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節
黎錦接下來品嘗的食物,則是水分充足、卻并非湯品的“豆腐腦”。 與稍微罕見一些的“炸面圈”相比,“豆腐腦”自然常見多了。 盡管如此,“豆腐腦”雖然常見到幾乎隨處可見,但稱得上“美味”的“豆腐腦”卻是鳳毛麟角的。 就連“好吃”的“豆腐腦”也絕不常見,幸好,阿誠買來的這一大碗“豆腐腦”,確實稱得上“好吃的豆腐腦”之名。 這碗“豆腐腦”的質感,非常光滑軟嫩。端起來的時候,都能感覺到它顫顫巍巍的。 而且,這碗“豆腐腦”的口感,極其柔滑細膩,沒有一絲一毫粗糙的“顆粒感”。 劣質或是平庸的“豆腐腦”,常常會帶給人“顆粒感”的印象。但阿誠買來的這碗“豆腐腦”,非常完美地回避了這個常見的問題。 論味道的話,也許是因為加了麻辣調味的關系吧,一點都沒有豆制品特有的微腥與苦澀味道。 這碗“豆腐腦”的鹵子,是艷紅色的,帶著油亮的誘人光澤。 因此,在視覺效果上,看起來有點令人害怕、甚至望而卻步。 不太習慣吃辣的黎錦,也是鼓起勇氣才吃下去第一口的。 但實際體驗后,才發現,它的麻辣味,處理得堪稱恰到好處。 花椒造就的麻味效果,介于“輕微”與“中等”之間,使得舌頭微微發麻,但不會難以接受。 而它的辣味,則是剛好被調整到了“中等”“適當”的程度。 相比過分火辣的調味,這種程度的辣味,雖然同樣會喚醒沉睡的味覺,卻不會讓人感到焦躁不安。 但這“豆腐腦鹵子”的味道,也并不僅僅是單純的麻辣。 靜下心仔細品嘗的話,就會發現它是加了某種調味品,進行適當中和的效果。 剛入口時,是麻辣的味道。但其中又帶有甘甜的回味,有著非常柔和細膩的感覺。 “這里面加了麥芽糖吧?!逼穱L著這微甜而麻辣的鹵子,黎錦做出了這個推測。 “麥芽糖?”阿誠有些困惑地問道。 -------------------- 第218章 ======================== 阿誠有些茫然地歪著腦袋說道:“將軍怎么知道,這里面放了‘麥芽糖’的呢?能吃得出來嗎?” “我隨便想的嘛……不太吃得出來,但也不是完全吃不出來哦?!崩桢\明快地笑道,“我只是覺得,西洋白糖與冰糖都太貴了。這種薄利多銷的小吃店,放的應該是更便宜的糖類吧?” “將軍說的有道理?!卑⒄\迷茫地看著黎錦,呆呆地說道,“還能放這種糖嗎,阿誠都沒想到……” 咦?黎錦的心中,產生了無聲的疑惑。而后,她不由得對阿誠的話語,產生了微微介意的感覺。 怎么評價才好呢?總覺得……阿誠的話,有哪里……很是違和啊。 所以……到底是哪里奇怪呢? 黎錦的注意力,不由得跟著轉移了過去。 她開始試圖去捕捉到那奇妙的、一閃而過的違和感起來了。 奇怪的地方……似乎是博學而又常識豐富的阿誠,竟然會對“麥芽糖”這種東西表現得不熟的關系吧? “麥芽糖”這種糖,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平民的糖類。 因為它是用大米、小米、玉米、高粱、大麥等糧食,經過發酵等工序而制成的粗糙糖類。 它的材料,不是較為高價的甘蔗、甚至不是甜菜,而是隨處可得的糧食。因此,這種糖類的成本較低,售價自然也低得多。 雖然便宜,但很可惜的是,顏色賣相也實在很差。 最重要的味道,也不如西洋白糖那么純正清澈,倒是天然多了一股類似藥味的古怪味道。 因此,“麥芽糖”這種糖,不能用來做“糖雪球”一類的、以賣相為核心競爭力的高級零食或是點心。 用“麥芽糖”這種糖來哄逗平民家的小孩子的話,倒還算綽綽有余。 過去的時候,黎錦曾經在認識但不熟的人那里品嘗過兩三次“麥芽糖”。 如此嘗試過幾次后,“麥芽糖”那獨特的味道,便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來,黎錦就不算是喜歡吃甜食的類型。對于“麥芽糖”這種味道古怪的“糖果”,嘗試過后的她,自然更加敬而遠之了。 但是,黎錦至少也知道這種糖果的獨特味道。 雖然,麥芽糖這種糖果,有一股類似藥味的味道;但是,把它添加在“麻辣鹵子”里的話,卻會因此形成很獨特的風味。 添加進“麻辣鹵子”之后,是基本上吃不出來什么藥味的。因為,更濃烈的麻味與辣味,剛好可以將麥芽糖類似藥味的怪異味道全都驅散。 而且,與此同時,加入麥芽糖之后,“麻辣鹵子”中那原本有些過于霸道的麻味與辣味,卻會變得溫和、柔和、平和了許多。 思考、想象、研究出這種搭配的人,某種意義上說,是非常聰明、有才、富于創意的。 對于這種在滑嫩無比的豆腐腦中,搭配層次豐富的“麻辣鹵子”的做法,黎錦自己是非常喜歡、也十分欣賞的。 而且,雖然之前黎錦沒有吃過這種加糖的麻辣調料,但僅僅嘗了一口,黎錦就自然地認為,這種“麻辣鹵子”里的甜味調味料應該就是“麥芽糖”了。 黎錦覺得,就算對“麥芽糖”的味道并不熟悉,但是,如果是在平民食物里添加的甜味的話,一般來說,放進去的調味基本上都是“麥芽糖”了。 從常識或慣例的角度上想,在這一類食物中添加的甜味來源,當然是“麥芽糖”了。 阿誠為什么會突然變得遲鈍起來,連這種知識都想不到了呢? 在阿誠的童年時代,難道他從來沒有吃過“麥芽糖”、并且因此對這種東西毫無印象的嗎? 如果這是真的,就實在會讓黎錦感到別扭、違和了。 像是西洋白糖與冰糖這一類甜食的話,因為價格高昂、平民家的小孩子很少有機會吃到的關系,對此沒什么印象,倒還很是合理。 但即使是平民家的小孩子,對“麥芽糖”這種甜食,一般來說,都應該有機會吃到、并且因此印象深刻的啊。 難道說,阿誠小時候的家庭,其實窮到了連“麥芽糖”都吃不起的程度嗎?還是說…… 阿誠曾經的家境,當真會窮到連麥芽糖都吃不起的程度?黎錦對自己這個簡單的推測,感覺并不怎么可信。 重新思考之后,黎錦依然認為,自己的這個猜測缺乏可信度。但正因為這一點,她所注意到的事情,才顯得格外古怪違和。 莫非……其實應該反過來思考才對? 比如說,阿誠的家,曾經比將軍府還要富有。正是因為,阿誠小時候生活的環境太過于富裕,阿誠才會沒有嘗過“麥芽糖”,也因此想不起來它的存在? 但是,這個猜想,回味起來也太過于不可思議了。 由于感覺上太過荒誕的關系,黎錦心中雖然滿懷著疑惑,但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 還是想得簡單一些好了。 阿誠他只是鬼迷心竅,突然變傻了而已。 這個猜想雖然令人惋惜,但相比之前的荒誕想法,還是要合理得多。 黎錦也決定要接受自己的這個結論。 那么,不想這個問題了,現在繼續吃早餐吧。 這種又甜又麻辣的豆腐腦鹵子,不僅味道柔和,而且非常鮮美。 如果把炸面圈撕開,放在豆腐腦里再吃的話,炸面圈就會吸收豆腐腦鹵子的味道。 這樣的炸面圈,不僅會有一股又甜又麻辣的味道,而且口感也會變得酥脆中帶有柔韌感、綿軟飽滿而又富有嚼頭,真是堪稱別具一格的小吃。 浸泡在豆腐腦的湯汁中之后,炸面圈很快就和豆腐腦一起消失不見了。 黎錦雖然感到有些意猶未盡,但轉念一想,又覺得并不是什么值得留戀的感覺。 還是先把余下的拌菜吃掉吧。 黎錦選擇先從素菜開始,逐一吃下拌菜。 素拌菜的拼盤里裝著的四樣素菜,分別是拌海白菜、拌海帶、涼拌藕片、炸花生。 拌制的海白菜,是一種深綠色的藻類植物,質感厚實,吃起來也是脆脆的。 它的調味中有適度的咸味與淡淡的甜辣味,吃起來有股俏皮的感覺,非常適合搭配濃稠的白粥。 拌海帶的顏色,是微綠的深褐色,被切成了像極細的面條一般粗細的絲狀。 海帶絲里面沒有放令人口感不適的辣椒籽,只放了無辣椒籽的紅油以及無花椒的花椒油,毫無雜質感。 吃起來雖然微微有一種麻辣感,但十分清淡。加入少許的鹽與醋的調味,嘗起來也是很精妙。 想要長發變得更加烏黑茂密的女孩子,應該會鐘愛將這種小菜當成零食的日常吧? 涼拌藕片切得很薄,顏色很淡,看起來特別新鮮。 藕片脆脆的口感中夾著一絲綿軟柔和的感覺,清脆中帶著柔軟,相當清爽。 藕片的調味是酸甜口的,微甜微酸,是適合小孩子吃的味道。但對黎錦這種口味比較清淡的人來說,倒也并不抗拒這種小孩子的風味。倒不如說,她覺得這種東西更適合當成自己的零食。 雖然炸花生是基本上人人都能烹飪的簡單食品,但這拼盤中的炸花生由于特別酥脆、仿佛用手一擠壓就會變成粉末似的關系,就變得“脫穎而出”一般顯眼了。 根據黎錦的判斷,這種酥脆的質感,應該是用低溫油炸出來的效果吧?讓油溫長時間保持穩定是很難的,她就自認做不到,因此對烹飪的大廚不由得感到佩服。 炸花生的調味,選用的是椒鹽調料,既創新又有些傳統的感覺。 含在嘴里咀嚼的話,確實越嚼越香。 淡薄的香料味與花生的香味結合,在口中彌散開來的感覺非常出色。 就這樣,在悠然閑逸的品味中,素拌菜消失不見了。 雖然黎錦又覺得有些遺憾,但她很快開始吃起了葷拌菜。 拌海蜇的賣相,是透明的海蜇皮外浮著一層褐色調料汁的感覺。 沒有品嘗之前,黎錦本來以為這道菜是酸咸口的,但實際上嘗起來的時候,才知道這道拌菜的調味竟然也是甜酸各半的感覺。 咬起來“嘎吱嘎吱”的,令人產生“在雪地中跋涉”的印象,響亮而又綿長。 這種俏皮的口感,黎錦雖然對此并不特別偏愛,但偶爾嘗到的時候,她依然會由于特有的趣味,而感覺到奇異的驚喜。 形狀大小都令人聯想起柳葉的拌豬心,是先將豬心煮熟之后切開,用油潑辣子與鹽、香菜、蔥花等拌制的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