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黔首的兒子要是遇上有教無類的大儒還能入朝為官。 可從軍的窮人要么是靠樊噲之勇當上前鋒,混出點名頭后拜師學藝,走將領路線。要么是像吳起那樣靠錢砸開藏書者的家門,或是靠老師的人脈請教那些上過戰場的人。 ps,漢初三杰的韓信雖然是歷史欽定的窮鬼,但是人家只是發起前家境沒落,和劉邦一樣,屬于傳了十幾倍后沒啥家產的貴族庶支。 試想一下,一個隨身佩劍,會讀書寫字且與張良蕭何聊得上話的人怎么可能是真真正正的泥腿子。 所謂寒門,不過是沒落的貴族。 而百姓的最初意思也不是平民,而是官族姓。 第228章 “熱餅,剛出爐的熱餅,買一塊頂兩天?!?/br> “魯詩派巨頭申培與法家張恢的公開課表,還有齊詩派的轅固生,黃老家的黃生,以及墨家的文不識與農家的陳遠都近期有課??!趕考的學子可來買張課表,不要錯過太學府博士們的公開課?!?/br> 入冬的長安已經有了刺骨的寒意,但與長安相距不過四十五里的陽陵縣卻并未因此冷清多少,反而還有裹著套了蓑衣的黔首在沿街叫喚,向往來的學子推銷商品,然后在銅錢入手的那刻笑得很甜。 休沐的張湯與舅兄喬裝于熱鬧的陽陵縣中,不一會兒便遇上三個拉客的伙計。 雖然張湯一直給人不近人情的感覺,但是因其阿父當了十幾年的長安市丞,加之他在參加科舉前也時?;燠E于東九市里,所以對黔首——此處特指沒犯法的黔首還是很友好的,將其視作不可或缺的螺絲釘。 “許兄,不如咱們找家館子喝口熱湯?”張湯路過信鄉長公主的茶肆時稍作停留,轉頭詢問四處張望的許九。 作為一個只能靠食邑和俸祿養活自己的廢柴,許九計算著陽陵縣的商稅,忍不住對少府乃至與之合作的商人產生嫉妒。 金礦銀礦算啥。 家里有點薄田閑錢,能夠帶動一地消費的讀書人才是寶藏。 關東與江淮一帶的富商在劉啟把當地的藩王都一一捶爛后被槍抵著遷入陽陵。 黃四郎刮窮鬼的錢算什么。 無論是歷史上的漢武帝還是平行時空里的劉瑞,亦或是早就作古的前幾任皇帝都非常明白窮鬼……亦或是說黔首的錢都被刮得差不多了。 那普天之下誰有錢呢? 被迫絕嗣的六國余孽在九泉之下罵罵咧咧。 離奇死亡的秦末富商表示自己有話要說。 至于比高祖夫婦“溫和”一點的文景二帝…… 嘖! 一戶戶地打土豪也太麻煩了,不如讓藩王們吃飽后來個甕中之鱉。 辛苦撈錢的藩王:合著是給他人做了嫁衣??! 在此情況下,被迫將大部分身價以二十萬錢的挖墳價清倉甩賣的關東富豪只得在陽陵縣從頭開始。 幸運的是,吃飽了的劉瑞不介意來做個好人(主要是想富商的金融人才),所以在少府的牽頭下,已經對商不如官的事實有了深刻體會的關東商人們爭先恐后地開始承包官方項目,并且在劉瑞的pua下產生“皇帝也不太壞”的錯覺。 雖然是個金融菜鳥,但也能靠幾千年后的經驗積累成功反殺古代jian商。 “先帝也真是的……廢了商賈入朝為官的特赦后,咱們這些不上不下的小官可是rou眼可見的難過咯!”靠著私印證明身份的許九得了二樓的雅間,一邊聽著一樓的說書,一面聊起喝茶的消費。 畢竟是長公主開的茶肆,后面興許站著那位權傾天下的大人物,因此消費自然不低。 當然,已經過了科舉面試,獲得參與筆試資格的學子可憑傳證領份基礎餐食,并且還有味道一般的免費茶水不斷續上。 “哪像陛下的姐妹,真是什么規則都管不到她們?!?/br> 劉瑞比劉啟更煩官商勾結的那套,所以在劉啟收緊“商賈不可為官”的政策后,劉瑞又加上商賈的三族血親與妻族,連襟家都不許為官。 而像卜式那樣在上岸前清理家資的商賈在參與科舉時也要扣除十分,并且在為官為吏的三年內都不得晉升。 可以說,劉瑞的做法距離趕盡殺絕也不差什么。 普通的小商販們倒是沒啥反應。畢竟在先帝修改漢律后,只有家產到了一定數額,或是生意遍布兩縣以上的商人才叫“商賈”與“有市籍”者,那些在九市盤個門面做點小生意的反而被剝了市籍,劃入工農的良家子之列,所以為了自己的前程大力支持皇帝的改革。 真正鬧騰的還是當商賈靠山的徹侯與像齊地的刀家,巴蜀的卓家與程鄭家般幾乎壟斷一地或多地必需品的大商人。 劉瑞的改革絕了他們的青云路,但是他們除了發牢sao便也做不了什么。 等到熱茶的張湯見狀,反問道:“你想辭官去經商?” 雖是極為平淡的語氣,但許九卻從里頭聽出一絲絲的冷意,連忙笑道:“我這腦子要是能做生意的話早就富過關東的刀家了,哪里還用等到今日?!?/br> 劉瑞登基后,張湯作為潛邸之臣早就不是需要仰仗宋子侯的存在。相反,正是因為宋子侯許九的妹夫是張湯,所以原本看不起他的尚冠里居民才客客氣氣地尊稱一句“宋子侯”,而不是像以前那般隨意地拱手作揖,甚至需要門灶已冷的宋子侯舔著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