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賢嬪,你可知道后宮不得干政的祖訓?看到對方這幅模樣,景嫻怒極反笑,莫不是抄的宮規還不夠? 你! 先帝爺還在的時候,高子吟算是吃盡了苦頭,就差日日躲在自個兒的小院里頭避世不出了,可是隨著先帝爺駕崩,以及弘歷那說話不過腦子的許諾,她被憋屈了那么些日子的心,卻是陡然間膨脹了起來,想到弘歷那言猶在耳,只要尋到機會便會抬舉自己,心里眼里都只有自己一個人的話,高子吟只覺得自己比面前這看著尊貴的景嫻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聽到對方這句句直往自己心口刺的話,張嘴便想再給對方個沒臉,可是這話還沒說出口,卻是只聽到外頭突然敲鑼打鼓的鬧騰了起來 不好了,走水了,走水了!! 作者有話要說:下一章絕壁精彩!! ☆、72壽康坤寧遭大難 不好了,走水了,走水了! 莊嚴肅穆,正舉行著國之大典的中和殿因著這突如其來的一嗓子,瞬間的沉寂了下來,可隨著外頭那一聲急切過一聲的鑼鼓聲,下頭跪拜的朝臣,雖然面上還勉強維持著恭敬的模樣,可神色中卻是不由得帶上了點子張皇失措,心底里更是默默地嘀咕開了,怎么這皇家就一茬連著一茬兒的沒個消停? 比起底下面面相覷的滿朝文武,同為輔政大臣的允裪幾人,面上雖然顯得要冷靜得多,神色之間也很是一副穩得住的模樣兒,可是被掩在朝服之下的雙手卻亦是不由自主的緊握成了拳,天降此難,莫非是老天爺在示警?完了,若是這事兒傳出來,不是又要折騰出新一輪的新君之議?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弘歷勉強的維持著君王的威嚴,壓抑住心底里的不安,仍是端著新君的架子穩穩地坐在寶座之上,可是內心深處卻是免不了因著這消息而狠狠的被揪成了一團想到自皇阿瑪駕崩以來,先是苗州廳那頭鬧得越發厲害,自己幾次三番的降旨鎮壓都沒收到什么很大的成效,緊接著又鬧出了個荊州民亂,折騰得正值國喪的當口兒便后腳趕著前腳的死了個宗室王爺,弄得前朝后宮的幺蛾子一茬接著一茬兒,而眼下里好不容易日盼夜盼的,終于盼到了登基大典,他滿心滿眼的以為總算是苦盡甘來了,卻怎么也沒料到臨到了了,還尚未禮成竟是起了火走了水,生生鬧出了個不祥至極的兆頭難道自己就這樣不被老天爺待見?! 回,回皇上 瞧見不光是自家主子猛地將目光轉向了自己,幾位輔政大臣并在場的文武大臣亦是因著這話頭看向了自己,吳書來心里有些子發虛 走水的原因暫時還沒探出個究竟,不過聽底下人剛剛傳來的信兒,說是火勢并未有礙前朝,也因著尚算遏制得及時,沒鬧出什么大忌諱 沒有蔓延到前朝?那就好,那就好。 天下之人雖不至于人人迷信,可是上有青天,下有黃土,心里頭總是少不了些忌諱,凡事都想圖個吉利的兆頭,而到了這本就以天命所歸立足的皇家深宮,該忌諱的地兒便比起外頭還要多,而此外,再加上前頭又有那般看重祥瑞福禍的先帝爺珠玉在前,于這上頭便更是免不了俗在這般不一樣的日子里鬧出這樣的幺蛾子,本就已經夠讓人詬病,若是還蔓延到了前朝,甚至到了中和殿,豈不是更將矛頭指向新君? 如此之下,聽到這里,弘歷不由得大松了一口氣,心里頭也跟著去了一兩分緊張,可是還沒等他緩過神來調度一二,卻是只見到底下的吳書來帶著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又開了口,直接拋了下個炸雷,炸得在場眾人皆是一愣 只是,只是火勢雖沒有影響到前朝,卻,卻似乎是從圣母皇太后所居的壽康宮而起,即便底下人皆是盡心救火,也免不了,免不了 什,什么?! 此言一出,底下的朝臣皆是陡然變色作為這天子近臣,在場的就沒幾個會不知道這些日子皇家所鬧出來的幺蛾子,對于那位圣母皇太后的所行所舉,自然也都有耳聞,想到那位先是不知道哪根筋不對,猛地抽一冷子的想要效仿皇帝移宮,將心思轉到了慈寧宮上頭,鬧得前朝后宮都跟著不太平,后又因著荊州那頭的亂子,不但沒消停下來點,還又把主意打到了那端王遺孤上頭,你要撫孤也就罷了,想要施恩以示身份也就算了,可你總得上一兩分心不是?怎么那格格前腳才進了壽康宮的大門,后腳就被禁了足?還生生鬧得努達海那個混賬東西拿著這個當由頭的當朝請求撫孤? 真真是個不著調的! 如此,再加上這般顯而易見,矛頭直指的上天之意,宗室朝臣的臉色都有些不好看了起來,不過此時的弘歷倒尚算沒拎不清到了頭,亦或是說一時之間他也沒想那么多,聽到這火勢是從自家老娘那兒而起,大驚失色之余,不由得有些著急上火 從壽康宮而起?那皇額娘 主子爺放心感覺到周遭氛圍陡然間變得詭異了起來,吳書來也不敢再打什么旁的心思,老老實實的一問一答,因著正式的詔書還未下,是以圣母皇太后便一早就去了母后皇太后那兒靜候旨意,是以,娘娘這會兒還呆在寧壽宮中,并沒有什么妨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