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備嫁 宮里的旨意來得很快,弘歷雖然是內定的儲君,景嫻出身不低,側福晉的位份又要被記上皇家玉牒,卻終究不像指嫡福晉那般勞師動眾,需要禮部詳擬冊文,洋洋灑灑好一大堆吉祥好詞,只寥寥數字,便就一錘敲定了她的未來。 而隨著旨意一落,緊接著提上議程的就是各項備嫁事項 封建時代的等級森嚴,并不僅僅體現在生殺予奪之上,細微之處的各項詳細規制,反而更讓人無處不敢大意,如婚禮事項帝后大婚少則備三年,多則五年也有,其間籌備,上至內務府,工禮戶三部,下至蘇州、杭州、江南三織造局,無不傷筋動骨;到了各皇子公主成婚出嫁時,規制則略簡,耗時也稍短,其間籌備也從全國范圍縮小到了娘家家族或是由內務府督辦;最后到如景嫻這般的側室,籌備時間更是一下縮短到了三個月,各色婚禮用具雖然仍是由內務府按照定例一手包辦,可除了有臉面的能請到宮里添妝加禮外,剩余的就全由自家一力籌辦。 但就是如此,卻仍然不能失了天家氣象,是以,此時的那拉府中自然是忙得人仰馬翻 皇子福晉嫁妝定例是一百二十抬,到了側福晉,便只能最多八十四抬,那拉夫人捧著長長的嫁妝單子,怎么看怎么覺得委屈了自家閨女,站在那拉府的內庫里,一會兒指兩對硬木細琇插屏,一會兒又指兩張珍珠毛皮子,這個,這個,還有這個也添上。言罷還覺得不夠,再加上城外的那幾個莊子。 那爾布雖然對于這唯一的嫡女也十分的疼寵,可是看著這比起嫡福晉也毫不遜色的嫁妝規格,眉角還是忍不住跳了跳,這是不是太多了?本來咱們從小給嫻兒備下的東西就不少,又加上皇后娘娘賞的添妝,就有些塞不下,再添上這么些東西,八十四抬哪夠裝啊 滿族女子地位本就極高,是以從出生,家中長輩便會開始著手存嫁妝,更別說打景嫻生出來,就將她當成眼珠子的那拉夫人,這些年逮著什么好東西都不忘往里塞一份,十幾年存下的東西,無論哪一家看了都得道一句豐厚。 你知道什么?那拉夫人一瞪丈夫,先頭出了那檔子事,那位爺心里保不齊已經存了想法,若是嫁妝不備厚實點,萬一以為咱們烏拉那拉家也不看重嫻兒,不把嫻兒放在心上怎么辦?就是那內院的其他人看了,也要看輕嫻兒! 世家大族有女兒出嫁,向來出手大方,這除了是為了臉面上好看,讓閨女以后日子過得舒心外,也是為了展現家族實力,給閨女撐腰,不讓人隨意瞧輕了去。 老爺子聞言一默,心里也悶悶的,咱們家立在這里,誰能看輕了嫻兒? 那拉夫人仍是沒好氣,四福晉娘家富察氏算一門顯赫了吧?可出門子的曬妝的時候,還不是一樣重過一樣?這般說著,想到以自家的門第,景嫻本大可以為人嫡妻,那拉夫人又傷心了,我從小嬌寵到的女兒,如今只能為人側室,已經夠讓我覺得難受了,要是連這點子虛物都給不了她,我心里就更,更 皇命不可違。那爾布也不好受,卻也只能無奈一嘆,等會我叫人找工匠來,看能不能把那箱子改改,只要外頭瞧著樣子不變,里面多放些倒也無礙。 嗯。 這頭的那爾布兩夫婦為閨女的嫁妝忙得腳不點地,那頭的景嫻也不輕松 按照滿族的習俗,成婚時,女方除了一應頭面首飾,衣裝用具外,還要籌辦一切陳設桌椅板凳直到炕席氈條,后來,隨著圣祖朝大力推崇漢學,滿漢文化逐漸融合,這要準備的東西里便又多了一項新婦的女工,如嫁衣,鋪蓋枕套,以及香囊、荷包、扇墜,示意心靈手巧,堪為良配。 前三樣都有著相應的品階,就是她親手做了也派不上用場,是以,真正需要景嫻動手的也就是后頭的幾個小件,雖然對于女紅熟練的景嫻來說,做來并不費功夫,可是只要一想到自己花了心思做的東西是要贈予弘歷,以及他內院里的那一串花紅柳綠,就讓她提不起半點耐心。 看著在一旁仔細分著絲線的容嬤嬤,景嫻樣子很委屈,嬤嬤,我手疼 在容嬤嬤眼里,就是景嫻掉一根頭發絲,也是件比天還要大的事兒,更別說景嫻還一副可憐到不行的模樣,趕忙放下手里的活計,一邊輕輕幫景嫻按摩著手指,一邊柔聲問,這樣有沒有好點? 景嫻乖乖的點了點頭,口中卻是得寸進尺,嬤嬤我能不能不繡了? 那怎么行?這可是要圖個好意頭的!容嬤嬤雖然極為疼寵景嫻,但也是極度有原則的,再者,到時候您入了宮,第一次見四阿哥四福晉,還有皇后娘娘和熹妃娘娘,難道不要敬上點東西?這不是讓人詬病么?說著說著仿佛越發覺得自個兒有道理,不成不成 景嫻不干了,對于陪了自己一世又一世的容嬤嬤,顯然也很拉得下面子,扭糖似的靠在容嬤嬤身上,之前閑來無事的時候,我不是縫過許多荷包香囊么?到時候將那些送上去不就成了?那些也是我花了好些心思的呢看著容嬤嬤神色松動點了點,景嫻更是使出了殺手锏,將雙手舉到容嬤嬤眼前,睜眼說瞎話道,嬤嬤你都不疼我了你看,都紅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