!?/br> “風哥你說?!?/br> “嗯,有什么想法現在都可以提出來?!?/br> 季風點點頭,前世虎撲評分的打分概念已經做的非常成熟。 只是虎撲已經算綜合app,內容還是太復雜了些。 他不需要那樣復雜的功能,公司也沒有足夠的錢,去拓展太多的內容。 公司現在需要的…… 就是一款足夠簡單明了,一眼就能明白,一上手就會使用,還能吸引用戶點評兩句的打分app。 “首先就是評分app的三要素?!?/br> “三要素?我知道頭像和分數,算是兩大要素,那還有一個是什么?” “我猜,還有一個是介紹補充?” 做過打分或者論壇評價的程序猿,對評分體系的要素都有一定了解。 但那些都太亂,太粗糙了。 要論經典,還得是虎撲。 “三要素首先就是大圖,這也是標配,掛左不多說,方形圖片盡量不影響手機感官。 然后便是評分,我建議用10分制,居中靠后。 這兩樣都很平常,我主要強調的是最后一條,也是讓我們【打分帝】這款軟件,顯得與眾不同的一條?!?/br> 聽到季風這樣說,幾個程序猿面面相覷,就連呂全這個技術佬也停了下來。 其實沒有人比呂全更清楚,季風有多厲害。 他確實很有技術,但有技術的程序猿太多了,不說多如牛毛,反正只要給夠錢,總是能招到的。 正因為自己就是技術大佬,所以呂全明白。 互聯網行業這塊,在擁有基礎技術之后。 創意的價值,遠非技術能比擬。 勝過百倍,毫不夸張。 而季風就是這樣一個有創意的老板,他的想法,每每都會讓自己有種頓悟的感覺。 尤其是在做《少女》時,呂全就有種,“臥槽,游戲還能這樣做”的震撼感。 所以他很期待。 期待季風這次又會帶來什么樣的創意。 “我知道通常來說,打分的后面,一般會跟上打分人物,事物的介紹。 但我覺得這并不好,了解的人不需要介紹,不了解的人不想看介紹。 把介紹呈現給用戶,那對用戶來說是沒什么吸引力,也沒什么特色的?!?/br> 呂全微微挑眉,似乎抓住了些東西,但還沒想明白。 至于其他幾人…… 基本上就云里霧里了。 “可不放介紹放什么?” “吸引用戶看下去的東西,引導它們打分的東西,讓他們感興趣的東西?!?/br> “風哥別賣關子了,快直說吧?!?/br> “比如,一句經典名言,又或者一個可以代表這個人的梗?!?/br> 經典名言? 梗? 呂全蹙眉,把帽子拿下來,抓了抓他那已經有些稀疏的頭發。 其他程序猿們還處于懵逼狀態。 “經典名言和梗,也不是隨便就有的啊?!?/br> “有經典就用經典,沒有經典,就造梗?!?/br> “額,梗怎么造?” 季風拿出馬克筆,在白板上畫了手機,然后寫下【魔都校草】幾個大字。 畫了個圈當做自己的頭像,在頭像后面寫上自己的名字【季風】,并且打了個9.4的分值。 “好了,現在季風就在這里,你們會對我有什么評價? 或者,你們可以試試為我造個梗?!?/br> 張超和其他幾人互相看了眼: “指尖未來老板?” “這不就是介紹嗎?了解的不需要介紹,不了解的不想看,明顯不行?!?/br> “那應該寫什么?” 季風笑了笑,敲代碼,搞編程他不太行。 但眼下這種情況,可就是他的專屬領域了。 他重新拿起馬克筆,在白板上“唰唰唰”的寫了起來。 【指尖未來的爹】 【珍珠第二深情(第一深情是他爹)】 【因數學不好,多次造成買飯買多了事故】 “這些,就叫梗?!?/br> 噗!~ 和季風關系最近的張超直接笑噴。 “第一個我還能理解,珍珠第二深情,和買飯買多了是什么鬼?” 季風沒有口頭回答,而是在這三句話后面,都寫上了解釋: 【指尖未來的創始人,最大股東,老板,可不就是親爹么?】 【在下是珍珠市人,家父說他是珍珠第一深情,所以在下只能屈居珍珠市第二?!?/br> 【買飯買多了,那只能你吃了?!?/br> 看到這里,有人鄙視張超: “最后一句是季總和溫總的情侶名,這都不知道?張超你真是個傻逼?!?/br> 季風寫到了這里,表情也逐漸認真起來: “上面的內容梗,就相當于每個人的標簽,可以讓用戶點贊。 點贊最多的浮現,2-3名的虛化,這樣就會給客戶一種求知道的期待感,想要看看后面還有什么。 而下面的內容,屬于梗的拓展。 點開標簽梗之后,內容的拓展足以滿足用戶的好奇心,或者制造更多的期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