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周國即將面臨滅世天災,皇帝晏殊修建的庇護所,工程之浩大,只怕比修建長城需要的勞工更多,所以,他才千方百計不擇手段搞錢搞人。 做苦役的人,勞動強度太大,每年損耗的人命不少,為了保證工程交付,只能不斷加入新的勞工。 所以晏殊修“皇陵”修了好幾年,年年都在召集匠人和大批量的強壯青年男子,再加上邊城異鬼作亂,各州災民暴動,眼下勞動力肯定非常短缺,所以京城的乞丐也都被抓去修“皇陵”! 顧瑾猜測,傷兵所的兵,應該就是新一批勞工。 畢竟傷兵所的傷員,雖然有缺胳膊缺腿的,不過大多數是四肢健全的兵。 兩千多人,又都是青壯年,他們傷勢恢復好后,是一批很不錯的勞動力,也難怪韓沐會千里迢迢將他們送回來,本就是有所圖謀。 顧瑾挑挑揀揀,隱瞞有關天災的信息,只說皇帝是因為修“皇陵”看上了傷兵所的兵,所以試探著看能不能逼他們造反,如果能夠成功,那就多了一批免費的勞動力,畢竟征集勞工,每個月也要發銀錢的,而反賊只要保證不餓死就成。 如果不成功,顧瑾覺得他還會想別的辦法引君入甕,破局的辦法,唯有傷兵們主動離開傷兵所,要不然此劫難逃。 元一有些不理解:“顧姑娘,皇帝如果想要征調傷兵所的傷兵去修皇陵,直接發一道圣旨即可,為什么要繞這么多彎子呢?” 為什么?自然是晏殊要維穩。 他如果光明正大將對殺異鬼有功的傷兵趕去修皇陵,肯定會被京城有心人利用,一旦那些人大肆宣揚朝廷不仁不義,煽風點火下便會擾亂軍心。 并且,晏殊在京城老百姓的威信也會受到質疑,所以,他要逼傷兵所的兵造反。 其它州城現在本就水深火熱,生活在京城的老百姓們是最安全的,就算他們對皇帝頗有微詞,卻也不希望京城會陷入戰亂,因為造反,意味著動蕩不安。 當某一個存在會威脅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時,就會被萬人唾棄。 到那時,朝廷就算絞殺傷兵所所有的兵,老百姓也只會大快人心,還要罵一句殺的好。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 候車廳里,某一個人端著一杯咖啡想要回到自己的座位,他在擁擠的人群中一邊走一邊喊讓讓,大部分人是視若無睹的,但他如果喊小心小心手里是開水,那旁邊的人會避之不及。 這就是關乎到切身利益時,民眾下意識的自然反應。 晏殊將自己的利益與平民百姓捆綁在一起,那傷兵所的兵就算滿腹委屈,也無處申冤。 兄弟倆聽到顧瑾的分析,后背冷汗直冒。 元五知道顧瑾聰明,卻沒有想到她連朝廷的布局都能參透,他不再猶豫,轉頭道:“大哥,我覺得顧瑾說的有道理,不如聽她的,收手吧!” 元一心里糾結得不行。 他嘴皮子動了下,卻是沒有發出一點聲音。 他早就知道在京城起事必死無疑,其他人也知道。 可是,他們不起事又能怎么辦呢? 傷兵所的人,都是窮苦百姓出身,現在外面兵荒馬亂,到處天災人禍,如果朝廷將他們趕出京城,他們也活不下去。 正是因為如此,前段時間有人提議造反,傷兵所很多人想都沒有想便都同意了。 不對,秦松沒有同意。 自從進入傷兵所,秦松總是獨來獨往,與元家兄弟也疏遠開來。 但這件事發生后,秦松特意與他交談很久,他說大家都是建州的災民,鄉里鄉親的,理應互相照應,他不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去送死。 元一聽勸,當時已生退卻之意,可在領頭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后,那退出的念頭又煙消云散,是啊,反正都是死,倒不如死得轟轟烈烈。 那次后,領頭人便將采購弓箭和護具的重任交在他和五弟的手中。 元一乞丐出身,從來沒有被人如此看重過,此刻要他叛變,總覺得不妥。 他猶猶豫豫說:“可我們既已加入反抗軍,就不能出賣同伴,背信棄義之事我們元家人不能做,要不然豈不是不忠不義!” 顧瑾望著元一執拗的模樣實在不想看到他去送死,只能苦口婆心勸解:“元大哥,我知道你重情重義,可你現在明明知道造反是一個圈套,并且還有另外一條路可以選,你卻仍然帶著人去送死,你這不是害了他們嗎?” 元一嚇得急忙擺手:“小瑾兒,千萬不要誤會,領頭人并不是我,是另有其人,只是我們兩兄弟有手有腳沒有殘缺,并且那人看我老實,所以才被派遣去購買弓箭和護具,那個……” 他說著話,態度有了一絲動搖,沒有之前那么堅定。顧瑾見狀,立刻乘勝追擊。 “既然元大哥不是領頭人,那事情就好辦了?!?/br> “這樣,你以匿名的方式寫一封信給領頭人,道明朝廷已發現你們造反之意,并在信中明確提出只要大家現在收手,朝廷抓不到把柄,便不會為難,你看如此可行?” 第366章 夢境 顧瑾苦口婆心,元一終于動搖了。 他點點頭:“顧姑娘說的是,不過兄弟們此刻眾志成城,我的信,領頭人見了后,會聽嗎?” 顧瑾解釋:“如果元大哥將事情說明白,領頭人卻仍然一意孤行,那就代表為首之人,別有用心,他是故意將你們引入一條死路,既然他不仁不義,那你們又為什么還要替他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