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而且不是廢太子允礽,也不是大阿哥允禔,而是三子、四子、五子這些皇子去辦。 只有宗室權王病危的時候,皇上才會親自屈尊降貴的去王府看望。 畢竟外面一直有那么一句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皇上親自來看望你,說明你是真病危了,都病危了那怎么可能還醫治得好。 所以皇上親臨看望病人,一直被陰謀論的人視為皇上想讓你必死無疑。 因此,弘歷只是單純的依照舊例行事,之所以選永璜,那不是因為只有他一個人現在年紀合適嘛。 三阿哥永璋和四阿哥永璠才五歲,哪怕就是皇家的孩子早熟,對于五歲的孩子也不可能委以重任,畢竟還有其他選擇。 有選擇的情況下,弘歷自然不會去冒險,所以這事不就很自然而然的落到了永璜頭上。 一如當年,先帝繼位后,仁皇帝的周年忌日要派皇子去祭奠,因為弘時在孝期讓小妾懷孕,所以這事就自然而然的落在了下一個順序的阿哥,也就是弘歷身上。 更何況,這個時候弘歷忙著□□朝堂局勢了。 馬齊死后,富察家子弟或多或少都要守孝。 弘歷雖然奪情了一些,但馬齊那一支的人,麻煩奪情,所以朝廷里的富察大人丁憂了不少。 而這些人空出來的位置,自然不可能等著富察氏守孝完后,繼續干,而是馬上就有替補上位。 對此弘歷也沒什么辦法,可心情是著實差了許多。 不知道的人,還因為弘歷真愛皇后了,因此喜皇后所喜憂皇后所憂,不少人心里都有些酸澀。 其中最咬牙切齒的人,不是之前被皇后戳到痛楚上的嫻妃,而是高貴妃。 原本馬齊病逝,高貴妃心里十分高興,沒想到轉眼就看見弘歷和皇后一同悲傷,高貴妃頓時就差點咬碎了牙! 在得知自己第二胎流產毀了身子的真相后,高貴妃就恨死了皇后,畢竟如果她的孩子活下來了,這會兒早就可以叫她額捏了。 雖然恨透了皇后,可高貴妃是個理智人,她并沒有明面上和皇后針鋒相對,相反還有些巴結皇后,往皇后身邊靠的傾向在。 不是高貴妃被皇后算計怕了,而是高貴妃知道只有靠近皇后,降低她對自己的警惕心,才能發現皇后的秘密,才能將皇后一擊擊倒。 并且在皇后被一擊擊倒后,還不會被人懷疑是她出的手,不會連累到高家。 高貴妃發現這事后,還真以為弘歷對皇后有情,立馬將剛剛生下兩個兒子弘歷給了特殊恩典的容妃拋到了腦后。 皇后才是她恨不得立馬殺死的仇人,她絕對不會眼睜睜的看著皇后得意。 高貴妃開始瘋狂開動腦筋。 第123章 弘歷重病 馬齊病逝后,皇后的心情變得極為不好。 可偏偏馬齊只是皇后的二伯父,并非是皇后的阿瑪,按照規矩皇后是不能為馬齊守孝的,這進一步讓皇后心情差了起來。 后宮眾人這個時候也十分有眼色的小心翼翼著,就怕礙到了皇后的眼,成了皇后的出氣筒。 別以為這種事情不常見,其實這種事情很常見。 雖說嬪妃宮女基本上都是有來歷的,不能輕易處罰,可只要皇后想要收拾人,總能找到名正言順的機會。 后宮嬪妃們就這么戰戰兢兢的過了幾個月,可朝堂上卻因為富察家守孝的原因,暗潮涌動。 進入九月,弘歷突然病了,下令讓和親王弘晝代行孟冬時享太廟禮。 說人話就是讓和親王弘晝代他去太廟祭祖。 這可不是什么小事。 要知道從古至今都講究一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尤其是前面還有一個舊例,康熙三十三年,禮部尚書沙穆哈因“拜褥事件”被革職,而這事拉開了一廢太子的前兆。 這還是奉先殿祭祖,太廟可比奉先殿的規制更高。 就從一年之中祭拜的次數和意義就可以看得出來。 太廟祭拜分大祭拜和小祭拜,四孟、歲暮、清明、親政是大祭拜,每次舉行儀式都十分盛大。而皇帝生辰、逝去皇帝的忌辰、上徽號之類的是小祭拜,檔次就要低一些。 而奉先殿除了逢年過節都要祭拜外,皇上遇見什么喜事,比如冊封一個高位分嬪妃,打贏了一場仗之類的,都可以跑去奉先殿祭祖,這檔次明顯低了不少。 所以一般情況下去太廟祭拜都是皇帝本人自己去,當然也有突發情況,比如現在弘歷這種,皇上生病了,就派自己信任的人去。 可一般情況下,當皇帝的不是病到很嚴重的程度,都會自己上,都不會把這種機會讓給別人,尤其是這個人還是自己同父異母,之前隱約和自己爭過皇位的兄弟。 這里可能有人會說,和親王弘晝什么時候和弘歷爭過皇位呀! 就只說一件事,就足以讓知道弘歷真性情的人,知道為什么弘歷會對弘晝防備。 先帝當年冊封兩人位和碩親王,給弘晝的封號是“和”,滿語是huwaliyaka,意思是和諧、友好。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先帝當年被仁皇帝冊封為和碩親王的時候,仁皇帝當年夸先帝兄友弟恭,所以特意賜了他“雍”做封號,“雍”的滿語是huwaliyasun tob,huwaliyasun是和諧、友好、tob是公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