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節
就算是隱世仙門,要收集這么多的珍稀書籍,怕是也要耗費百年光陰。 與許多大齊人一樣,胡宜對天閣的了解僅限于那位年輕的永安侯。 除了知道他們師徒出身天閣,其他一概不知,只可惜她現在不在京城,胡宜有心詢問也見不到人。 書搬空以后,兩個年輕人很快帶著車隊告辭離去。 而這幾十車書堆在重新修建好的藏書樓里,書院上下卻是花了幾天幾夜時間才將這些書清點入冊。 這是因為在清點的過程中,他們會不自覺地忘記原本的目的,被這些從天閣來的藏本吸引進去。 在看過了外層的一些孤本珍本之后,他們在這幾十車書里發現了更多驚人的書籍。 這些書籍涵蓋了農林水利、醫術工程等方方面面,哪怕對學識淵博、涉獵廣泛的先生們來說也足以稱得上驚人的先進。 這里面蘊藏的知識系統而完整,對現今許多未能解決的問題都提供了成熟的解決方案,就比如治水。 大齊境內的兩條河,每到夏季洪澇之時就會淹沒兩岸良田,治理問題已經不知讓他們頭疼了多少年,可是現在,在這些書里卻找到了治水的方案。 這些不同的方案里,每一步分開看起來都可行,最后加在一起就達到了不俗的效果,這些一旦驗證推行,生活在兩河之畔的百姓就不用再受洪澇之苦。 至于里面的農林、畜牧、冶煉之法,同樣是一旦驗證推廣,大齊的國力不知要提升幾個臺階。 顧不上清點剩余的書籍,在看出了書中記載的可行度之后,胡績先生就帶著幾冊農書連夜去了皇宮。 皇宮,景帝見到老師帶著幾本書踏月而來并不意外,還笑問:“老師這是又找到了什么好書要帶給朕看?” 在他登基之后,胡績只要回京城,就會帶兩本書給自己這個天下最尊貴的學生。 他帶來的不一定是帝王策,也有在外游歷時帶回來的閑書。 這算是師徒二人之間的相處,也是景帝在早年政務中難得休閑的時間。 只是在接過老師遞來的幾本農書之后,景帝的神情一下就變了,翻看之后,語氣中帶著幾分激動:“老師這書是從哪里得來的?” 天子事農桑,景帝不是對農務一竅不通的人,何況近半年司農寺便是一直在研究新的稻種,時常有動靜傳到景帝的耳朵里。 胡績看著景帝激動的神情,沉穩地點了點頭:“臣以為可行,這是天閣閣主命人送來的書,而這幾本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還有其他書院正在整理?!?/br> “還有其他?”心神沉浸其中的景帝只捕捉到了“天閣”跟“還有其他”兩個關鍵詞,已經興奮得連臉都紅了幾分。 他放下了書,自書案后起身,向著外面服侍的宮人高聲道,“來人!去把幾位閣老召進來!”天子迫不及待想要跟自己的幾位宰輔分享這幾本農書,集內閣之智來確定這可以改變大齊的天閣贈書是否可推行,甚至等不及明日上朝。 于是,幾位閣老才在家中剛用過晚膳,還沒來得及休息,就被匆匆召進了宮。 在半途上遇見,幾位老大人還對了對情報。 “宮門都快落鑰了,陛下這匆匆把我們召進宮,不知是有什么事?!?/br> “今日下朝的時候,明明還跟往常一樣,沒什么特殊?!?/br> “難道是邊關有變?” “快到了,不管是什么事,進去就知道了?!?/br> 幾位老大人心中再猜測,也沒有想到他們一進御書房,滿面紅光顯得分外激動的景帝就塞了幾本農書給他們,神采奕奕地催促道:“看,看完之后跟朕說說你們的看法?!?/br> “是?!睅孜焕洗笕瞬桓叶嗾f什么,滿懷疑竇地接下了帝王塞過來的書。 他們都注意到了同在書房里的胡績先生,胡績先生既然在,陛下又如此興奮,那應該是沒什么大問題的。 難不成陛下這樣匆忙把他們召進宮,就是為了讓他們看胡績先生帶來的這幾本書? 他們收斂了心神,認真看向了手里的書,景帝手中的農書共有三冊,而被召進來的內閣大臣卻不止三人,加上掌管樞密院的付鼎臣,差不多要兩人共讀一本。 但這也沒有妨礙他們對著手中的農書越看越認真,雙眸中都逐漸浮現出了跟景帝一樣驚喜、興奮的光彩。 都是做過一方大員的人,幾位內閣大臣對農桑之事多有了解,何況從去年開始,司農寺就大動作不斷,為了提升農技,改良農具,培育糧種,朝堂還派了人去南越之地尋找更多熟高產的種子。 這已經是朝野的一項大事,時常能聽到司農寺的動向跟他們遇到的問題,因此一看到手中的農書,幾位宰輔級的大臣就發現,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在書上找到答案,書中提供了不止一種成熟的解決方案,可以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環境進行選擇。 這幾本農書的含金量著實驚人,而且幾位那個大臣已經可以確定書上之法可行,就仿佛有大能者在此道上鉆研,開辟了領先常人數十年的道路。 難怪陛下一得到這幾本書,就連夜把他們召進宮,這幾本書抵得上司農寺幾十年之功,怕是可以將大齊的農事帶上一個新臺階。 “陛下!”劉相看完第一個發問,兩眼放光地道,“此書從何而來?!” 莫不是有神人相助,讓這幾本農書憑空出現在了大齊陛下的桌案上? 景帝含笑,笑中帶著幾分得意地看向自己的老師,然后對劉相道:“雖不中亦不遠矣?!?/br> 果然,在以農事立國的大齊,看到這幾本書出現在面前,就算是再擅長掩飾情緒的首輔也會忍不住露出真實一面,因為這對大齊來說,意義實在是太重大了。 劉相看到帝王的小動作,胡子顫抖,都想問有這好書陛下為何不早點拿出來。 景帝看到他的表情,笑罵道,“怎么,你以為這是朕私藏著不肯拿出來嗎!” ——這是因為之前從來沒有見過??! 甚至天閣的人把書送下山,甚至都不是直接送到他這個帝王面前,而是選擇送去了橫渠書院。 這些書被送往書院的初衷,大概是為了補全書院在地動時損失的藏書,景帝忍不住想,若是那座藏書樓沒有被燒毀,這個藏匿在群山之間的隱世仙門是不是就永遠不會讓這些書卷現世了。 然而這樣的話景帝沒說出口,實際上在自己的老師帶著這幾本書深夜進宮,將書遞到他手中的時候,他已經覺得這是意外之喜了。 自己在位期間得到了這樣的農書,驗證推廣之后,天下怕是無饑荒,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讓他成為青史留名的明君。 而大齊這么多年在邊關跟草原人拉鋸,不能遠征徹底了結對方,其中也有糧食短缺的原因。 若是兵強馬壯,糧草充足,又何愁不能功畢于一役? 有厲王在,草原王庭遲早也會是大齊版圖的一部分。 這會是大齊安寧的開始,也是繁榮昌盛的開始。 在幾位激動的老大人之中,付鼎臣算是最能自制的一位。 他從景帝跟劉相的對話中弄明白了是誰將這幾本書送進來的,于是看著胡績,向他問道:“院長說這是天閣贈書,那不知除了這幾本農書之外,可還有其他?” 這話一出,所有人都看向了胡績。 天閣送的這幾本農書價值已經不可估量,但那樣的仙門來一趟,總不會只送了幾本農書吧? 迎著眾人隱隱期待的目光,胡績嘴角上揚。 而先前從他口中已經聽到了答案的景帝也忍不住笑了起來,期待著自己的幾位內閣大臣聽到答案之后的反應。 胡績道:“不止,實際上天閣一共送來了幾十車的書,數量不下上千冊。我只是帶了這幾冊農書進來,剩下的還在分類清點?!?/br> 這話一出,位高權重的幾位宰輔大人差點沒能控制住表情:“你說多少?” …… …… 這一夜,御書房的燈徹夜長明,幾位內閣大臣沒有回去,與帝王一起拉著胡績一夜長談。 而天剛亮的時候,就有御林軍離開了皇城前往書院,嚴密地護送了更多清點完畢的書籍進宮。 翌日朝堂,天閣贈書的消息一展露在朝中官員面前,頓時令朝野上下沸騰了起來。 朝堂諸公,三省六部,無論是翰林的清貴文臣還是領兵打仗的武將,在得知天閣贈予的書卷里涵蓋了哪些方面——尤其是已經經過初步驗證,知曉可行的農書,全都激動得難以復加。 每一個在朝為官者心中都有自己的愿望,紀東流希望天下再無水患,裴云升則希望天下再無冤案。 而除去這種個人的偏好,朝堂共同的愿望就是想在自己手中開啟盛世太平,希望能夠推出更多于民生有用的利器。 風雨飄搖的十數年間,這個目標仿佛離他們越來越遠,可當這些書籍被送到他們面前的時候,這條路仿佛一下子就近了。 從來沒有一個時刻像現在這樣,讓所有人都感覺自己的雙腳踏實地站在了地上,只要向前就能實現心中所想。 這當中最驚喜的當屬司農寺,他們從年前開始就一直在忙著育種,忙著改良農具,改良耕作方式,得到這些農書可以說是瞌睡送枕頭。 他們遇到的許多問題,竟然都能從其中找到解決之法,就像有人在他們之前先將這條路都踏過了一遍一樣。 要從其中找出最顯著的一項,那就是肥料。 麒麟先生所著的農書當中,提到過高效的肥料施用方法,然而并沒有記錄詳細的方子。 司農寺原本是按著原書自己摸索,可得到這幾本農書之后,他們就立刻在其中找到了制作方法。 陳松意默寫出來的那本書到底是來自十幾年后的版本,現在沒有的東西終于被補上了。 第304章 寶藏在手,如何取用就成了下一個問題。 “天閣贈書珍貴,需要多復刻復本?!?/br> “書院要留,宮內要留,國子監要留,三省六部也要留?!?/br> “等到政令推行之后,下屬的各層官邸也要有,只憑現在的印刷術是不行的?!?/br> 朝堂諸公這便發現了要推行改革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然后,橫渠書院清點出來的書籍名錄就給他們提供了解決之道——改進造紙印刷術。 天閣贈書的內容包羅萬象,其中就有造紙印刷術的改進之法,改進后的造紙印刷術會大大提升造紙印刷效率,并且降低書籍印刷的成本,一時間要驗證改進方法就成了當前最要緊的一件事。 景帝直接讓皇家書局來接手此事,這并非擔心民間得到改進之法會分去這方面的利益,而是出于兩層考量。 一是民間書局的效率不及皇家工匠,二是廉價的紙張跟高效的印刷術被制造出來,必然會讓書籍更普及,這將對門閥世家造成極大的沖擊。 門閥世家的地位一直高高在上不可動搖,是因為他們壟斷了知識。 一個千世之家收藏的書籍數目不是常人能想象的。 他們一直靠阻塞下層階級向上的通道來鞏固權勢地位,不會樂意看到這一革新給他們帶來的沖擊。盡管之前朝廷對沂州王氏的清洗震懾了他們,但那也不過是震懾,只有知識真正不再被封鎖壟斷,才會對他們造成根本上的影響。 皇家書局的工匠在得到造紙印刷術的改進方法之后,立刻投入了實驗,很快就做出了成果,那第一批大量復刻出來的天閣藏書被送到了宮中,呈到了景帝面前。 景帝翻過散發著油墨氣息的新書,笑著隨手遞給了面前的劉相:“這印刷術造紙術一推廣,那些世家怕是要坐不住了,天閣閣主送書的時機好啊?!?/br> 正是剛剛清掃完沂州王氏的時候,牽連數家,震懾了更多家,讓他們想要有所動作也要掂量帝王的氣性,免得成為下一個沂州王氏。 等改進的造紙印刷術降低了知識流傳的門檻,開啟民智,從此大齊將不再缺可用之材。 而與此同時,讓他如此高興的原因還有一部分是天閣送來的藏書里竟然還有許多系統、高明的醫書,這些醫書揭示了游天的醫術高超卓絕的原因。 今日下朝之后,幾位相公被留下就是為了太醫院的上奏。 太醫院里聚集著天下最高明的太醫,向來只是在前朝后宮給皇家和重臣醫治,在朝堂上有極少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