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她最怕的就是嫻妃一直死腦筋,將時間一年一年的浪費下去,最后想補救也沒時間和機會了。 這一次得了嫻妃的準話,云英連忙將話傳了出去,卻不想被暗處一直盯著她們的人,盯了一個正著,很快皇后那邊就收到了消息。 有了之前周嬤嬤鋪墊的話,再有那拉府上的動作,皇后自然很快就認定了嫻妃是要準備借腹生子。 如此一來,就如周嬤嬤之前說的,比起嫻妃抱養其他人的兒子,還不如抱養純妃的兒子了,那樣算起來威脅最小。 不過到底純妃現在還沒生出來了,還不知道龍嗣是男是女,現在說這些還太早了。 但已經在皇后心里留下了一個痕跡。 第149章 東巡盛京 算起來,今年對嫻妃來說還真有些天時地利人和。 黃令曼、皇后、高貴妃年紀上去了,已經不那么得寵。 純妃懷孕自然無法侍寢。 嘉妃那里,她的阿瑪在五月病逝有孝在身,即便是出嫁女尤其是嫁到皇家不守孝,但弘歷也不可能那么猴急,讓人家立馬侍寢,少不了也要百天后。而且嘉妃本就相對不那么得寵,只是看在她阿瑪和兒子的臉面上,給她臉面而已。 然后兩個寵妃,舒嬪那里弘歷已經新鮮夠了,而舒嬪主打的才情,其實接觸多了就會發現,沒嫻妃水平高。有了更好的,誰愿意理會次等,尤其是弘歷這種寬于律己嚴于律人的性子。 而另外一個怡嬪,則又被娘家連累了,然后弘歷已經下定了決心,不在給她機會,徹底失寵。 怡嬪的娘家本來之前已經奉旨入旗進京,沒想到今年五月怡嬪的父母有事由京返蘇,她母親范氏隨即乘轎返歸娘家,路經吳縣時,范氏的轎夫碰撞草民沈四的幼孩,沈四之妻金氏于是就和與轎夫口角,還與范氏撕扭,鬧上吳縣衙門。 怡嬪的父母仗著女兒是皇帝寵妃就得勢不饒人,吳縣的知縣自然偏了怡嬪父母,將沈四重責三十板。沒想到這一偏,怡嬪的父母愈發猖狂,想要置沈四一家于死地,又狀告對方偷了范氏遺失金簪與珠子,要沈家賠償。 一介草民那里賠償得起金簪與珠子,這分明是逼對方一家去死,要是真鬧出人命來,皇上那里可不好交代。最后還是江南右布政使司安寧出面,反復開導怡嬪父母,怡嬪父母才偃旗息鼓不在追究,沈四也被釋放回家。 這事解決后,參與其中的安寧等人不敢隱瞞,連忙上報給了弘歷。弘歷自然不可能去怪罪還算完美解決事情的安寧等人,只是讓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將怡嬪父母送回家,并且下令不許柏家的人出京。 弘歷不生氣? 不生氣才怪了! 他自然又是生了怡嬪和其父母的氣,覺得對方果真低賤,所以得志便猖狂,給自己惹出這么多事來,影響自己偉光正的形象,這種小人不值得他寵愛和看重。 這種反復打自己臉的人,弘歷可沒有什么好脾氣,雖然干不出來直接弄死對方的事來,但怡嬪卻是被弘歷遷怒了,現在是直接失寵了。 怡嬪可以說是第一個,弘歷直接擺出態度,讓其迅速失寵的后宮嬪妃。 以往,弘歷不喜歡誰了,多少會給點臉面,不會如此直接赤..裸。 對于怡嬪失寵的事,黃令曼并不意外,而且她還知道,弘歷的心眼小著了,說厭惡你就厭惡你,不是一時,而是一輩子。 上輩子怡嬪薨逝后,弘歷也不改對怡嬪的厭惡,小心眼的扣了她的喪儀。 原本妃和嬪的喪儀區別不大,甚至于有些和皇貴妃的待遇一樣,比如八十人大杠、派出王公穿孝不剪發辮。 也就在停祭素服的天數、金棺添飾的次數、派出的侍衛人數上有些不同,從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一次遞減。 結果到了怡嬪這里,八十人大杠變成了六十人,派出王公穿孝不剪發辮也變成了有過生育才有資格,沒生育沒資格,不用穿孝也不用剪。然后侍衛也不派了,大臣哀悼也沒了,只有執事大臣穿孝不剪發辮。 然后弘歷還將怡嬪永遠釘在了“恥辱柱”上,刻意在乾隆四十年再一次重新修繕補充《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的時候,把怡嬪的喪儀標準,當做了以后嬪位分的喪儀標準,后面大清朝一直都是遵照這個標準執行嬪位喪儀。 余下的貴人常在答應,也就秀貴人如今恩寵多一些,其他人比嫻妃都不如了。 這么一算,可不就讓嫻妃有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嫻妃又不是傻子自然不會錯過這么千載難逢的機會,也在使勁討好弘歷。 不過如此一來……皇后瞧著嫻妃如此就有些刺眼了! 好在弘歷也發現最近后宮得寵的嬪妃,要么是年紀大了不鮮嫩了,要么就是不方便,要么就是失寵了。 總是翻來覆去的寵愛那么一兩個人,不是弘歷的作風。 正巧,在乾隆六年的時候,弘歷去了一趟塞外,發現蒙古諸部落雖然看上去很熱情,實際上卻和大清疏遠了不少,于是就在心里定下了每隔一年就要來一次塞外,加深雙方彼此感情的計劃。 既然對后妃有些無感了,弘歷也想讓自己的眼睛換個風景,想了想就打著去盛京謁陵的名義,領著皇太后和皇后,東巡盛京。 因為這一次是他登基有第一次去盛京謁陵,所以沒帶嬪妃,后宮其他嬪妃不是留在圓明園就是留在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