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27
高太監雖是自己推薦的崔燮,聽見天子這么高看他,也有些吃驚得合不攏嘴。成化帝看了他一眼,簡單地說:“就如,李東陽故事?!?/br>李東陽幼年舉奇童,兩次被召進宮講,難道因為他五六歲時就跟翰林一個水平么?叫崔燮進宮講書也是一樣,只是叫他進宮試講一番,鼓勵這好學的少年……也叫太子見見東宮講師外的人才而已。第134章崔燮那天上午還在國學里認真念書,下午就被監丞、學正匆匆拉去辟雍接旨。禮部官員念罷敕書,要他明日起去禮部演禮,準備給東宮講書的時候,他險些沒反應過來——就他,這學歷,這學習時長,還給太子講書?這么重的責任他擔不起??!旨意上真沒寫錯名字,寫的是崔燮而不是哪個同姓的教官?司業費訚從旁輕咳了一聲,叫他趕快接旨謝恩,他才回過神來,叩謝皇恩。頒旨的大使把敕書塞進他手里,含笑安慰他:“圣上親口說了,這次叫你去東宮講書,是如當初李學士的故事,只為叫太子看看你的學問,講不好也不要緊。宮里已經遞了題目出來,你好生準備,回頭把講章呈遞給太子講官們,自有人替你修改?!?/br>敢情不是真讓他講,就是去做個秀,背后還有團隊幫他修講稿呢,那還怕什么。他當年也是天天隔著電視屏幕看見各國領導人,跟首長在一家店里吃過包子的人,還怕給太子作個報告?講了!他恭恭敬敬地接了旨,起身答謝那位傳旨的天使。祭酒丘濬等人看著傳旨官要走,崔燮又是一副不明內情的模樣,忍不住攔住那大使問道:“崔燮不過是一監生,不知禁中如何傳出這樣的旨意?”須知當初李東陽能進宮講尚書,那是因為他是個天賦異稟、四歲就會寫徑尺大字的神童,景泰皇帝愛重他,就愿意叫他進宮??纱捋七@把年紀——不說他今年都十七了,就是炒出神童之名的時候也十五了!翰林院里多的是少年秀才,如劉次輔幼子劉鈗也深荷圣恩,小小年紀就賜為舍人,卻也不曾叫皇上送進東宮講書???那名傳旨官笑道:“這……下官也是奉旨而來,不敢妄揣圣意。只是隱約聽徐侍郎說,崔燮教弟有方,給他出了些什么題目,圣上看了之后深為欣賞,便下此口諭?!?/br>眾人驚訝又好奇地看了崔燮一眼,只見他低眉順眼的站著,身子挺得筆直,顯得又穩重又謙遜,果然像個有氣度德行的儒生。崔燮當然不緊張。高太監他兒子早來透露了憲宗考察之意,他等了好些個月了,早盼著皇上知道他家里的情況,滿足好奇心之后撤掉監視,別影響他跟謝瑛約會呢。他唯一沒料到的就是憲宗居然讓他給太子講學而已。見著教官們都盯著他,崔燮便微微垂頭,嚴肅恭謹地答道:“學生只不過是為舍弟頑劣,不愛念書,才隨意給他出了些律令、三禮上的題目給他做,叫他知道禮儀,以后為人處事能沉穩些,也不是什么出奇的東西。卻不知圣上如何會留心這般小事?!?/br>傳旨官笑了笑:“下官心里也極想知道是什么題目能打動萬歲,可惜圣命在身,還要回禮部繳旨,不能留下多聽了。崔監生不妨多擬幾份相應的題目,萬一太子有問,你也好有個應對?!?/br>崔燮答應下來,恭送傳旨官出去,又被學正拎回了辟雍。丘祭酒打量著他,慈和地說:“上意命你給太子講書,是愛護你的意思,你不用怕,本官自會教你如何講經?!庇謫柕溃骸澳阍诩依锕粫r常教導弟弟?出的什么題目,不如就在這里寫下來叫我們看看?”說是用了個問句,其實教官們連筆墨都準備好了,并沒給他個說“不”的機會。謝助教知他甚深,早跟祭酒說了他有過目不忘之能,也不費工夫等他回家取卷子,給張紙叫他當場默出來。崔燮提起筆來問道:“是寫學生平常留的題目,還是就著圣旨上要求的寫一份?”圣旨上要他講的是,且指定了這一篇,是首“美君子用心均平專一”的頌詩。文章經義他都背得熟極而流,連同先儒的讀書筆記都記下了,要出個卷子也是分分鐘的事。丘祭酒不假思索地說:“先寫你平常出的題目,等你從我讀幾天書,再出這個題目給我們參詳?!?/br>崔燮點了點頭,閉上眼打開PDF,隨便開了個新出的周禮卷子,半抄半默寫下來。教官們坐在堂上椅子里等著。原以為他只是出帖經、墨義,小論,頂多了節選些經義出作時文題目,卻不想他寫起來就沒完了。一張卷子滿是淋漓墨跡,又還嫌不足,換了張白紙接著往下寫,長得叫人懷疑是不是把鄉試、會試的題目都抄上了。一名博士等得心焦,連忙起身拿了他寫完的卷子過來,與眾教官同賞。卻見他那卷子上密密麻麻地寫著整整一頁的題目:先是大片有少量留空的帖經題;而后是在空處下方給了幾個相似、易混淆答案的墨義題;再之后則是寫了經義叫人判斷對錯的,有的在原文上有添減字詞,有的是將不相干的兩句搭在一起……若是背記不牢的,倒真有些易錯。這些最簡單的帖經、墨義之下,則是一道道對著原文寫注釋的解經題。題目寫的又多又長,相較起來,做題的人要寫的倒不算多,果然是適合小學生開蒙的卷子。但也未免太簡單了,這也值得天子特地傳旨叫他進東宮講學么?太子九歲出閣講學,讀經書的年頭比崔燮還長得多,經書義理無不精熟。這樣的卷子拿去叫崔家那不愛讀書的小子做也罷了,叫太子做……他們還得商量商量,再出些合太子身份學力的題目。幾位教官議論了一陣,再看崔燮仍是低著頭從容書寫,手邊又多了兩張字紙。另一名年輕的博士過去拿了紙回來,卻見這兩張紙上的題目略短了些。雖然只寫題目,也是不留空白,但看其內容便知,底下要學生寫的更多,更能考驗其掌握的優劣了。下面一張先寫的,除了連著前面的判斷正誤題,就都是些考訓詁的題目,叫人解釋社、稷、墉、壇之類是何意;再之后的題目里特加了“簡言”二字,叫人照著注疏解釋陽禮、陰禮等禮儀;而后又是幾道“詳解”地域劃分及土地出產的題目。教官們一頁一頁的拿卷子看,初時還嫌題目太簡單,后來漸漸就為他友愛兄弟之情感動——崔燮在國子監里一向是早來晚走,認真記筆記、好好作文章的典型,自己的課業就十分繁重。想到他晚上回去不僅要自己用心復習,還給弟弟出這么厚的卷子,都不禁感嘆了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