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節
書迷正在閱讀:重生回雌君少年時、侍郎家的小少爺、飛鳥不會飛、[文野同人] 辭職后我成了傳奇調查員、[柯南同人] 就說不能讓他在柯學世界里兼職、[綜英美] 你演我?、[綜漫] 三流偵探,玄學破案、[綜漫] 當蝙蝠家來到米花町、[綜漫] 用乙游練口語后我成神了、[斗羅大陸同人] 與翎同在
兩頁紙的劇本臺詞,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要在二十分鐘記下,那絕對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試想一下,能在二十分鐘內把一篇兩三頁的課文,還得是英文課文,背下來的人能有多少? 更別說按照陳讓的要求,你不僅得背下這些臺詞,還得將其生動地演繹出來了。 姜覓雪接過這兩頁劇本,很快一目十行地看了起來。 她先大致掃了一下這兩頁劇本的內容,很快發現與其說這是一幕戲份的劇本,倒不如講這是一篇完整的演講。 兩張紙,通篇都是一個名叫“offie”的角色的獨白臺詞。 沒有前因,沒有后果,只有這一段段不算拗口,但十分考驗表演者記憶能力和對語言把握能力的演講臺詞。 至于故事發生的背景、劇本創作者寫出這一幕的意圖,想要讓表演者傳達給觀眾的效果,她也只有這二十分鐘的時間從中努力揣摩把握。 ——顯然,想要抓住陳讓拋出來的橄欖枝,不是那么容易的。 幾乎可以武斷地說,二十分鐘的時間,要讓一個母語非英語的表演者,面對一個在前因后果上交代并不連貫的劇本,能夠正確地記下所有臺詞,將其無誤并且頗有感情地演繹出來,需要的不是他或者她在表演上能下多大的功夫和努力,而是真正的,作為一個演員的天賦。 這是一個很殘酷的標準,但既然想要一躍登天,沒點門檻怎么可能呢? 姜覓雪的思緒十分平靜。 而在把臺詞遞出去之后,陳讓就示意孟際舟先跟他離開,崔靜也站了起來,把客廳這一片地方留給姜覓雪用來專心記憶臺詞和揣摩人物。 到屋外去抽了一支煙后,陳讓準時卡在二十分鐘的時間回來。 正巧姜覓雪也將那兩張紙輕輕扣下。 “記下了嗎?”陳讓問道,他臉上還帶著點不懷好意,“我想要的是演繹,可不是照著臺詞紙念的刻板演員?!?/br> 姜覓雪點頭,神情從容:“我已經準備好了?!?/br> 這下輪到陳讓驚訝了:“真的?” 他有點狐疑地道:“我這臺詞可都是英文的,你如果因為語言問題想要再加點準備時間,也不是不可以——” 姜覓雪又重復了一遍:“我已經準備好了?!?/br> 她的姿態和語氣不卑不亢,但并不難讓人感覺到掩藏在平靜之下的自信——華人的風格往往是謙遜內斂的,姜覓雪的這種自信似乎頗有違這一點,但對陳讓這樣真正的頂級導演來說,你如果站在他面前,還表現得總說什么“我不行”,反而才會讓他覺得不大看得起。 聽見姜覓雪都這樣說了,陳讓當然也不會硬要再給她多加準備時間,手一揮:“行,那你開始吧!” 姜覓雪理了理臉頰邊垂下的發絲,微微垂眸,再抬頭時,她渾身的氣質已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明明她仍然是坐在客廳沙發上的動作,但好像只是重新擺了一下腿,將垂下的長發攏在一邊,外加改成雙手交疊放在小腹前的姿勢,這幾個細微的改變放在一起,先前她那種清冷鎮定的氣韻霎時間變成了優雅婉約。 在場的幾個人都是行家,在姜覓雪這幾個簡單動作做出來時,眼睛便是一亮。 ——表演表演,有的時候并不是表情和肢體活動越夸張越好的。 尤其到了大熒幕上時,演員的一顰一笑都會被攝像頭給放大無數倍,要是用力過猛,那壓根不是演戲,而是抽風現場。 所以用最簡單的動作就達成想要的效果,才是最考驗演員功力的。 美人一眨眼便似落淚,將軍一旋身便讓人聽見戰場硝煙,瀕死者一個眼神就能折射出不屈與高傲,經典的熒幕形象很少是由一組復雜夸張的動作組成的,而往往一個最簡單的鏡頭,就足以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目前看來,姜覓雪完成得相當好。 而在短暫的停頓之后,姜覓雪便開口,從容地用英語道:“西斯先生,我希望你能明白,現在的世界正面臨著從未有過之大變局?!?/br> “我的祖國已經燃起了戰火,我承認,因為米國在工業和軍事上的強大,以及所處的地理位置,你們現在還沒有被拖入戰爭的泥潭中——但東洋國和它同盟們的野心,絕對不僅僅只是占領一個或者兩個國家?!?/br> 她的英語十分流利,不像是時下不少華人演員追求的“倫敦腔”或者“紐約腔”,而是比較標準的國際英語口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一點也算比較符合角色的狀態。 “我一個小女子能夠坐一艘船漂洋過海前來,他們的軍隊一樣可以用這種方式踏上這片土地?!?/br> “想要阻止戰爭在全世界的發生,達成真正的和平,通過歧視和偏見是做不到的?!?/br> “我們只有達成對彼此的尊重,伸出友誼之手,放棄過去的敵對,達成合作,才能實現共贏?!?/br> 說到這里,姜覓雪又停頓了一下。 似乎是聽到對面有人向她詢問了什么,她臉上露出一絲輕笑:“我當然明白,真正的合作和平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br> “我也沒有指望過您立刻就會答應下來,或者向我承諾什么?!?/br> “但總要有先行者嘗試去做這件事情,不是嗎?” “友誼,不僅僅是我個人和我的祖國的愿景,事實也證明了,你們的人民也是如此——” 她站了起來,臉上仍然是得體的微笑:“很高興,這次能有機會和您會面?!?/br> 說罷,姜覓雪便做出轉身離去的動作。 ——即便這里不是真正拍攝的片場,陳讓還是下意識地喊了一聲“cut”。 而后他才回過神來,旁邊崔靜已經主動走上前去,驚喜地握住姜覓雪的手:“可以啊小姜??!” “哎,我就說offie這個角色還得是華國人來演才能有那個味道。華裔的女演員都還差點那個味道!” 說著,崔靜還轉過頭去沖陳讓一陣擠眉弄眼:“你說是吧,老陳!” 陳讓輕咳一聲,板著臉道:“還、還行吧?!?/br> 可能是覺得這樣太冷淡,他又補充了一句:“表現得比我之前想得要好點?!?/br> 崔靜看了眼陳讓,撇撇嘴:“行了老陳,還裝呢?!?/br> “之前是誰在家里熬夜追綜藝呢?叫什么來著?哦,《絕處逢生》對吧?” “當時不就看上小姜了嗎?現在見到本人了,就擱這兒裝起來了,是吧?” 乍然被揭了老底,陳讓的眼睛一下子就瞪了起來:“你、你說出來干什么!” 他一張老臉往哪兒擱??! 【作者有話說】 修了一下試鏡的內容,劇本的介紹改到下章去啦 (ps:寫東洋國的時候剛開始腦子僵了想不出代稱,滿腦子都是腳盆雞,但又感覺姜姐義正嚴詞地說“但腳盆雞野心勃勃”好像哪里怪怪的……) 第115章 115 ◎態度◎ 崔靜理都不理, 轉頭拍拍姜覓雪的手:“小姜,別聽老陳在那兒死裝——我很看好你!” “你今年下半年和明年有檔期嗎?” 姜覓雪莞爾道:“如果是您和陳導的邀請的話,即使沒有檔期我也得騰出來呀?!?/br> 當然, 話是這么說, 實際上姜覓雪接下來還真沒有具體的安排。 去年底拍完《穿著婚紗的新娘》以后,姜覓雪先是休息了一個多月,然后又入組了一個古裝電視劇——那部電視劇題材是輕喜劇,姜覓雪之前沒有試過這樣的劇本,正好戚星當時接了這部輕喜劇的女主, 姜覓雪也就順便接了女二的角色邀請, 既是個新的挑戰, 也順便能和朋友一起。 那個古裝劇前后加起來, 姜覓雪拍了三個多月, 剛剛殺青,就是《穿著婚紗的新娘》入圍戛納的消息傳出來了。 再然后就是準備造型、行程安排等等, 雖然說在獲得提名之后,各種劇組、雜志、廣告之類來找姜覓雪的更是數不勝數,但她一向是精益求精的性格, 到目前為止, 也只是讓郝芝幫忙把還過得去的劇本給整理了出來,還沒有真正定下來下半年的工作。 姜覓雪的習慣是自己過目之后再做決定, 郝芝則是認為《穿著婚紗的新娘》上映在即,如果電影能夠在戛納上真的獲得什么獎項,或者是在票房上有個不錯的表現,到時候姜覓雪的身價還能再提升提升, 也說不定還能有更好的機會, 自然也不著急現在就定下來。 所以, 現在這個更好的機會,真的來了。 崔靜被姜覓雪的話逗得又笑起來,陳讓在悶著臉生了一會兒氣之后也勉強恢復了正常表情。 姜覓雪又問:“我能看看劇本嗎?” 這要求也沒什么過分的,崔靜回樓上書房翻找了一會兒,很快就帶著完整的劇本下樓來。 姜覓雪道謝以后接過劇本,翻開封皮之后,很快就沉浸在閱讀之中。 整個劇本的故事,圍繞一個在現實中有過的實驗展開—— 人的態度和行為,是一致的嗎? 1934年,曾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讓一對來自華國的年輕夫婦,駕駛汽車穿越整個米國,記錄下沿途曾經拜訪和住宿過的餐廳和旅館,并在事后給這些旅館發去了調查問卷,詢問他們是否愿意接待華國人。 ——那時華國實力衰弱,華人在全世界各地都受到歧視和偏見,而米國的服務業甚至有不少人打出了“不得接待華人”的招牌。而這也成了那名心理學家所做實驗的靈感來源。 他十分好奇態度和行為之間的關系,態度是否真的能夠預測行為? 如果能夠的話,那么這些號稱“不接待華人”的旅館,應該也會言行如一地拒絕這對華國夫婦。 但事實頗為出人意料的是,這近兩百家實際上接待了這對夫婦的餐館和旅館中,只有一家在問卷中表示了自己會接待華人。[注] 這樣截然相反的結果,也徹底開啟了人們對于“態度”和“行為”之間差距鴻溝的研究。 而這個暫定名字為《態度》的劇本,就是以這個實驗為起點展開的。 只不過,整個故事的切入點并不在那位主持了實驗的心理學家上,而是在那一對華國夫婦,或者說,是這對夫婦中的女性,offie上。 劇本的故事對原來的實驗做了改編,現實中這一對夫婦是真正的夫婦,不過在劇情中,這一對男女在實驗開始前也只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1930年,心理學家eric想要開啟一項有關偏見與歧視的實驗,在他的設想中,需要一對華國夫婦來完成這個實驗。 然而當時在米國的華人數量極少,有足夠渠道接觸到這個實驗消息的也著實不多,所以最后,在加州某座餐館中洗碗打工的華裔少女高佳希,也就是offie,被他的學生,也是這項實驗的另一個完成者,蔣路給看中。 而后雙方以一筆不菲的傭金為交換,高佳希和蔣路兩個人扮演夫婦,并和eric教授準備的一位觀察員carl三個人一起,開啟了他們的跨越米國之旅。 整個旅途中當然也有各種各樣的狀況,而在最開始短暫的和平之后,這三個一起上路的“同伴”的關系也逐漸開始微妙,每個人在表層的性格之下,似乎還有一種截然不同的形象—— 譬如據說是因貧輟學,沒受過什么教育的高佳希實際上在兩國文學上頗為精通,剛出場的時候一副為了學術不惜“清白”樣子的蔣路看上去更像個精致利己主義,還有作為“對照組”,職責是盡可能客觀地記錄路上遇到的一切的carl,在路程中卻對蔣路表現出了深深的敵意…… 不得不說崔靜的確是頂級的編劇,一場在現實中,用寥寥數語便平淡敘述而過的實驗,在這個劇本中竟然變得十分精彩刺激。 而在單獨的故事之外,還反映了一些更深層的東西—— 1848年,米國舊金山附近發現金礦,“淘金熱”產生,米國國內乃至全世界各地都有大量人口涌入西部,其中當然也包括許多自華國而來的移民——這些人出于或逐利或逃難的目的,前往米國。 起初,這些華工移民和當地人的關系相處還不錯,畢竟他們勤勉耐勞,勞動力的價格也相對本地人低廉,不管是作為礦工還是修路,對于資本家們來說都相當的劃算。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華工大量的涌入,當地人也陷入恐慌之中,1850年起,米國各地地方便相繼推出對華人歧視的法規,包括但不限于不允許華人為白人案件作證、不允許華人在街道上挑擔、不允許非白人人種的兒童與白人兒童同校等等法令。[注] 這種歧視達到最嚴重時是1882年,米國推出《排華法案》,正式禁止華人移民。 此后的六十多年幾乎是華人移民在米國的漫長寒冬,華人前往米國難度極高,并且米國各地排華情緒極端嚴重,甚至有好幾個地區出現了屠殺華工的慘案。華人們大多只能生活在唐人街,與外界保持一定的隔離,最終才生存下來。 這種境況一直持續到世界第二次大戰,出于對抗東洋國等國家的需要,米國和華國達成了空前的合作,因此,廢除《排華法案》才被端上議程,到1943年底,時任米國總統才正式宣布廢除《排華法案》——但在那之前,誰又知道華人同胞們為此付出了多少的努力與鮮血? 并且在二戰之前的1929-1934年,米國也正陷入經濟大蕭條之中。劇本中eric的實驗目標是想探究態度與行為之間的關系,但參與實驗的三位實驗者,也是故事真正的主人公:高佳希(offie),蔣路,還有carl三個人的形象和成長,才反映著他們在那個時代中,各自階層所在的站位。 崔靜拿下來的只是劇本的初稿,許多人物對話還沒有被細化完善,不過姜覓雪仍然看了接近兩個小時才完成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