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如果六嬪已滿,戴佳氏就很有可能不會被封嬪。 看上去對于黃令曼來說是一件好事,畢竟戴佳氏的來歷可不差。 她是仁皇帝的成妃出了五服的族曾侄女,成妃和成妃的兒子允祐雖然已經去逝,可允祐的兒子弘暻還活著繼承了淳郡王府。 除此之外了,戴佳氏的額捏章佳氏是仁皇帝的敬敏皇貴妃的親侄孫女,而敬敏皇貴妃的兒子胤祥可是先帝最信任的皇子,還給了現在大清朝獨一份的世襲罔替的親王爵位。 這關系說近也不近,說遠了也不遠。 如果戴佳氏生下一子,有問鼎皇位的機會,相信無論是淳郡王府還是怡親王府都會大力支持。 老實說以戴佳氏的家世,如果不是她阿瑪在乾隆十四年病逝,她做皇子嫡福晉也使得。 不過戴佳氏有點倒霉,乾隆十八年大選那一年,家世父兄比她家世好的秀女不少,阿瑪病逝的她在那些人面前家世顯得還是低了些,加之弘歷兒子不多,她自然當不了皇子嫡福晉。 看上去戴佳氏是大敵,可問題是戴佳氏的肚子不爭氣呀,連生兩個女兒,第三個孩子還小產了,連帶著她也一起被帶走。 更何況,黃令曼心里是有自己的計劃,就算發生了蝴蝶效應,戴佳氏生下了兒子來,只要她的計劃成功,也無關緊要了。如果沒成功,那也不用擔心未來的事了。 所以比起未來蝴蝶效應戴佳氏生子之類的,黃令曼更看重的還是戴佳氏以嬪位入宮,分擔她身上的壓力。 前面一個舒妃已經讓人壓力十足,畢竟現實擺在所有人面前,現在舒妃已經是妃位之首,是后宮的第三號人物。 后面再來一個直接就是嬪位分入宮的戴佳氏,大家肯定更是會如臨大敵。 尤其是皇后。 她自己就是過來人,如果現在她薨逝了,那么最有可能成為三繼后的人,不是容貴妃,而是舒妃??扇f一戴佳氏能生下一子來,那么就很有可能會是戴佳氏。 黃令曼也知道即便是戴佳氏入宮肯定還會有人的目光放在自己母子幾人身上,畢竟戴佳氏到底能不能生下兒子,兒子能不能平安長大都是一個未知數,可能分出去一些壓力,也總比沒有強。 因此,黃令曼是一定要戴佳氏以嬪位入宮,這樣才會讓其他人產生壓力。 那么六嬪之位,在乾隆十八年之前就不能滿員! 必須要空一個出來,留給戴佳氏。 因此黃令曼選擇制止那貴人救皇太后的行為。 即便是皇后當年沒有把那貴人分到永壽宮來,黃令曼之后也會讓愉嬪打著同有蒙古血脈的旗號,去交好那貴人,倒時候一樣能阻止那貴人救皇太后。 皇后把那貴人分配到永壽宮來,只不過是更方便黃令曼的行動而已。 其實早在黃令曼選擇和愉嬪合作的時候,她就已經想到了這事。 黃令曼做事從來都是做好了預備選項的,之前如果陸氏不答應不愿意接受她的示好,黃令曼的備選人就是那貴人。 有著蒙古血脈的那貴人,弘歷是肯定不會讓她有親生骨rou的,所以她也可以勝任黃令曼的謀劃。 而不愿意合作的陸氏那邊,黃令曼一樣也可以辦法阻止她,她讓愉嬪去交好婉嬪,也有這方面的謀劃,到時候依然讓愉嬪上,拉著婉嬪擋在陸氏面前就行了,給陸氏幾百個膽子她也不敢當場鬧起來,只能再站遠一些。 當然要是那貴人也不愿意,黃令曼還可以選擇其他人,這后宮別的不多,低位分的嬪妃多得是。 至于說為什么不讓愉嬪上。 主要是前面黃令曼和愉嬪交好,皇宮里誰都知道,愉嬪救駕和黃令曼救駕沒什么區別。 而且愉嬪對弘歷和皇太后說黃令曼的好話,和黃令曼自己在他們兩人面前說自己好話也沒什么區別。 肯定不如明面上和黃令曼扯不到關系的嬪妃說她好話有效果,反而會引發反感。 至于說陸氏會不會因為有了救駕之功,就不在理會黃令曼,直接投靠了皇太后。 這個問題黃令曼是想過的,所以才故意提前遞了紙條給陸氏,就是讓陸氏產生一種錯覺——容貴妃很有能耐能在皇宮里搞事,能捧起她來,也能一腳把她給踹下去。 讓陸氏心里產生壓力,不敢背叛黃令曼。 不過這種心里壓力,其實并不保險,在某種情況下陸氏還是有背叛黃令曼的可能。 好在黃令曼也不準備讓陸氏去殺人放火,她只需要陸氏在皇太后和弘歷面前為自己說好話就行。 不涉及生死問題,這樣一份心理壓力,再加上黃令曼兩個兒子現實優勢,足夠讓陸氏不會背叛自己。 第236章 南巡江南 弘歷在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二下了冊立陸貴人為嬪的圣旨,至于冊封禮,要等內閣選好封號,內務府做好金冊和禮服后,再讓欽天監尋找一個吉日,舉行冊封儀式。 原本這在眾人的意料之內,雖然嫉妒,但不奇怪。 不過四天后,也就是大年初六,弘歷突然又下了一道口諭,將林常在晉封為林貴人,這就讓不少人有些側目。 這不,愉嬪在和黃令曼閑聊的時候,就說起了這事。 “陸氏晉封為嬪,倒是有理有據,可這林氏怎么突然晉封為貴人了?”愉嬪一臉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