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節
他就像在變戲法一般,十分靈巧優雅地包著包子。 那包子連皮帶餡地托在手上時,猶如遇到了大風的兒童玩具風車一般,在阿誠的掌心飛快地旋轉。 他包包子的動作之敏捷,竟然難以用眼睛捕捉清楚。 這樣一套旋風般敏捷流暢的動作之后,一個精巧得像玉雕一樣的小包子就完成了。 黎錦覺得,阿誠包包子的速度,都快趕上自己搟包子皮的速度了。 雖然,這可能是因為她沒有在專心搟面皮,而是在分心欣賞阿誠包包子的關系,但總而言之,阿誠包包子的動作真令人驚嘆。 回過神來,黎錦還是急忙加快了搟包子皮的速度。 再不快一點的話,過會兒阿誠就要追上黎錦的進度,并且會導致他沒有包子皮可以包包子、只能停下來等待黎錦搟皮。 如果出現了這個結果的話,會讓她很尷尬的。 幸好,黎錦幻想中的這個展開,最終也沒有出現。而且,到了后期,黎錦搟包子皮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終于,她把剩下的所有面劑子,都搟成了包子皮。 現在,已經不需要握著搟面杖、搟包子皮的人,這個角色了。 黎錦便從“搟包子皮的人”,轉換成了“包包子的人”這個角色。 黎錦雖然是想立刻轉換成這個角色,但阿誠的敏捷手法卻讓人望而卻步。 她產生了一種在這時插手,和搗亂也沒多少區別的心理,感覺也有些不知所措了。 黎錦想了想,開口說道:“阿誠,我包的包子,能不能不是你這個形狀的?” 阿誠停了下來,十分驚奇地望著黎錦。他的神情比較復雜,像是驚訝,又像是迷惑不解。 阿誠疑惑地說道:“當然啊。將軍想包成什么形狀,就包成什么形狀不就行了?這哪里,為什么需要詢問阿誠呢?” “因為……你包的那種‘薄皮,大餡,十八個褶兒’的包子,我包不出來啊。但如果包成別的形狀,又會變得和你之前包好的包子格格不入了?!崩桢\帶著困擾的表情笑了笑,繼續說道,“如果我想包包子的話,是不是反而會出現給你添亂的結果???畢竟,我包的包子可是很丑的,與這些精致漂亮的包子完全不能相比?!?/br> 阿誠堅定地搖搖頭,道:“只有阿誠和將軍兩個人吃的話,包成什么樣子,也沒人會介意的啦?!?/br> -------------------- 新年好!來年也請多多指教了! 第74章 ==================== 黎錦稍稍地松弛了自己的表情,略帶羞澀地繼續笑道:“那就好??匆姲⒄\包的包子模樣那么精美,真是讓我自慚形穢,擔心自己包的包子,會拖了阿誠包的包子后腿呀?!?/br> 阿誠輕輕搖頭道:“那自然是不會的。將軍這說的是什么話嘛?” 黎錦笑道:“那我可就隨意亂包了啊?!?/br> 見阿誠沒再說什么,黎錦便走到他的身邊,也包了起來。 黎錦實在是不會包阿誠這種纖細精致的小包子,也缺乏學習這種包子包法的動力。 但包成自己會做的粗笨包子,她卻也真心感到,若是放在一起,看起來會格格不入。 猶豫了一會兒,黎錦干脆包起了餃子。 既不是發面、又不是包子形狀的東西,還能叫做包子嗎?黎錦也搞不清楚了。 但是,帶餡兒的食物,也只有包成這個形狀的,是看起來比較好看,而她又會做的東西。 黎錦所包出來的,形狀雖然是餃子,卻不是常見的“元寶餃”,也不是“月牙餃”。而是相對而言,既稀有又美觀的“麥穗餃”。 “麥穗餃”顧名思義,形同麥穗。外觀特點是有著漂亮的“鎖邊”,看起來十分俏皮美觀。 這種包餃子的手法,雖然是笨手笨腳的黎錦也做得來的,但一般人,往往還真沒有掌握這個技術。 “元寶餃”與“月牙餃”的形狀,只要是聰明一些的人,就算沒見到別人包,只是看看餃子成品,或許也能自然學會。 而“麥穗餃”就不一樣了。如果不是極為聰明的人,只看成品的話,是沒法反推出來制作過程的。 黎錦會包這種較為稀奇的“麥穗餃”,是因為小時候看過外祖父包這種漂亮的餃子,她覺得很稀奇又很厲害,特意央求外祖父教給自己的。 包“麥穗餃”的時候,先將餡料置于餃子皮上,然后再對折餃子皮。捏緊對折過的餃子皮一端后,將捏住的部分往另一端用力一推。 每推一次,推過去的餃子皮附近,就會自然形成兩道褶皺,此時再用手指交替將褶皺捏合,繼續往那一端推。每次推過去之后,便重復上一步驟。 一直推到另一端之后,再用力將最后這一點沒有封口的餃子皮捏合即可。 雖然步驟相對其他包法比較復雜,但這樣包好之后,餃子皮上捏合的部分就會形成漂亮的紋理,如麥穗一般,因此得名“麥穗餃”。這是用繁瑣來換取美觀的做法。 雖然今天中午打算做的明明是包子,但事到如今,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黎錦也只能包一些“麥穗餃”同阿誠包的包子一起放入鍋中了。 畢竟,她自己會包的那種簡陋的包子,相比阿誠包的精巧包子,實在是太拿不出手了。 放在一起的話,黎錦自己都會先受不了的。 黎錦覺得,自己包的“麥穗餃”在造型上還算拿得出手。即使把這種“麥穗餃”同阿誠包的包子擺在一起,也不算辱沒了后者。 準備蒸制的時候,鍋中先倒入開水,再放上籠屜。 這時,如果有玉米葉或者白菜葉的話,應該把它們鋪在籠屜上。這樣蒸出來的包子,味道是最好的。 但黎錦手邊沒有準備這種東西,只能遺憾放棄了。 她把一般人家習慣使用的干凈白布鋪在籠屜上面,把包好的包子與麥穗餃一起擺放進鍋里。 這一步完成之后,先不要直接放在火上蒸,而應該蓋上鍋蓋,靜置一段時間。 這個步驟叫做“醒面”,又叫“餳面”。 “醒過”之后的面團,會更加柔軟細膩,蒸制出來的食物外形與口感也會更好。 在室溫下“醒面”也可以,但是如果放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下的話,則“醒面”的效果更佳。 所以,黎錦才在鍋里倒入開水。這樣做,是人為制造一種溫暖濕潤的環境,加速“醒面”的所需時間,并且改善“醒面”的效果。 “醒面”大概要花去一炷香的時間,再不耐煩急著完工,也最好等上一盞茶的時間。 所以,這段時間,先做些別的事情吧。 黎錦想起了早上剩下的那些面條,做炒面是不夠的,只能做成些零食了。 她找了個小一些的平底鍋,先熱一下鍋,之后在鍋里倒入一層油潤鍋。 當鍋中的油稍微燒熱的時候,黎錦便用筷子挑起幾根面條,小心地放在鍋里,讓面條自然地形成類似小餅的扁平形狀。 鋪出了第一張小餅之后,再夾起幾根面條,讓它形成另一張小餅。 這樣挑上過幾次之后,剩下的面條便都鋪在鍋里、成為小餅的形狀了。 黎錦蓋上了鍋蓋,但時不時又掀起來,隨時看看小餅的狀態。 這個過程的時間是非常短的,所以不能松懈、更不能離人。 經過感覺難以計算的短暫時間之后,小餅的底部已經凝固了,黎錦便將小餅逐一翻了個身。 剛煎好的小餅底部,顏色是金黃色或黃褐色的。 它的顏色,與煎制的時間、以及放在鍋里的位置有關,只要色澤變黃了,而且沒有煎糊,就都是正?,F象,不用在意。 翻身之后,再這樣煎上一小會兒,最好再給小餅翻個身。這一次,數十五個數就可以了。 數過十五個數后,黎錦就用筷子把鍋中的小餅都盛進了碗里。 小餅之上撒上些適量的胡椒粉和鹽,再用筷子反復翻動一會兒即可。 至此,這種“面條煎餅”就做好了。 名字雖說叫“面條煎餅”,但其實算是著名小吃“馓子”的變種,口感也十分神似。 “阿誠,來吃這個吧?!崩桢\招呼阿誠,讓他先來與自己一起吃下這些新出鍋的零食。 炸馓子所需的用油量太大了,黎錦可舍不得,所以面條煎餅是煎出來的。 煎制的時間不長,用油量也算是不多,黎錦覺得這么做,還算讓她不太心疼。 這種面條煎餅的口感,與其說是酥脆,不如說是外酥里軟。 只是在表面有一層誘人的金黃色外殼,但里面的部分還是柔軟細膩的。 加入椒鹽之后,能夠讓面條煎餅吃起來更加有滋有味。不至于太過乏味寡淡,也中和了油炸食品常有的油膩感。 比起脆硬的馓子,面條煎餅外酥里軟的口感,其實更加適合小孩子與上年紀的人。雖然,黎錦與阿誠都不是這兩種人,但也一樣能享受到這種零食的美味。 吃過了面條煎餅,黎錦便將已經醒過了面的鍋端到了火上。 “我先出去一下,等會兒就回來。阿誠這段時間可以先休息?!崩桢\這么對阿誠說道。 但是,黎錦的話,或許引發了阿誠的好奇心吧?就算并非如此,他可能也不習慣在黎錦忙碌什么的時候袖手旁觀。 因此,阿誠連忙說道:“那阿誠也去,萬一將軍要是有什么事情,能用上阿誠呢?” 黎錦笑道:“真的是簡單的事情,這能有什么‘萬一能用上的’???阿誠要是想來看熱鬧,就來吧?!?/br> 黎錦看到廚房門口附近有一塊空地。 因為那塊地空蕩蕩的,沒長什么草,也沒種什么花,之前她便打上了它的主意。 黎錦拿著裝了“姜芽”的小碗往外走了幾步,便蹲了下來。 種姜芽非常簡單,只要把姜芽的部分朝上,切口朝下,擺放在土上就可以了。 種下的每個姜芽,要與其他的姜芽保持一點距離。 都擺放好之后,用小木棍或者瓦片之類的東西,往姜芽周圍補上些土就算種好了。 這樣種姜芽,連鏟子之類都不必動用,簡單得很。 最后,再淋上些水即可收工。 其實不淋也可以,但黎錦心想自己做完這些反正也要洗手的,多一個步驟也不怎么費事。她便在洗手的時候,順便取了些水去照顧姜芽。 不能直接把碗里的水倒在姜芽上。那樣一來,剛圍攏在姜芽邊上的松散土壤就會被沖走,等于剛才補土的動作白忙活一場。 所以,黎錦選擇的做法是,把手伸進碗里,盡量潤濕手指與掌部,再把手上的水淋在姜芽和它附近的土壤上。 這樣重復做了多次,碗中的水都消耗完了,最后這道工序便完成了。 種姜芽非常簡單,但因為做的時候黎錦動作慢悠悠的,倒也耗去了不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