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清兒,你不急?謝云煜忽然意識到什么,意外地看向裴清。 兄長,你說我們幾年前說的那個裴清用手指在紙上寫出科舉的筆畫,現在是不是有可能能開始了? 真要科舉的話,也不可能今天說了,明天就能徹底準備好了,要考什么,怎么考,錄取之后怎么弄,這都是要思考商討的問題,耗費的時間也挺多的。 而且裴清也是有點樹大招風了,若是從前科舉弄出來,還不一定會被人覺得是裴清做的,可現在裴清弄出來那么多的新鮮事,有時候不是裴清做的,也會背上鍋。 而這次,說不定可以借著被污蔑的東風,出完主意就出京都,等他人都走遠了,那科舉的事再鬧起來,似乎就和他無關了。 第98章 不過科舉的相關信息是不能落在紙面上的,起碼現在是不能落,畢竟有了實證那就容易被人發現,只能裴清進宮去和皇帝說一說科舉的事情。 若是平時,裴清說要見皇帝,多少還是要給出個恰當的理由才行,而現在,裴清一進宮說要見皇帝,內侍就明了了,也沒有問理由,很快過去稟報,顯然內侍也聽到了那些流言。 這個表現讓裴清有點感嘆,這流言傳播的方法要是能用來傳播朝廷的公告該多好,這速度效率可不要太高了。 只可惜都拿來搞陰謀詭計了。 得知裴清要來見自己,皇帝以為他是要進來解釋,沉吟片刻還是讓裴清進來了。 這流言皇帝也是聽到了,盡管流言說得很逼真,可皇帝還是不太信這事,他不覺得裴清會對厲王有什么想法,而厲王應該對裴清也沒有想法,只是厲王的表現讓皇帝有些糾結。 因為他看得出厲王對于裴清的重視,若是繼續發展下去,這流言指不定就要成真了,如果想要打斷這個過程,必然是要讓兩人分開,可不管是讓厲王還是裴清離開,都不太適合。 只不過是一些流言而已,要真為了流言而做出什么,恐怕要因小失大。 皇帝本以為裴清是要來和他解釋的,考慮到這件事的尷尬之處,還特意屏退了左右,避免裴清過于尷尬。 裴清對紫宸殿可不要太熟悉,皇宮內除去東宮,就數紫宸殿他最熟悉,一進來就發現殿內服侍的宮女內侍都離開了,只剩下皇帝身邊最親近的內侍在,這可省了他的事。 裴清進來前還考慮要怎么才能讓皇帝屏退內侍宮女,畢竟科舉的事多一個人聽到,他就多一份風險,沒想到皇帝已經提前幫他做到了。 這要是他自己來開口說也容易被人找到蛛絲馬跡,唯有皇帝自己動手才不容易留下痕跡。 見裴清神情沉重,皇帝以為裴清是在為流言的事擔心,不等他開口就道:此事朕已經知曉了,不過是一些胡言亂語,你不必放在心上。 啊?裴清腦子里一直在想著科舉的事,突然聽到這一句話頓時懵了,愣愣地看向皇帝,還有點沒有反應過來,過了一會才意識到皇帝是在說什么。 看到裴清的反應,皇帝就感覺到不對勁了,這裴清似乎不是來找他說流言的事的。 皇帝本來有些尷尬,只是看到裴清漲紅了的臉,尷尬不知不覺就消失了,無奈搖搖頭問道:你既然不是為了流言的事來找朕,那是為了何事? 皇帝對裴清還是有些了解的,如果裴清主動來找他,那必然是有什么事才會過來。 見事情總算是回到自己預想好的發展,裴清松了口氣,不過為了以防萬一,還是先問了一句,確定殿內沒有外人了,才開口說起了科舉的事情。 科舉這兩個字剛出來,就牢牢地吸引了皇帝的注意,尤其是隨著裴清對于科舉制度的講解越來越明了,則是讓皇帝的眼睛越來越亮。 要說皇帝最忌憚世家什么,那不就是世家頑強的生命力,沒有千年的王朝,但有千年的世家,這一向是被世家掛在嘴上,甚至引以為傲的事。 而世家之所以能維持住如此強的生命力,不就是因為不管哪朝哪代,新朝建立后,都需要世家子弟來填充官場,一直如此,大盛也不例外。 大盛唯一稍微好點的就是出現了勛貴,暫時可以和世家對抗,但是顯而易見,隨著初代勛貴的逝世,繼承者顯然沒有長輩的能耐,底蘊也不足,眼看著過不了多久就又要被世家給壓制了。 皇帝很是憂愁這件事,固然他當政的時候世家還沒有這個能耐,可大盛的君主再延續幾代,怕是又變成皇帝與世家共天下了。 而導致這一切的原因就是朝中官員大部分都是世家子弟,固然有些被舉薦上來是寒門,普通百姓家中也有一些,但是占比都很小,和蔭補上的世家子弟相比,數量差得太遠了。 可裴清提出來的這個科舉制度,確實讓人找到了一條新路。 盡管這科舉制他也看得出來,最開始的時候還是世家子弟占據大半的位置,可只要這科舉一直進行下去,那普通人能占據的位置必然是越來越多。 以往讀書是能明理,可普通人能當官的概率還是小,畢竟普通百姓想要被人舉薦太難了,可有了科舉這一制度,三年一次三年一次,總會有人出頭。 而且有了當官的希望在前頭,皇帝相信百姓們讀書的興趣也會變得比現在濃厚得多,只要讀書的人夠多,那就能出現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