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萬萬不可! 第141節
兩年前的記錄上說,朔方城一共有十二萬的守軍,但兩年過去,這個數字估計出現了變化,而且這回為了守衛盛樂,鮮卑皇族從各地抽取兵力,朔方離得這么近,估計被抽的最狠。 這十二萬,如今可能就剩下三四萬了?!y怪屈云滅說十萬人就足夠了,或許再減一半都沒問題。 想到這里,蕭融忍不住笑了一下,而笑著笑著,他臉上的表情就凝滯了。韓清。 韓良如,道號入清。 蕭融刷一下變了臉色,他豁然起身,放在腿上的紙張瞬間嘩啦啦掉了一地,而蕭融驚愕的看著前方,根本顧不上把他們撿起來。 韓良如就是韓清??是巧合還是他想太多了,韓良如……韓良如不是后來一直在遵道教、護佛教,然后大力壓制清風教嗎??? 清風教后來能消失,就是多虧了韓良如??!他做護國大法師的那幾年,他不允許民眾再信仰清風教了,而且殺了一批又一批的清風教信眾,殺完了,他就帶著皇宮里的道士們做法事,說這些人的魂魄被清風教污染了,但他們實際上不應該受這么多罪過,希望他們能夠就此解脫。 要真是他的話,這也太諷刺了,曾經是清風教的大護法,然后又成了道教的護國大法師,而他跳槽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上家舉起屠刀?!?。 雖說蕭融心里一直在震驚,而且自問會不會是他自己想多了,但其實蕭融已經相信韓清和韓良如是同一人了,宗教歷來就是韓良如最擅長的手段,他數次還俗又數次入教,從這已經可以看出他對道教也不是那么的狂熱。正史上韓良如出現的莫名其妙,某一年他就來到了賀庭之身邊,而且立刻取得了賀庭之的信任,關于他的過去,人們卻是一知半解。 潛龍有,卻沒那么多,連名氣略低一些的宋遣癥都能找到他年輕時在做什么,他是如何積累年歲和閱歷的,更何況是韓良如這種實際意義上的開國皇帝。 若史書未曾寫下他的過往,只有一種理由可以解釋,他不愿意讓人知道。 蕭融呆呆的站著,腦子里的想法跟海嘯一樣,一浪接一浪,韓良如是比黃言炅、比賀庭之都可怕的人,這個人喜歡待在暗處,喜歡cao縱人心,他似乎很是享受這種把人玩弄于股掌之間的感覺,連清風教那種遍地變態和神經病的地方,他都能混到最高層,這說明什么? 說明他是個更變態、更神經病的人?!?/br> 蕭融眨眼的速度比平時快了許多,他咽了咽口水,先讓自己慢慢的坐下去,然后思考接下來該怎么辦。 對了,寫信,他要寫信!*陳留。 他們得知益州和寧州出事已經是七日之前,得知的當天,益州一半被吞并了,兩天后新軍報傳來,益州徹底失守,今日又有軍報傳過來,寧州也失守了。 宋鑠:“…………” 他在議事廳里不斷的踱步,腦袋上似乎都在冒煙了。 “廢物?。?!” “十日連失兩州,當地的太守和刺史都在做什么?!無能到了這種地步,就該在城破當天果斷自戕!” 高洵之:“……” 他看了看軍報上的詳細內容,然后念道:“宕渠郡的太守攜家眷棄城而逃,江陽郡的城門是被當地人主動打開?!?/br> 宋鑠:“…………” 他不可置信的看著高洵之:“主、動、打、開?” 高洵之思索了一下:“年初的時候,益州出現動亂,大王派人前去鎮壓,帶走了當地的罪人和戰俘,益州的土族一直都對大王有怨言,阿融也說過這件事,需要慢慢治理。只是一直抽不出空,也沒有足夠的錢財與精力,所以就只是留了幾千守軍,同當地的官員一起治理?!?/br> 這種治理屬于是高壓統治,誰鬧事鎮北軍就去把人抓起來,日子雖然太平了,可是鎮北軍同那些鬧事的人似乎也沒什么兩樣,都要人命。 這種前提下,也難免會出現民心站在另一邊的情況。 宋鑠不說話了,但他臉上的煩躁一點都沒減少,他繼續來回踱步:“不行,再這樣下去,丟的就不止是益州和寧州了?!?/br> 高洵之安慰他:“急報已經送了出去,大王那邊應當有所安排了?!?/br> 宋鑠咬著下唇,卻不回答他什么。 高洵之:“……” 這表情他可太熟悉了,畢竟他是跟兩頭倔驢打過交道的人。 他瞬間站起來,警惕的看著宋鑠:“你想做什么?” 宋鑠松開牙齒,下唇上頓時多了一道殷紅的血痕:“我想報復他們!” 高洵之:“…………” 報復你個頭??!你是士人,什么時候也沾上了鎮北軍的壞習慣! 高洵之的聲音沉了一些:“陳留的十萬大軍絕不能動!目前我們只有一個任務,那就是保好后方,若分開兵力,引得他人趁虛而入,那才是真正的危機!” 宋鑠張口想要說什么,但另一個聲音響起來的比他快:“我們的任務是保好后方?!?/br> 高洵之看向說話的張別知,雖然不知道他為什么要重復這句話,但高洵之還是用力的點了一下頭:“對!” 張別知:“那金陵那邊的任務是什么?”高洵之一愣。 金陵兵馬少,比鎮北軍的二分之一還少,此次他們派了好幾萬人前去攻打益州,那金陵那邊……自然也是跟陳留一樣,保存兵馬與糧草,防備著他人的偷襲。 高洵之和宋鑠都愣愣的看著張別知,而這時候,張別知學著蕭融平時的模樣,朝他們歪了歪頭:“兩邊相比,你們覺得是誰此時更不敢輕舉妄動?” 高洵之:“……” 到底是年紀大了,對于這種出乎意料的事情,高洵之的反應比別人慢一點,而宋鑠已經緩緩的拍掌:“說得好,金陵人有時候膽大,但他們更多的時候是膽小,我們無法出兵,他們更是如此,那我這就撥兩萬人去寧州!” 高洵之張口,那個等字還沒到嗓子眼,別人就替他說了。 張別知:“且慢!高先生說得對,大王那邊應該已經有安排了,咱們可以去幫助他們,也可以做點別的?!?/br> 宋鑠不懂:“你想做什么?” 張別知肆意一笑:“跟你想的一樣,報復他們?!?/br> 宋鑠一開始還不怎么明白,慢慢的,他的神情出現變化,他也笑了起來:“數月之前,大王曾說他想跟朝廷索要巴東、竟陵兩郡,朝廷沒給,這回我們可以幫大王實現這個心愿了?!?/br> 張別知其實沒想好具體的地方,但聽宋鑠說完,他也覺得這個提議甚好,于是兩人對視,都發出了狐貍一樣的笑聲。 高洵之:“…………” 他怒了:“行兵打仗于你們而言只是兒戲嗎!還巴東、竟陵,你們可知這兩郡在什么地方,離陳留又有多遠?!” 張別知愣了愣,宋鑠則皺著眉的解釋:“怎么會是兒戲,丞相你也聽到了,張別知說的沒錯啊,金陵此時就是縮頭烏龜,若此時不取,那就要錯過這個機會了!” 高洵之:“我沒說不取?!?/br> 宋鑠:“???” 那你什么意思? 沉著臉,高洵之走到一旁,把柜子里的大號輿圖取了出來,指著淮水發源地的另一側,高洵之說道:“從荊州取道,西邊是竟陵郡,東邊是義陽郡,義陽更加富庶、沿北還可進入廬江郡,若占了這里,日后我們再攻打金陵,便不必走淮水了,直接從義陽進去就是了?!?/br> 宋鑠:“……” 張別知:“……” 不愧是最老牌的鎮北軍之一。 姜還是老的辣啊。 三人嘀嘀咕咕,把何時舉兵商量了一下,十萬人當中宋鑠想要出兩萬人,無論如何都要把義陽打下來,為鎮北軍爭一口氣,說實話宋鑠覺得兩萬人都不夠,義陽也是個大城,當地太守擁兵自重,雖說在金陵眼皮子底下,他不可能有太多的兵馬,但人家關起城門來,外面的人也只能干瞪眼。 聽到他們在商量打義陽的事,地法曾突然走進來:“給我一萬人,我就能把它打下來?!?/br> 室內突然寂靜下來,整個王府只有蕭融是真的欣賞地法曾,且給出了他的信任,其余人還是對他的出身有些不安。有那么幾秒的時間,屋子里都沒人說話了,地法曾知道他們在想什么,但他還是站在這。 宋鑠神色如常的開口:“一萬人?若你打不下來,還令這一萬人損失慘重怎么辦?!?/br> 地法曾:“愿軍法處置?!?/br> 宋鑠:“……” 到時候兵沒了,你也跑了,我處置誰去?! 他根本就不想答應地法曾,但這段時日一直都是地法曾保護他們的安危,饒是宋鑠也說不出太過諷刺的話,所以才想讓他知難而退,誰知道人家居然都要簽軍令狀了。 而這時候,張別知上下打量著地法曾,很是懷疑的問:“這可不是吹牛的時候,只帶一萬人,你怎么把一座城池打下來?!?/br> 地法曾看他:“說了你也不懂?!?/br> 張別知:“…………” 高洵之新鮮的看著地法曾,原來這人也有脾氣,不過目前好像只在張別知面前能發出來。 張別知被地法曾氣了一下,他用一副要找茬的模樣盯著地法曾,但半晌,他突然扭頭,氣鼓鼓的對宋鑠說:“給他一萬人!但我要跟他一起去,我要看看他到底怎么把義陽打下來!” 說到這,他還問一旁的高洵之:“那這樣我是不是就算他的上官了,畢竟我是去監督他的?!?/br> 高洵之:“……” 宋鑠看著他倆,覺得一個比一個不靠譜,他是想報復報復南雍,但他沒想拿鎮北軍打水漂。 結果在宋鑠犯猶豫的時候,居然是高洵之答應了他們,發現高洵之真的愿意給自己這個機會,地法曾表情雖然沒變,但他下意識的握了握拳,張別知領了一個監軍的職責,看著也挺高興的,還沒出門,就已經跟地法曾炫耀上了。 這倆人吵吵鬧鬧的離開,等他們出去了,宋鑠才一臉不贊同的看向高洵之:“丞相未免太魯莽了!” 高洵之瞥他一眼:“那你剛才怎么不制止我?” 宋鑠:“……” 自然是因為他的部分內心也是想答應的,他知道這兩人都信不過,但他也知道這兩人都有能力。 高洵之笑了笑,說起另一個話題來:“張別知真是變了很多啊,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還學會如何照顧別人的面子了,他哪里是想監督地法曾能不能打下義陽來,他是要去監督地法曾能不能信任。這孩子跟大王有些像,雖說他平日里總是看不慣地法曾,但這么久過去,地法曾在他心里也算是有一席之地了?!?/br> 宋鑠接著高洵之的話說:“所以他愿意這樣做,也是做好了割裂這份情誼的準備,他已經知道孰輕孰重了?!?/br> 高洵之點頭:“也不僅是他,還有地法曾,還有你和我,我們或多或少都變了一些。若是十日之前我絕不會同意你們拿陳留的守軍去冒險,但如今,捷報傳來、得知大王打了勝仗,我的想法就變了,或許咱們也可以冒險一次?!?/br> 宋鑠卻忍不住的皺眉:“要是他們失敗了,或是出事了……” 高洵之:“無妨?!?/br> 宋鑠一怔:“無妨?張別知要是沒有活著回來,也無妨?” 親疏遠近如此,宋鑠雖然也在乎那一萬大軍,但他又不認識那些將士,此時他第一反應的,還是這個雖然有點笨、但心眼不壞、意外的還挺會照顧人的同僚。 高洵之轉過身,看著宋鑠,他的眼神有些無奈、也有些復雜,像是他不知道該怎么向宋鑠解釋。 “是啊,無妨。進了軍中,就等于半只腳踏進棺材,你可知我送大王出征過多少次了?將與兵,有時候區別也不是那么大,無論他們是否安好,又是否對得起我的信任,過一段時日,終歸還是無妨。盡人事、聽天命,若傷筋動骨了,那就好好養傷,然后再爬起來,繼續做之前的事,人活一世,要經歷的無奈與無能太多了,你是個嚴于律己的好孩子,但有時候我希望你能接受這些無奈,思慮過重的人總是活得比旁人艱難一些,而世間的事,其實沒有你想的那么沉重、那么復雜?!?/br> 宋鑠望著他,眼睛不安的動了動。 沒遇上事的時候,他也不知道自己原來是這樣的性子。 大概是……出人頭地、封侯拜相這條路,已經不再是他想象的那樣簡單了,他以為自己能游刃有余的處理一切,誰知道還要背負這么大的責任。 他不愿犯錯,不愿打破自己的完美記錄,于是他把什么都看的特別重。 有蕭融在的時候,這壓力在蕭融肩頭,他只要出出主意就好了,但蕭融不是圍著他轉,而是圍著大王轉,所以現在他走了,宋鑠無人可依賴了。 犯錯和無法獨立之間,究竟哪個更讓他感到羞愧? 宋鑠垂頭,也默默的走了。 高洵之看看他,然后搖了搖頭,就像對待張別知一樣,高洵之也不怎么擔心宋鑠,兒孫自有兒孫福,能想通的很快就會想通,想不通的這輩子也就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