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種地日常 第168節
書迷正在閱讀:坐等王上病逝垂簾聽政(重生)、在男團磕隊友cp,我社死了、大佬他懷了野狗崽[重生]、導演她懟遍娛樂圈、老男人穿書后在戀綜爆火、卑微小可憐重生后成了撒嬌精[ABO]、穿成哥兒了怎么辦、[重生] 清冷美人O長官竟是天然撩、怎么就成萬人迷了[快穿]、變成少爺的漂亮小可愛后,他攤牌了
康熙一愣,似是明白了什么:“他頭上的傷可有處理?” 梁九功如實回道:“回萬歲爺,未曾處理?!?/br> 康熙突然就氣笑了,“這混賬,都多大的人了,還和小時候一樣,動不動就去找他皇瑪嬤告狀!” 以前剛去上書房那會,每次康熙訓斥了他一番,他必然要跑去寧壽宮,也不能說是告狀吧,但他每次都擺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太后本就疼他,哪里看得了這個。 所以,太后緊接著必然會派人請他去寧壽宮喝茶。 這一轉眼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隨著胤祺越來越年長,這種情況便沒在發生過了。 誰知這次他竟然故技重施,康熙冷哼了一聲,這次他還真是打錯了算盤。 旁的事倒還好說,但這事,太后定不會幫他。 就在康熙十分篤定之際,突然一小太監急匆匆地跑了進來,“啟稟皇上,寧壽宮的烏蘭嬤嬤來了,說太后想請您過去喝茶?!?/br> 康熙一愣,太后怎么可能……但他隨即想到什么,突然又放下心來了。 “朕確實好久沒去寧壽宮陪皇額娘喝茶了,走吧?!?/br> 寧壽宮中。 康熙過來時,胤祺顯然已經離開,太后讓人換好茶水,母子兩人相對而坐,喝起了茶。 “皇額娘,您近來身子可還好,前兩日兒子聽太醫說,您有些咳嗽,可有好些?”康熙出聲道。 太后擺了擺手,回道:“哀家無事,就是感染了些小風寒,吃了幾副藥就好了,這點小事倒是累的皇帝跟著擔心了?!?/br> 康熙笑道:“瞧皇額娘說的,關心您本就是兒子應該做的,說起來也是兒子慚愧,該早些過來看看您的?!?/br> 太后笑著回道:“皇帝日理萬機,還是朝事要緊,哀家這邊你不用擔心,貴妃她們都有經常過來陪哀家說說話?!?/br> 母子兩人寒暄了一番后,太后也沒再兜圈子,徑直切入了正題。 “老五來哀家這里了,他額頭上的傷哀家也已經讓太醫處理好了,皇帝放心吧?!?/br> 康熙回道:“是兒子的不是,讓皇額娘擔心了?!?/br> 太后擺了擺手,道:“這事不怪皇帝,確實是老五那孩子莽撞了?!?/br> 說罷,她輕抿了一口茶水,放下手中的茶盞,抬頭看向康熙:“皇帝,哀家也不同你兜圈子了,今日喊你過來,就是想替老五求個情,希望你能成全了那孩子的心意?!?/br> 康熙端著茶盞的手不由一頓,似是完全沒料到太后會說出這番話,一臉不可思議地看著太后,“皇額娘,您怎么……” 太后知道康熙為何會有這種反應,他自幼是由太皇太后撫養長大,深受其影響,打小就被灌輸愛新覺羅子孫不可沉迷情愛,是懦夫所為,為君者更是不可用情過深,除了傷己也傷人等話。 康熙信任太后太后這個祖母,對她的話也一直都堅定地執行著,這些年,太后都看在眼里。 都說最是無情帝王家,但也有人說,愛新覺羅家盛產情種,從太宗皇太極到先帝,兩人皆因一女子,鬧得前朝后宮不寧。 皇太極和海蘭珠那會,太后還沒進宮,但她從小就聽家里的長輩講起這位帝王,據說他是位極其冷酷的人,曾為了皇位休掉了青梅竹馬的妻子,也為了鞏固其帝位,讓自己的另一個妃改嫁于他人,而就是這么一位無情的帝王,卻在遇到海蘭珠后,一切都變了,他對海蘭珠的那些寵愛事跡,在草原上早已都傳遍了。 草原上不知多少女子都夢想著能成為海蘭珠,太后當時亦是如此,但當她進宮后,才發現先帝可能是皇太極,但海蘭珠卻不是她,而是董鄂妃。 而這兩對癡情之人的結局又何曾相似,皇太極和先帝都曾將海蘭珠和董鄂妃的兒子立為太子,兩人的孩子卻偏偏都沒立住,這兩個女子也都在此后沒多久年紀輕輕便煙消玉損了,而皇太極和先帝也都因痛失摯愛,沒多久便撒手人寰。 太后身為先帝的繼后,曾親眼見過先帝和董鄂妃之間的感情,特別是先帝看董鄂妃的眼神,是她從未見過的,她也曾心有不甘過,但最終還是屈服于了現實。 若是這世上誰最恨‘愛新覺羅家盛產情種’這話,怕是無人能比得上太皇太后了吧,她曾親眼看著自己的夫婿對別的女子極盡寵愛,而后自己的兒子也步了后塵,她又怎么可能不恨不怨。 所以,太皇太后為了避免孫子再走上這一條不歸路,自幼沒少對康熙各種教育,大到帝王的職責,小到講海蘭珠和董鄂妃各種恃寵而驕的事跡,就是為了避免他步兩人后塵。 康熙從小就知道祖母對海蘭珠和董鄂妃的恨意,也一直以為太后對董鄂妃也是恨的,畢竟,當年他皇阿瑪曾一度要廢除太后的后位,而另立董鄂妃為后。 太后自然也知道康熙這個的想法,但其實,她并不恨董鄂妃,只是因為太皇太后恨這個奪走兒子的女人,她才不曾為這事辯解,讓人都誤以為她也是恨董鄂妃的。 海蘭珠是否有一些恃寵而驕的事跡,太后不曾得知,但董鄂氏她卻是知曉的,那個女子溫良賢淑,待人寬厚,即便先帝那般寵愛,也從未因此對她這個皇后有任何不敬之舉。 當年先帝在太后各種施壓下,仍堅持要廢了她這個皇后,另立董鄂氏為后,是董鄂氏以性命相要挾,才最終打消了先帝廢后的念頭,不管董鄂氏是因何做出此番舉動,這事太后都是念她人情的。 “皇額娘,祖訓……”康熙試圖再勸說道。 太后抬了抬手,打斷了他的話:“哀家知道祖訓,皇家子嗣昌盛,才象征著大清國祚綿長?!?/br> 大清是少數民族入關,統治人口這般龐大的漢人,本就是不占優勢,所以,才有這一所謂的祖訓。 “皇帝,這一點你做的已經很好了?!碧蟮?,“也正是因此,哀家今日才有機會向你開這個口?!?/br> 后宮現下有十五位皇子,這數量已經是極好的了,所以,這延綿大清子嗣一事,少老五一個也礙不得什么。 康熙突然不知道要說什么好了,沉吟了好一會,才低聲開口道:“皇額娘,兒子知道您疼愛老五,但您可聽說過‘自古情深多不壽’這句話?!?/br> 不管是太宗,還是他皇阿瑪,若不是用情太深,最后又何故如此,他怕老五最終也…… 太后聞言,有些詫異地抬頭看向康熙,但隨即似是想通了什么,默默嘆了口氣。 自古情深多不壽,看來在康熙看來,不管是太宗皇太極,還是先帝,兩人的不幸都源于情深二字,兩人若不是用情太深,自然不會在海蘭珠和董鄂妃離世后,便經不住悲痛而英年早逝。 但他卻未曾想過,海蘭珠和董鄂妃又是因何這么離世的呢,海蘭珠她不知曉具體的,但董鄂妃是如何煙消玉損的,她心里還是有些數的。 當年董鄂妃正是因為先帝的獨寵,讓她成為了整個后宮之敵,太后太后更是看她極不順眼,后來先帝又折騰廢后另立之事,可謂是將董鄂氏架在了火上烤,那些日子,董鄂氏在后宮之中可謂是如履薄冰。 最后,在經歷了喪子之痛、皇帝廢后、婆媳關系緊張等一系列風波之后,董鄂妃終究是耗盡了心神,沒支撐住,很快便離開了人世。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有太皇太后的手筆。 而海蘭珠當時在后宮的處境,怕是也不遑多讓吧,皇太極當時的皇后是太后太后的親姑姑,姑侄兩人在后宮眼瞧著海蘭珠威脅了她們的地位,又怎么可能不反擊呢。 但這些話,太后都不能說,不論如何,太皇太后于她都有恩。 再者說,康熙的想法也不是輕易能改變的,而她今日的目的,也不是來改變康熙的想法,她是要為老五達成心愿。 老五的心思,這幾年太后也是有所察覺的,特別是安清生產那日,她眼瞧著老五那般慌亂的樣子,當年董鄂妃生產時,她在先帝身上也曾見到過。 但在太后看來,老五和先帝還是不同的,安清和董鄂妃也不一樣,而老五不想要后宅再進人,何嘗不是一種對兩人的保護呢。 之前劉佳氏和白佳氏不就是明晃晃的例子嘛,多虧了安清那丫頭機敏,這才沒讓兩人得手。 就像老五說的那般,沒有旁人不就好了,屆時自然不用再有這些顧慮。 太后沉默了一會,突然開口道:“皇帝,當年你體恤哀家膝下空虛,將老五送來了寧壽宮,哀家知道,你那時便放棄了他,是吧?!?/br> 康熙猛地抬頭,一臉詫異地看向太后,似是想看她這話是否是他想的那般。 太后笑了笑,繼續說道:“咱們滿洲沒有立太子的傳統,那些都是漢人的習俗,雖說這些年下來,太子表現的也確實很爭氣,但當年皇帝你立太子那會,想必也并沒有十足的把握吧?!?/br> 康熙怔了下,但太后這話他卻也反駁不了什么。 憑心而論,當年立太子,確實是實屬形勢所迫,當時正處于三藩之亂危機之際,吳三桂已席卷了半個大清,為了凝聚人心,爭取漢人群體的支持,康熙這才決定依照中原漢人的政治傳統,立胤礽這個嫡長子為太子。 雖說當時對太子能不能繼承大統尚不能定,但那會康熙可以確定的是,為了擺脫蒙古各部對清廷的轄制,定是不能再出一位和蒙古有關系的皇子繼承大統。 所以,當時他把老五送到寧壽宮時,也就直接斷掉了他未來的可能。 這些年,康熙隱約也能猜出些,太后是明白他意思的,但出于母子二人之間的默契,便都不曾說破,誰知太后今日卻此時給挑破了。 太后嘆了口氣,道:“皇帝,這些年,哀家雖從未說過什么,但哀家知道你的不得已,也明白江山社稷之重,你做的并沒有錯,但哀家對老五這孩子還是心里有愧,要不是因為我這個老婆子,他也不會……” 康熙忙出聲打斷了太后的話,“皇額娘,您千萬不要這么想,老五能在你膝下長大,是他的幸運,您放心,兒子日后也定不會虧待于他?!?/br> 太后輕點了點頭,“皇帝哀家自是信得過的,也從未擔心過此事,所以,皇帝啊,既然如此,何不如了老五的心愿呢,總歸也礙不了大清的社稷?!?/br> 既然一開始便注定無緣那個位置,隨心所欲些又何妨。 “哀家也知曉,你是一片慈父之心,害怕他走上先帝的老路,但安清那孩子哀家瞧著,身子骨硬朗的很,一看就是有福長壽的人,再從另一個方面想,以那孩子的才能,若是將她纏在后宅那些瑣碎之事中,對大清也未嘗是件好事吧……” 康熙在寧壽宮待了許久才離開,太后早已屏退了左右之人,母子兩人所說之話,并未有第三人知道。 待康熙一離開,烏蘭嬤嬤才匆匆走了進來,她一臉關切地問道:“主子,皇上那里可松口了?” 太后手持著念珠,好半晌才聽到她輕‘嗯’了一聲。 “派個人去阿哥所老五那里,告訴他成了,讓他以后好好過自己的日子吧?!?/br> 烏蘭嬤嬤一聽這話,也忍不住跟著松了口氣。 方才五貝勒那般樣子來到寧壽宮,一進門便跪在了太后面前,說想求她一件事。 烏蘭嬤嬤當時便心疼的不行,五貝勒自幼在太后身邊長大,自也是她看著長大的,她也是打心里希望他能過的好。 “好好好,老奴這就讓人去辦,想必五貝勒這會也是在著急等消息吧?!?/br> 寧壽宮來人時,胤祺正一個人在書房里坐著,確實像烏蘭嬤嬤所說那般,他在等消息。 當聽到那小太監的話后,他緊繃著的肩膀瞬間松了下來,臉上更是溢出一抹發自內心的笑意。 無疑,他這一步是走對了。 第110章 五福晉110 胤祺一直都知道他皇阿瑪的想法是很難改變的,他常年身居高位,也早已習慣了所有人的服從順從,他自己倒是沒什么,但這事拖太久了,怕是早晚會把安清給牽扯進來。 旁的先不說,若是他皇阿瑪直接挑好了人,然后再去找安清,讓她把人領回去,她屆時也只有遵命的份。 所以,這件事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速戰速決,既然事情已經捅破了,那便趁熱打鐵好了。 其實,在此之前,胤祺一直都在想著若是真到了這一日要如何處理,他額娘雖然知曉他對安清的心意,但她卻無法說服皇阿瑪,在這件事上,能說服得了他皇阿瑪的,怕是唯有他皇瑪嬤一人。 他皇阿瑪敬重他皇瑪嬤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皇瑪嬤足夠了解他皇阿瑪。 但這事讓胤祺一直有所顧忌的是,他皇瑪嬤是否會站在他這一邊。 宮里人都知道,當年先帝因獨寵董鄂妃,曾一度要廢了他皇瑪嬤這個皇后,所以,眾人都說他皇瑪嬤恨極了董鄂妃,也厭惡那些為情亂智之人。 就連他額娘在知曉他的心意后都叮囑他,此事萬萬不可在他皇瑪嬤跟前袒露半分,否則對他對安清都沒什么好處。 但自小在皇瑪嬤膝下長大,胤祺卻能敏銳地感覺到他皇瑪嬤并不像宮中傳言那般,他尤記得小時候,他皇瑪嬤還曾在他跟前提過先帝和董鄂妃,她當時的反應很平淡,并未說兩人任何不好的話,語氣中還隱約有些……向往和眷戀。 所以,胤祺承認,走這一步他有賭的成分,除了賭他皇瑪嬤能說服得了他皇阿瑪,也在賭他皇瑪嬤會支持他。 再者說,從私心上來講,皇瑪嬤是他在這世上最重要的人之一,他并不想對她有所欺瞞,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一步他是遲早都要走的。 思緒不由飄回到之前在寧壽宮的場景。 胤祺從乾清宮一路來到寧壽宮,太后見他過來,本來還挺開心,但待人一走近,她便第一時間發現了他他額頭上的傷口。 “老五,你這傷是怎么回事?”她急切地問道。 胤祺撲通一聲跪在了太后身前,神色戚戚道:“皇瑪嬤,孫兒有一事相求?!?/br> 太后不由一愣,她還從未見他這樣過,不用猜都知道,這定是遇到什么事了,“不管你想求什么,都得先把額頭上的傷處理了再說?!?/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