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吳扎庫氏知道皇后是在對自己示好,于情于理,于公于私應下對自己總歸是沒半點壞處,可是她畢竟年歲尚輕,即便打理起內院,周旋妯娌關系是一把好手,可是對上這在皇家浸潤了好幾十年,早就修煉得成了精的皇后的心思,卻到底有些拿不準,前腳剛出了啟祥宮,后腳便直奔裕嬪那兒而去 應下,為什么不應下?你以為皇后娘娘的情分是一般人想承便有得承的? 額娘? 你額娘我雖然一輩子沒混出個什么名堂,到如今也只坐到個嬪位,但在雍王府那些年卻也不是白呆的你既然入了咱們家的門,便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以后也總是跑不了要摻雜上這些個兒事,與其臨到頭亂了陣腳,倒不如我如今全攤開了跟你說個仔細! 但憑額娘教誨。 先頭弘歷那側福晉,也就是皇后娘娘的族侄女兒,選秀時候落水的事兒,你可有耳聞? 是。 那便是鈕祜祿氏的手筆。 這是為何?! 被壓了這么些年,有朝一日咸魚翻身,可不就蹦跶起來了么?以前還在雍王府的時候,我和她位分都不高,前有得寵多年的齊妃,后有內院第一得意人的敦肅皇貴妃,根本沒咱倆插腳的縫隙,自然就生不出旁的什么心思可這么些年下來,看著弘歷一日比一日有出息,自己也跟著水漲船高起來,還沒坐上那個位子呢,就想著跟皇后娘娘比肩了,也不掂量掂量自個兒有幾斤幾兩重,可不就搬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么? 那?! 你以為皇上為什么要一再抬舉那丫頭?這其中或許是有一兩分大選時候留的好印象的緣故,可就憑著主子爺那般事事不錯規矩的性子,就是再好的印象,難道還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為了個側福晉去打富察氏的臉?說白了,不過是借著由頭瀉火氣,畢竟那拉氏是皇上親賜給弘歷的側福晉,自然不光代表著皇后娘娘的臉面,這里頭還關系著主子爺的臉面! 熹妃母難道就沒想到這一點? 傻丫頭,她若是個心有成算的,又怎么會如我一般,在雍王府無聲無息的那么些年?以前心思不大的時候倒還好,如今得了底下人幾句溜須奉承,可不就飄飄然的當下頭人都是傻子了?卻不想想那拉家出來的嫡女又怎么可能會是個傻的如若那拉氏真是蠢的,不討上頭的喜兒,她這般舉動雖然讓主子爺膈應,可礙著弘歷的面子,卻也不會拿她怎么樣,可偏偏那丫頭是個頂機靈的,這不就一來二去的撞個剛好了? 不過話雖如此,就憑著弘歷,就憑著她以后跑不了一個圣母皇太后,咱們也不能遠著她,可皇后娘娘那頭兒也不能冷了咱們不能把自個兒逼到死角里頭,總得進退皆有路,才能穩得住陣腳不是? 兒媳受教了。 吳扎庫氏微微闔上眼,將先前在啟祥宮和裕嬪處得來的話理了再理,心里終于安定了下來,可還沒等她松上一口氣,卻又突然感覺到在自己配合下,陣痛得并不強烈的下腹猛地一墜,陡然睜大眼,還沒來得及出聲,身子卻又跟著一輕,耳邊更是傳來了接生嬤嬤的驚喜聲 出來了,出來了! ----------------------------------------------------- 正如景嫻所想那般,弘晝表面上雖然荒唐,實際上卻極是精明。 在裕嬪的耳濡目染之下,弘晝自打懂事以來,就很是瞧得清自個兒的位置他比不得先頭的弘時,雖然出身于漢軍旗,卻到底生在了雍正膝下最為荒涼的時候,再加上其額娘齊妃一向得寵,且弘昀幼殤之后,又居于長子之位,便更是在雍正心里占了極大的分量,沒少被報以過期望;而后來的?;蓦m然沒活到序齒就已然夭折,之所以得寵也少不了年家的緣故,可到底是生時受寵,死時尊榮而眼下里的弘歷就更不用說,出身于滿軍旗,其額娘又居于妃位,無論是出身還母貴,都要甩開他一截兒,如此,再加上前朝里的風向,弘晝心里哪里會沒有半點成算? 靠不了天靠不了地,指不著君望不著父,那便只能靠自己。 這倒不是說弘晝生出了什么別樣的心思,畢竟眼下里不像九龍奪嫡那會兒,圣祖爺的心思沒人能摸得透,而最尊貴的太子和最年長的大阿哥又接連被拉下了馬,沒了這嫡長在身份上在上頭壓著,剩下的阿哥們便都勢均力敵,自然能夠去爭上一爭可且不說眼下里老爺子的心思透得明白,就憑著先頭弘時的教訓,弘晝也沒傻得想去步一步后塵,嘗一嘗被玉牒除名的滋味兒。 可弘晝雖然沒有半點染指大位的野心,但該算計的卻一點都不少。 圣祖爺是個長壽的,自家老爺子登基的時候,便已經是四十有五,而圣祖朝的爛攤子是一茬兒比一茬兒糟心,且手足兄弟里頭除了那些個序齒靠后,并未攪入奪嫡風波之中的,又一個比一個能折騰,自然就更為耗神費心,此外,再加上一直擔任總理大臣的十三叔,于年前病逝之后,老爺子這身上的擔子就越發的重,即便皇帝的脈案不會隨意透出來,可明眼人卻也瞧得出,身子骨到底是每況日下了有了弘時的教訓在前頭,弘歷心里不會沒有半點警醒防備,如今老爺子在還好說,可若是老爺子撒手人寰了呢?就是礙著新君登基要施恩,難道就能保證以后不會拿自己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