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節
書迷正在閱讀:和影帝閃婚后上戀綜、太刺激了!滿級宿主被瘋批強制愛、我等星辰落入懷、逃離永無島[無限]、圓謊、路人甲任務失敗后,被瘋批強制愛、喪尸與狗,我越過越有、惡龍怎么不能是治愈系了、天生萬人迷、總被和諧的美人受[快穿]
淑嘉把永福拉過來,用帕子替她擦了擦臉。 quot;我們三個能活著能存下來都是不易的,所以一定要好好的,不要對不起娘的一片苦心,和家里這些人的愛護。quot; 果然如韋彥所言,他們是直到下午才進了城。 進城后才發現,與他們之前預想中的樣子有些不同。 怎么說呢? 就是外面的城墻高大嶄新,城里的房子卻十分老舊,兩者之間差異巨大。 后來才知道,這城墻是后修的,城里的房子卻是以前的,而這里也不是傳說中的襄城,而是樊城,襄城在江對面。 如今樊城的原住民,大多不在樊城住了,而是挪去了襄城和新城。 襄城那邊一直在擴建新城,最近才建好,官府給的政策也好,兩城居民可以置換去新城,同樣的房子按大小新舊不等折價置換,不足的要補些銀子。 由于官府出的是利民政策,需要補的銀子并不多,大概就相當于出了一部分的建材錢,再加上舊房子還能折價,居民們自然紛紛去置換了新房。 至于你說舊房子拿來干什么? 一身青袍負責解疑的差役,滿臉堆笑道:“自然是方便后來人居住。這不,你們入了城后,肯定沒地方住是不是?咱們一個營造司下有個專門的賃屋處,你們這么多人,租兩個二進院就差不多了??蓜e怪我沒提醒你們,要去租就早去,這地方以前的富裕人家不多,房子都小,二進院的宅子可不多,至于三進院更是鳳毛麟角?!?/br> 一聽這話,梅家和韋家兩家男人對視了一眼,當即分出一人上前來,先塞給差役了一角碎銀子,而后就跟對方匆匆走了。 顯然是去談賃屋之事。 也不知是給了銀子好辦事,還是這里早就有所準備,賃屋之事辦得極快,大概過了一頓飯的時間不到,去的人就拿著兩把鑰匙和兩個木牌回來了。 “他們似乎對新到的人都有安置,這些車和騾子住處放不下,可以賣給官府,或是交由其代管代喂。有些平民沒有家私,也可以先賃了屋來住,之后用勞力償還即可。quot; 眼下也不是說這些的時候,兩家人匆匆去安置。 安置下來,房子確實小了些,但幸好是毗鄰的兩座二進院,每家一座倒也能住下。但條件肯定不能跟之前比,畢竟房子有些年頭了。 之后幾天,兩家男人除了安置家眷,就是在外頭打聽相關的消息。 一番打聽下來,倒也明白了許多事。 若論環境和安全,必然是襄城那邊最好,這也是為何樊城的原住民都寧愿掏銀子往河對岸挪。 如今世道亂,雖然襄州還沒亂,但眼見這么多難民紛沓而至,當地百姓也不禁起了憂患意識,知曉若有一天戰火燒至附近,必然是銅墻鐵壁的襄城更安全。 quot;不光如此,那些人到后,根本沒人搭理他們,也沒人認他們的身份?,F在當地人只認城里新設立的幾個衙司的官員,而這些官員,有些根本不是正經路子出身,有些人甚至沒有功名,但只要考過每三個月一次的招才納賢考,就能被任職公差。quot; 說到這里,韋彥的大哥韋卓苦笑道:“而且當地人十分排斥新到的這些所謂的高官勛貴,覺得這些人都是仗著以前的身份跑來占便宜的,還認不清自己身份。說吳國早就亡了,如今他們在魏國公主和楊將軍治下,要耍官威去上京城耍給北戎人看去,別擱這丟人現眼。quot; 這是韋卓旁觀看來的。 最近因為新到的人實在太多,當地居民也不是都挪走了,還有一半因各式各樣原因留了下來。 普通百姓倒還好,新來的有些人里多少還有些沒認清當下的形勢和自己的身份,因此鬧出不少亂子,發生了好幾起當街和原住民起沖突的事情。 雙方若只是爭吵還好,若是傷了人,頃刻巡檢司就來人了。之后該帶走帶走,該問話問話,總之討不了好。 “那招賢納才考,每三月一次,至今未停。但我聽說,比剛開始難了許多。quot; 畢竟沒有之前那么缺人手了,自然要慢慢選細細的挑。 至于為何兩家人竟如此清楚這些事,俱因當地稍微有些本事的人,都在一門心思想考公差。 沒有功名不怕,你會燒磚么? 砌墻砌的比別人都好也行。 這是最底層的公差。 既是如此,也讓普通百姓打破了頭。這幾天兩家男人在外面打聽消息,發現新來的人里也有不少人動了心思,想去考那什么公差的。 不說薪俸,光一條-一有公差在身,可優先置換新城的房子。甚至你本身沒房子也可,先欠著營造司的,日后再從薪俸里慢慢扣。 這只是公差,不算正經官員。 至于再往上的官考,那自然要難了許多,總之安撫使司那會提前把要求以及需要達到的條件列明,你自詡比旁人本事,那就可以去試試。 quot;這招溫水煮蛙,倒是極其高明?!泵芳掖缶嗣放d榮感嘆道。 他是梅賢妃的哥哥,也是梅家的掌家人。 梅興榮素來自謙,覺得自己沒什么本事,都是仰仗了meimei。實則只要知道他能在收到梅賢妃傳來的消息后,以極短的時間安排好所有事,并將梅家損失降到最低,還伙同了韋家一起,互為助力,就知曉不是個簡單人。 可不是溫水煮蛙? 煮的不光是他們這些剛來之人,還有些那些原住民,頒行的都是惠民之政,當地也是物阜民安,百姓自然都擁護。 不拘一格取才,更是把被取的人全都綁在自己的戰車上。 等人家布置好一切,他們來了,來干什么呢? 當舊的利益群體來侵犯新的利益共同體,迎來的就是新的共同體一起反擊。是時根本不用上面人說話,下面的人都會把他們罵得狗血淋頭。 不然何至于一個普通百姓與他人斗嘴,都能罵出昊國已經沒了讓他們這群人去上京耍官威的話? 若只是一個群體倒還好,關鍵是這不拘一格涉及到方方面面,有本來是平頭百姓,有以前行商的,哪怕是泥瓦匠里,也有幾個魚躍龍門的。 這些人涉及了多少群體?可以說是千千萬萬的普通人,不再像以前那樣只局限于讀書人這一個群體。 讀書人對付讀書人,對方忌憚什么懼怕什么在乎什么,大家都門清,所以好對付。 可現在一一 誰敢冒大不韙得罪整整幾座城的人? 誰會站到你這一邊? 這里已經是鐵桶一塊了! 這鐵桶一塊這可不光指的是城墻,而是人心。 梅興榮依稀已經看到一個冉冉升起的利益共同體。 而這個共同體并不像以前那樣,單被局限在某一階層,而是比這個階層更為龐大,數量更多,可能平時其貌不揚,但聯合起來卻能煥發出無窮戰力和無限生機的人們。 “那我們現在該怎么辦?quot; 怎么辦? 這是目前所有新來之人的迷茫。 梅興榮嘆了口氣:“再看看形勢吧。quot; 韋彥看看幾位長輩,又看看幾位兄長,道:“要不,我們也去看看那什么公差考?quot; 這說法得到梅家大房的三兒子梅杰的贊同:“我覺得可行,多準備幾條路,總會有能走的路?!?/br> 梅韋兩家長輩看了看下面幾個年輕人躍躍欲試的臉色,哪個年輕人沒有好勝之心?別人行,自己為何不行? 而且他們這樣的人家,以前看似風光富貴,實則受限也多。大多數人家的子弟,成年后都是掛個虛銜領些俸祿,要么干脆就在家里吃家里的。 不是沒本事,而是位置都是有數的,各家各府也都有默契,不然位置都被你一家占了,別人怎么辦? 文官那打壓勛貴也打壓得厲害,以至于有些子弟明明也算人中龍鳳,卻不能一展抱負,只能在家中渾渾噩噩度日。 如今有個試驗本事的機會,自然不想放過,哪怕只是去開開眼,看看那個什么公差考到底是什么呢? quot;行吧,就先這樣,做兩條路來看?!泵放d榮拍板道。 昌平侯摸了摸胡子道:“我恐怕那群人很快就會出來鬧事,自打來了后,根本沒人搭理他們,那些人心中郁氣可想而知,可別忘了在穎昌那兩天,曹家可是找到了一個人。quot; quot;你是說--”梅興榮皺起眉。 昌平候點點頭:“反正離那些人遠點,我估摸著他們不會討好。quot; 梅興榮失笑:“你這么想,別人可不這么想,他們大概感覺勝券在握。quot; quot;不管怎樣,這事不宜摻和,非常時期還是謹慎處事吧。quot; “這大概就是溫水煮蛙?借用環境,來潛移默化其他人。有了更好的東西,其他人自然不會選擇那些不好的。quot; 元貞點了點頭,又道:“你說的還不夠,還有一點更重要的你沒想到。quot; 蕭杞不解地皺起眉,又認真想了想,還是沒想出來,只能將不解的目光投給元貞。 這些日子,哪怕元貞再忙,隔兩天都會抽空來詢問蕭杞的功課。 這是一起初,后來她甚至會抽空給他講些時局,以及這么做的道理。而蕭杞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對當下時局有了大體的認知。 “人都是趨利而來,不管是那些剛來的人也好,還是如今新城里的人也好。當舊的利益群體侵犯到新的利益群體,勢必會遭來反擊。所以阿姐不需要去理會那些人,他們若識趣,就照著我們的規矩來,若是不識趣,自然有不識趣的結果?!?/br> “我明白了。quot; 可阿姐為何要跟他說這些? 這不僅是蕭杞當下的疑惑,也是之前二人每一次對話后的疑惑,只是他至今都沒問出口。 quot;行吧,今日功課就到這。阿姐還要去新城那看看,你先回去吧。quot; 蕭杞看了看元貞眼下的淡青,最近因為挪新城之事,阿姐已經連著多日都沒好好休息了。 這事他也知道,自然沒有再多說什么,行了個禮后退出這間廳堂。 回去的路上,因為已是春天,園子里的花兒陸陸續續都開了,一片生機盎然。 “長運,你說阿姐總跟我說這些做什么?quot; 長運想了想道:“大概公主知道皇子你如今身份特殊,不想你被其他人誤導。所謂窮生jian計,那些人不想付出辛勞,就想坐享其成,也不看看當下是什么局勢,北戎依舊虎視眈眈,他們還想著爭權奪利,怕不又是要再上演一次上京城破的慘劇。quot; “而皇子你現在漸漸也大了,公主也不想蒙蔽你的視聽,與其讓你聽其他人說的,不如她把真實的情況告訴你,孰重孰輕,皇子自然清楚明白,也免得你被人蒙蔽了。quot; 第94章 可真是這樣嗎? 蕭杞苦笑。 恰恰就是他明白真就是這樣, 才會苦笑。 換做其他人來處置這件事,就應該是將他幽禁在某個地方,不讓他知道外面的事, 什么也不教他,就讓他懵懂不知只知吃喝玩樂, 再用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蒙蔽他的視聽,把他教得不著五六。 養廢了就養廢了,只有被養廢的他才最沒有威脅。 偏偏, 不管是阿姐也好, 長運也好,包括虞夫人劉儉他們, 對他都是不遮不掩, 絲毫不避諱讓他知曉外面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