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有前朝思想的人,怎么能成為建設新大周的人才呢? 馬彥祁謝恩,然后臉色灰敗地下去了。 宣進士王恒聲音在整個大殿中回蕩。 李忠賢穩穩站在晏玄鈺身側,這樣的事現在已經用不著他來做啦,他也沒有年輕人這么好的嗓子了。 晏玄鈺聽到王恒這個名字,瞬間來了興致,他記得這個人,正是在宴會上做文章的那個。 更巧的是還是他用來測試系統抽卡送的道具作用的人。 他微微坐直身子。 草民王恒,拜見陛下。王恒恭恭敬敬行禮道。 在他之前已經有了很多人面圣過了,問的問題無非就是修身齊家、民生、官府等事,王恒心里稍安,剛剛的時間里他已經想過一些回答的話了。 然而他剛一起身,就聽到頭頂傳來聲音。 前朝有一皇帝,因民間風聲而割了不少人舌頭。晏玄鈺說。 王恒:后面呢?問題呢? 你便以此事作文罷。說完,晏玄鈺好整以暇地看著王恒。 王恒:天要亡我! 不僅是他,其他還沒面圣的進士都懵了,這是什么問題?一句沒頭沒腦的話,便要做篇文章?怎么說?說什么? 王恒略一思索,臉剎那間白了。 他聽懂了,皇帝這是點他呢! 他又想起來自己那篇文章,如今在民間已經小范圍流傳起來。 當真是寫下去也后悔,不寫也后悔啊! 等等,陛下既然一直沒有發作他,那就是不在意的,但是為何偏偏要在此時問這樣一句話呢? 王恒想了很多,然而在旁人看來也只不過是極短的功夫。 晏玄鈺無意為難王恒,只是看見他突然想到了一事,便現想出了一個問題。 一直以來,為了維護自己的絕對權威,皇家對民間聲音都極大壓制著。 他想聽聽來自這些大周未來人才的想法。 第98章 朝廷視察 王恒斟酌一會,站在大殿中朗聲道:陛下,草民以為,陛下臨朝聽政,當以民為重,虛懷若谷,傾聽民意。民百姓之聲,官員之諫言,皆耐心入耳以求真知灼見。以仁心為懷,體恤民情。 監考官員們紛紛側目。 這世界上有一種人,他們講究一種感覺,當他們進入自己的感覺中時對外界一切感知都變淡了。 王恒又說:陛下施政得當,廣聽民意,德被四海,勤政愛民,勵精圖治,如今天下安樂,百姓感戴 晏玄鈺眼睜睜看著王恒越說越激動,他已經不是在按照晏玄鈺給的題目來說了,而是歪到了 拍皇帝馬屁 上。 偏偏他說得真心實意且越發激動。 直到王恒說完,他才恍然發覺自己是在大殿中參加科舉的最后一關殿試。 他抬頭去看上面坐著的晏玄鈺,后者對他笑道: 你所說的確實令朕心甚悅,不過殿試可還有眾位監考官員。 晏玄鈺玩心只存在了剛剛那一瞬間。 這是大周科舉選拔官員的殿試,考察的是學子各項素質。 比如眼前的王恒,才學是有的,但是他的才學遠不足以讓他在眾位進入殿試的學子中脫穎而出,此人還有個缺點就是容易沖動,通過對他過往事跡的調查也可以看出這一點。 官員們各自在眼前案桌上寫了幾筆。 殿試繼續緊張地進行著。 讓進士們先去各地方歷練一番。殿試結束后晏玄鈺說對眾人說。 畢竟經驗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啊。 廣納人才,再加上大周各學堂里正在培養的未來人才,越多越好。 在王恒之后,晏玄鈺又召見了幾位學子,讓他們論述剛才一事。有人回答平平,有人言辭犀利,倒也有人從不同角度看待此事。 總之各有優缺點,考官們在交流后一一給出分數。 ... 大周第一次科舉考試的圓滿完成,不僅改變了已經考中的學子們的家庭,更給天下人吃了一顆定心丸。 京城日報用一個極大的版面說了摘星樓那日的盛景。 在摘星樓范圍之外可以任人圍觀的地方擠滿了百姓,他們都仰著頭,看向那摘星樓上。 皇帝親自授封了大周第一批進士,并且狀元是在摘星樓的最高層授封,更有不一樣的意義。 這意味著,即使是寒門子弟也有了能入仕的機會。 大周新興的科舉制仍然在過程中不斷完善著,針對這次科舉中出現的問題盡數解決,畢竟這不是結束,三年后又是一場科舉。 可以這么說,因為晏玄鈺在大周實行的科舉制度,大周興起了一股讀書熱,有官員憂心這樣會不會導致大周的農事受到影響。 晏玄鈺想了想,覺得問題不大。 因為他又不是只在科舉上努力,大周現在關于農事上的政策也給出了農人許多便利,土豆的推廣,再加上以后糧食選種提高產量,所以說提出這種質疑的官員肯定沒有關心農事,該罰! ... 殿試結束后科舉告一段落,至于進士們如何分配就不是晏玄鈺需要關心的了。 心情好了,人也短暫地閑了下來。 晏玄鈺就搞了個朝廷各部臨時視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