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景嫻錯身一步上前,頭略低,身卻直,奴才參見皇上,皇上金安萬福。 雍正凝神看去,見景嫻年齡雖不大,面對自己卻沒有一絲怯意,聲音平穩,進退有度,心里便添了一滿意,抬起頭來。 景嫻聞聲而動,待目光直視到雍正口鼻時,又立馬停住,眼眸低垂,以示對天顏的恭敬。 是個懂規矩的! 可讀過書識得字? 景嫻眼里飛快的閃過一道亮光,面上卻仍是一派沉穩,回皇上的話,奴才阿瑪曾說讀書能明理,明史能鑒人,是以給奴才請過西席先生,奴才也讀過幾本書,識得些字。 此時雖不比剛入關時候,滿族女子多是文盲,尤其經過十分推崇漢學的圣祖一朝,世家大族也多會讓自家女兒識些字,但自古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即便如此,滿族女子讀的也多是女則女誡之類的,多的能讀閨范,女論語,便算是有才的了,這也是滿族男子,上至皇帝,下至普通旗人,多愛漢女的原因,畢竟滿族女子掌家管事雖能干,紅袖添香卻少能夠。 但是,景嫻卻是個例外。 她額娘接連生了三個小子,最后才生下她這么個小棉襖,本就極為疼寵,再加上女子嬌養,兒子嚴教,她從小更可謂是捧在手掌心里長大,自然便有些淘氣,見到哥哥們都有先生教習,也求著阿瑪額娘給自己找一位先生。滿人雖看不來漢人那一套,可無奈主子爺們喜歡,那爾布夫婦便也沒拒絕女兒的要求。是以,別說女則女誡閨范女論語熟讀于心,就是詩經子集,景嫻也多是讀過。 果然,雍正頗感意外,哦?這納爾布倒是將女兒當兒子養了? 奴才家中只得奴才一女,奴才阿瑪怕奴才被嬌寵過頭,日后失了分寸,便自奴才年幼之時,就讓先生教導,雖不求奴才成才,至少知事明理,方不負皇恩。 家里也是個都懂規矩的,雍正點點頭,既如此,便寫兩個字來瞧瞧。 景嫻雖然想著要加深自己在雍正心中的印象,卻也沒想到會讓她當場寫字,感覺到比先前要強烈數倍的,投注于自己身上的目光,便有些暗惱于自己分寸把握得不得當,風頭太過,招了人眼,可看著太監抬上來的文房四寶,卻也只能無奈起身。 握著狼毫,景嫻有一瞬間的愣神,皇上雖然只讓她隨便寫兩個字,可是既然是要呈上御覽,她也絲毫不敢大意雍正不像乾隆,好大喜功,最喜歡人拍馬溜須,他曾明令禁止官員遞請安折子,歌功頌德,可見是個不喜歡聽奉承虛話的。 雍正在上頭等著,景嫻也不敢耽擱,心思念轉之下,便飛快的落下幾字,待太監過來取走呈上后,又垂手立好眼觀鼻,鼻觀心。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字如其人,雍正一掃手中那四平八穩的趙體,不是什么萬壽無疆,皇恩浩蕩的虛話,卻也是個知恩的,再結合景嫻的表現,雍正滿意了,贊許的拍了拍皇后的手背,烏拉那拉家的家教確實不錯。復又望向下首不卑不亢的景嫻,留牌子,賞! 奴才叩謝皇上圣恩。 握著蘇培盛代替皇上賞下來的碧璽雕松鼠葡萄佩,重新退回秀女堆里,景嫻只覺得有些手心發燒,趁著眾人不注意的時候,飛快的輕瞄了上手的皇后一眼,卻并不見其面上有任何不滿,雙手微微收緊,感覺到碧璽玉佩上的葡萄紋路,心中方才略松一口氣 這第一關總算是過了。 作者有話要說: 大選完回家見容嬤嬤啦!愛嬤嬤的請舉手! ☆、再見弘歷 圣上親檢后,命運各定的秀女便要準備陸續出宮了,被留了牌子還要等旨指婚的景嫻也不例外,只是先頭皇后臉色雖平常,對雍正的性子,她卻還是有點把握不住,于是,在出宮前便打算去啟祥宮謝個恩,作為皇后的族侄女,倒也不算逾越。 而另一頭的弘歷,卻也正剛剛從啟祥宮走出來 康熙晚年,多寵幸漢女,弘歷幼時被養于宮中,又處處愛學康熙,便也多喜歡漢女出身的妃嬪,加上比起地地道道滿足姑奶奶出身的嫡母和生身額娘,漢妃的溫婉貼心,顯然更加合他的性子,是以,在成年知人事之后,他也多是偏愛漢女,只是他腦子還算清楚,知道富察家族有著巨大的政治影響力,加上富察氏入門以來,將乾西二所掌管的井井有條之余,也不愛捻酸惹事,性子頗為賢惠大度,所以,弘歷也樂得對其保有敬重,給予多些體面。 可就事論事,真要論起真心疼寵,還是高氏領占上風。 高氏是雍正六年的宮女小選,被分到乾西二所的使女,看著身份低微,其父高斌卻是從二品大官,被先后下放到廣東、浙江、江蘇以及河南等地任布政使,掌一省之事,家族也是內務府世家,締屬于鑲黃旗包衣,雖說因出身緣故,無緣于三年一次的大選,可是要辦個小選免選,卻也只是小菜一碟的事,只是或許是存了攀龍成鳳的心理,高家并未如此行事,而是依舊讓高氏入宮侍奉,果不其然的,高氏入乾西二所不久,便得到弘歷寵幸,一直隆寵至今。 只是當時畢竟嫡妻入門不久,為了嫡妻顏面,弘歷也不好太快抬舉高氏,只能先提了高氏的待遇,卻仍讓她頂著使女的名頭。三年之后的這次大選,在弘歷眼里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心里早就盤算著等大選過后,就向他皇阿瑪請旨超拔高氏為側福晉,想著高斌一直官風不錯,皇阿瑪應該不會拒絕,可還沒等他遞折子,卻不料半路又殺出一個皇額娘的族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