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種地日常 第175節
書迷正在閱讀:坐等王上病逝垂簾聽政(重生)、在男團磕隊友cp,我社死了、大佬他懷了野狗崽[重生]、導演她懟遍娛樂圈、老男人穿書后在戀綜爆火、卑微小可憐重生后成了撒嬌精[ABO]、穿成哥兒了怎么辦、[重生] 清冷美人O長官竟是天然撩、怎么就成萬人迷了[快穿]、變成少爺的漂亮小可愛后,他攤牌了
安清也這么覺得,但還是有些不太確定,“你覺得皇阿瑪能同意嗎?” 胤祺沉思了一瞬,回道:“經歷過此次山東大饑之事,我想皇阿瑪應該也意識到了蒙古各部及東北地區的重要性,很大可能會同意的?!?/br> 安清聽他這話,瞬間放心了不少。 如今京城是多事之秋,她和胤祺之前也達成了一致意見,決定暫時避出京城去,但如今最大的問題就是,康熙是否會同意。 按照安清的打算,她是想去東北奉天省籌設一個大型的農事試驗場,那里地大物博,如今尚未開墾耕種的土地很多,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對如今的大清而言,興辦農業教育和籌設農事試驗場對改進農業條件這塊還是很必要的,這幾年農事學堂已經算是上了軌道,安清也有意識培養了幾位農政司的官員,編寫了一些基礎的農學書籍,接下來由他們來授課也已經基本沒有問題了。 畢竟,農事學堂一開始的定位就是科學種田農事速成班,不涉及科研這塊,那些基本知識都是現成的,也沒什么難度。 至于籌設農事試驗場這事,她是準備從各地引進栽培各種農作物,從而在種植的過程中進行改良品種,推廣反復試驗后,再推廣給普通百姓,這也是推動農業發展很重要的一步。 而她后罩房的那農莊,就是這農事試驗場的縮小版,這次邀請康熙來農莊參觀,也是想著好說服他。 當然,為了能更好地說服康熙,她也加大了籌碼,讓她二哥給康熙遞了份折子,講明了下蒙古各部鹽漬化的土地占比,她過去也能順帶著幫著治理一下這方面的問題。 只是康熙這兩年顯然比之前敏感多疑了不少,他又向來忌憚胤祺同蒙古各部接觸頗深,所以,他們這次是否能達成目的,還尚且是一個未知數。 接下來,難免要少不了一通博弈了。 第117章 五福晉117 此次山東救災之事,讓康熙和滿朝文武清晰認識到了墾荒開發和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性,尤其是北方地區。 南方在歷朝歷代都是天下聞名糧倉的存在,那里土地相對肥沃,水源充沛,氣候條件也適宜種地,但有一個問題是,南方雖然耕地相對較多,但人口密集度也高,人均糧食產量也堪堪夠百姓們糊口而已,別說出現像山東這種大災,小災都根本無法自顧。 康熙看著戶部最新提交上來的新增人口與耕地統計的數據,眉頭緊皺,人地矛盾如今又嚴重了不少,若是再任其發展下去,定會成為朝廷的隱患。 他放下手中的奏折,看著下首的一眾大臣,問道:“你們對此都有什么想法?” 眾大臣面面相覷,顯然一時之間誰也沒有好的法子。 康熙看向下首的張廷玉,直接點名道:“張廷玉,你在農事學堂也待了好幾年了,你先來說說吧?!?/br> 張廷玉聞言,忙拱手回道:“回稟皇上,微臣慚愧,學藝不精,只算是有些拙見,不知能否可行。 康熙擺了擺手,說道:“無妨,說來聽聽便是?!?/br> 張廷玉組織了下語言,開口道:“南方的土地既然開發的差不多了,那也只有在土地利用率上下功夫了,但南方地區和北方不同,南方因氣候溫暖和生長季節長的原因,多熟制復種模式也早已經發展很成熟了,這一點想必戶部和農政司的同僚都很清楚?!?/br> 朝堂上不少大臣都下意識跟著點了點頭,這里不止是戶部和農政司的人,還有一些去南方外放任職過的官員,都曾身為一方父母官,對這些自然也都有所了解的。 在南方雙稻一年兩熟的種植模式在前朝就已經很普遍了,部分地區比如像廣東、福建等地還形成了麥、稻、稻,或油菜、稻、麥的三熟制,復種指數可謂是大為提高。 這也是南方地區向來富碩的原因。 只是,旁邊一位大臣不解地問道:“張大人這話是何意,南方土地利用率既然已如此之高,哪里還有提高的余地,又談何在這方面下功夫呢?” 眾人也紛紛點頭附和,康熙也不由看了過來。 張廷玉在滿朝文武質疑的目光中,不慌不忙地講道:“方才咱們說的這些都是指南方的傳統農業區,但據微臣所知,南方還有不少的山區、半山區或丘陵地區土地貧瘠的地區,這些地方也是可以利用起來的,微臣記得之前五福晉在課堂曾提過一個理念,叫‘雜糧南傳’?!?/br> “像玉米和番薯這種雜糧,種植時對土地要求沒這么高,而且產量又不低,倒是可以暫時緩解民食的問題?!?/br> 這話一落,眾人不由也思考了起來,特別經歷過此次山東災情,大家對玉米和番薯能活命之事算是有了深刻的認知,南方那些山區土地本來就不適合種水稻和小麥,若是用來種植這對土地沒這么高的‘雜糧’,倒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法子。 張廷玉見眾人理解了,也沒再多說什么,而是話鋒一轉道:“至于北方的土地,據微臣所知,黑龍江軍屯田的產量并不是很可觀,微臣覺得倒是可以從這一塊好好發發力?!?/br> 康熙聽到這話,下意識抬頭看了張廷玉一眼。 黑龍江寒地黑土,滋養天成,目前是以八旗官兵為主的官莊旗地、官田為主要形式進行屯田開墾。 但由于當地地寒霜早,霜凍災害等情況較為常見,再加之當地的農耕技術比較落后,官兵也不諳耕種之事,所以,屯田開墾根本滿足不了基本需求,大部分軍糧仍需由盛京、吉林遠道運送而來。 但那里土地如此廣闊,若是能充分地利用起來,前景確實很是樂觀,旁的先不說,若是能實現自給自足,至少盛京、吉林等地就不用再給其供應軍糧了。 可現下最重要的問題是,當地情況比較復雜棘手,像‘地寒霜早,霜凍災害’這些情況,現下根本就沒有很好的應對之策,那談何提高當地的農作物產量。 康熙沉思片刻,問道:“你既已提出,可是有什么法子?” 張廷玉搖了搖頭:“回稟皇上,微臣有愧,這些前朝并沒有先例,微臣在種地一事上也只是學了些皮毛,像這種需深度探索鉆研之事,更是做不來,也沒這方面天賦?!?/br> 至于誰有這方面天賦,那則不言而喻了,滿朝文武腦子里都同時閃過了一個人,五福晉! 像這種需開辟農業先河之事,若說真有人能做成,想必也只有她了吧。 這點旁人都能想到,康熙自是也不例外,他不由又想到胤祺昨個遞上來的折子,心里越發不確定了起來。 朝會結束后,康熙單獨留下了李光地、張英和馬齊幾位大臣,商議政事。 他也沒兜圈子,直接把從蒙古那邊遞來的折子拿出來,讓他們輪番傳閱著看。 這折子是安清的二哥色布騰多爾濟遞上來的,近幾年來,他們在蒙古各部之間穿梭,在蒙古各地傳授農耕之事基本完成了,他這次上折子是想請命,去嘗試治理前些年因蒙古各部墾荒不當造成的草場生態退化問題,其中最為嚴重的便是草原鹽漬化。 農是國之根本,若說之前人多地少,對劣質土地的開發和改良沒有緊迫感,但隨著這幾年人口越來越多,荒地也多已被復墾,那改善劣質土地確實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要知道這鹽漬化可不止漠南蒙古那邊有,漠北和漠西也存在這種情況,另外,像河南豫東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以及東北多地,也有因鹽漬化、鹽堿化等劣質土地。 若是真能有法子改善,這對大清而言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之事。 但色布騰多爾濟折子中也提到了,他們目前對這種情況毫無頭緒,需要朝廷派適合的農耕專業人員給予幫助。 至于這個適合的農耕專業人員是誰,心里也有了譜。 康熙見三人看完折子后,他也沒著急開口,而是讓梁九功把另一份折子遞了過去。 而這個折子就是胤祺昨個遞上來的,提出想去奉天府籌建農事試驗場一事,另外還附帶了一份關于農事試驗場的規劃書。 這份規劃書條理清晰,幾人看完便基本就明白的差不多了。 “你們看完這兩份折子,有什么看法嗎?”康熙問。 李光地、張英和馬齊三人對視了一眼,一時之間,誰也沒先開口。 幾人都不傻,自是看出了五貝勒這是要出京啊,只是還不知道康熙是什么態度,貿然開口顯然不是什么好事。 但康熙卻似是和三人杠上了,就這么靜靜地看著他們。 李光地沉吟片刻,率先上前一步,拱手回道:“回稟皇上,微臣覺得此事可行,五貝勒和五福晉心懷百姓,乃是大清和百姓之福?!?/br> 康熙愣了下,他以為最先開口的是張英或馬齊,但卻怎么也沒想到是一向滑不溜手的李光地。 再者,李光地剛調回京城不久,他和老五應該也沒什么交集才是,怎的突然幫他說話了? 面對康熙的,李光地卻神色坦蕩清明:“微臣不敢欺瞞,這些年微臣負責治理黃河,看到過太多百姓因天災流離失所,食不果腹的情況……” 這話一出,在場眾人瞬間明白了他的言外之意。 拋開一切來說,不管是鹽漬地的治理,還是軍屯田和那個農事試驗場,這些差事若是真的能辦好,哪怕辦好一件,于大清和百姓都是萬幸之事。 這次山東大饑就是個現成的例子。 張英和馬齊見狀,也紛紛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自己看法。 兩人之前因著自家兒子是安清農事學堂的學生,本來還不好這么直白地表達支持,多少要避些嫌,但如今被李光地起了這么個調子,他們倒是沒什么不好說的,于是開始從不同角度表達自己支持的理由。 幾人離開后,康熙坐在龍椅上沉思了好久,才吩咐人去傳五貝勒過來。 胤祺從宮里趕回來時,天色已經黑了。 安清這邊剛讓人擺好膳,見他進來后,不由問了句,“今個怎的這么晚,是衙門有什么急事嗎?” 胤祺怔怔地看著她,沒有說話。 安清神色不由一緊,“是發生什么事了嗎?” 胤祺見她誤會了,忙回道:“沒事,別擔心,就是皇阿瑪方才召見我,他同意咱們去奉天府建農事試驗場的事了?!?/br> 這話一出換安清懵了,她不由“啊”了一聲,“成、成了?” 這么突然的嗎?! 不是,她本來都做好嚴陣以待,等著康熙召見她,和他博弈一番呢,誰知他這么容易就松口了。 還有,康熙還沒來他們府上的農莊參觀呢呀! “為什么???”安清還是一臉的不可思議。 胤祺沉吟了一瞬,說道:“我也不是很清楚,只知道皇阿瑪在召見我之前,召見了李光地、張英以及馬齊三位大人?!?/br> 雖然不確定他們說了什么,但胤祺估摸著他皇阿瑪突然松口,十有八九與他們有關,畢竟,在此之前他遞了折子上去,他皇阿瑪的態度明顯還是遲疑的。 安清愣了下,李光地、張英和馬齊三人,如今在朝堂中都身居高位,而且向來不牽扯到黨派之爭的事中,算是康熙現下比較信任的朝臣了。 但他們為什么要幫著她和胤祺啊,胤祺畢竟是個皇子,他們難道不怕康熙疑心他們站隊皇子? 胤祺看了安清一眼,他倒是隱約猜出了些緣由。 這些年因著安清在農事上做出的成績,朝堂上不少官員對她都是很有好感的,特別是這次山東大饑一事上展現的淋漓盡致。 再者說,這幾年眾人也能多多少少看出來,她做這些為的從不是私心,而是一心為了百姓生計,像她這種純善之人,別說是朝臣了,就連他們兄弟間,不少人對她都很敬佩。 就連他向來寡言的四哥,都不止一次在他面前表示,說安清是這世間難得有大才,且胸有大義的女子。 想必李光地等人也是因為這個緣由吧,胤祺想。 不得不說,胤祺確實猜對了一部分,不管是李光地,還是張英和馬齊,他們能在這時候挺身而出,真的是不為旁的,只因為官者,最初心里都是有著一份為解民之疾苦之心。 從某些角度上來看,康熙亦是。 他身為一個帝王的疑心讓他不放心老五去那邊,但他心底又有個聲音告訴自己,于百姓于大清社稷,都應該讓他們過去。 所以,他才遲疑了,才會召見李光地等人,詢問他們的意見。 不管怎么說,康熙能放他們出京,除了覺得自己準備了這么一大通陣仗竟沒有用武之地外,安清還是非常高興。 用不上也好,說實話,她一個搞科研技術的,還真不擅長與人博弈,更何況對手還是康熙這個深諳其道之人,想想那個場面都令人頭疼。 嘻嘻~如今這樣,也勉強算是她不戰而勝了吧,安清很是厚臉皮地想。 出京這事既然在康熙那里拍板了,那么接下來便進入準備階段了。 胤祺這邊主要是交接衙門的差事,以及對手下的人進行妥善安排等事宜,至于安清這邊,首先就是農事學堂的事。 這幾年她有意識培養了幾位能代課的農政司官員,從去年開始,她已經逐漸開始在教學這一塊放手了,那幾位農政司的官員已經完全能獨立教學,這一塊倒是好安排。 其次就是府上的事了,她和胤祺這一走,五貝勒府定是要有個人管事才行,胤祺那邊會留下幾個自己的人,至于后宅之事,安清的意思是想讓瓜爾佳氏主事。 畢竟,如今后宅之中正經的主子也就是她和瓜爾佳氏兩個,而且這兩年安清發現瓜爾佳氏也是有這方面能力的,之前有一段時間農事學堂那邊忙得實在脫不開身,瓜爾佳氏也替她管過一些府上的瑣事,她做事謹慎妥帖、條理清晰,竟沒出現任何紕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