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都說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今上登基時,先帝的近臣輕則告老還鄉,留份體面,重則一刀兩斷,尸骨無存。 士子出身的達官顯貴都如此,何況是貼身伺候的小黃門。 是以在李三成為劉瑞的心腹后,沒一刻是輕松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要是劉瑞順利登基,并且像高祖那樣長壽的話,他李三還有幾十年的好日子咧! 就是以后給劉瑞殉葬了,他也是以宦官令的身份風風光光地活了幾十年,不虧。 第16章 這個時候當著竇太后的面提到立儲之事,無疑是火上澆油,刀尖起舞的行為。不過從劉瑞的立場來看,這卻是不得不做的事。 畢竟這是立儲,不是小打小鬧。 劉瑞當然明白拿儲君之位釣著劉武在削藩上拼死拼活是阿父劉啟的意思,甚至在劉啟的親信圈子里,這都是公開的事情。然而對劉瑞來說,即便是阿父劉啟的意思,即便是劉啟的心腹晁錯都默認了要讓劉武擋在前頭,他也得在竇太后隱晦施壓時強烈反抗。 因為他是薄皇后的兒子,最有希望的皇位繼承人之一。 一旦劉瑞退讓了,那么在維護傳統禮教的人眼里,這就是個扶不起的蠢蛋,比漢惠帝還弱的坑貨。 尼瑪在立儲的大事上都支楞不起來,以后還怎么指望他在兩宮政治的機制下抵抗來自東宮壓力? 可別他們兜兜轉轉了幾十年,迎回的還是惠帝二代。 而在劉啟那兒,一旦發動老劉家的不講理被動,那就是所有皇子的噩夢。 劉啟才不管事情的本質是自己用皇位釣著親弟弟賣命,從而導致一系列的家庭矛盾。反正沒有搞定竇太后,沒能頂住壓力保住皇位,這都是幾個兒子不爭氣的結果。 他是阿父,又不是護身的神佛。 幾個臭小子,尤其是有薄姬護駕的劉瑞要是連竇太后那個老太婆都搞不定,拿什么繼承皇位? 就是僥幸上位了,那也是惠帝二世。 “哎!”想到這兒,劉瑞忍不住嘆了口氣,突然對關系不好的大哥劉榮產生一絲同情。 不怪這廝兒被廢后保不住命。 對于冷酷到“亡一姬后復進一姬”的劉啟而言,一個耳根子軟到連栗姬那樣的蠢女人都控制不了的太子,就算繼位也不會比劉盈干得更好。 畢竟呂后狠歸狠,治國的手段卻是沒話說的。 高祖時為了拉攏宗室和民間大戶,刺激經濟重新運轉,所以放開了鑄錢業,結果導致民間所鑄的銅錢質量參差不齊,黑的甚至連一銖都沒有,直接讓戰后崩潰的經濟雪上加霜。 這也導致呂后上位后,直接推翻了劉邦的貨幣政策,不僅禁了民間的鑄錢權,還重新規定的錢律并改三銖為八銖,進一步壓低私錢利潤的同時,恢復了鑄私錢的連坐機制。 從后世的經濟學角度來看,呂后的做法無疑是對的。即便是瘋狂吹捧民主自由的美國,也沒有頭鐵到敢把鑄錢業下放給民間的魄力。 當然,你也可以反駁美聯儲是私人企業。 可問題是美聯儲再怎么私人,它也是由國會授權成立,并且受到一系列機構的監控。哪像西漢這樣下放的過于徹底,其通貨膨脹速度能讓魔幻現實主義的土耳其都甘拜下風。 埃蘇丹見了,都得向高祖那個大老粗請教經濟學。 好在西漢的物價節節攀高,幾乎回到以物換物的年代時,家里經商的呂后察覺不對,終于拉動了通貨膨脹的剎車。 可惜在文帝撥亂反正后,為了安撫暴躁的宗室和民間大戶,直接廢了呂后指定的一系列經濟政策,重新開放了鑄錢業,讓原本起來的經濟再次躺平。 呂后去世時,漢家的國庫已經充盈到可以養軍隊甚至出臺馬政的地步。 而被吹為文景之治的繁榮下實際卻是糧食在倉庫里發霉發爛,銅錢等著銹成廢鐵的窘境。 你能相信一個國庫充盈,糧倉充盈的國家在大災大難后居然連官員的俸祿都發不出來嗎? 可這就是文景之治的現實。 漢武帝廢除民間的鑄錢權,改三銖錢為五銖一方面是因為大漢為了開疆拓土,抵抗匈奴,已經把祖宗的棺材本給賠進去了,而另一方便是積攢了四十年的通貨膨脹終于到了硬著路的時候。 不過話又說回來,劉氏搞三銖錢也是抄了秦始皇的策略,還沒抄全。 秦國當時認可了民間的鑄錢權,并且為其賬面的價值背書,導致當時的貨幣超發出現了秦半兩的價值層次不齊,含銅量低于其余六國的情況。 可明面上,市值12銖但含銅量只有3銖的秦半兩就能兌換含銅量12銖的他國貨幣,這一含銅量之差便是秦國吸收六國財富的隱晦手段。 其實就是低配版的美元吸血。 只是這種吸血模式終究得有充當血庫的冤大頭。 戰國末期還有六國用以吸血。 可到了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時,老劉家的拿什么吸血? 找匈奴? 你指望匈奴人用金屬貨幣? 別說是西漢,就是到了盛唐明初,為了避免貴金屬流出中央地區,同時方便打壓地方自治政府,納稅都是采用最原始的以物抵稅。貨幣頂多算個衡量工具,壓根不會出現交易過程里。 至于南邊的百越,西邊的烏孫等國,北邊的鮮卑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