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半機械化作業(第六更)
瑞城靠北的一處江灘上,此刻正有00多輛手扶式的微耕機,在一批身著深藍色制服的果農手下進行同時作業。 這種一人就能cao作的微耕機,長得跟以前的的小型拖拉機沒哈區別,只是在拖拉機的前端處安裝了一排如同鯊魚牙齒般鋒利的絞輪。 只需開啟后面的汽油發動機,這絞輪就會跟風火輪一樣,輕而易舉地將硬化的土壤給開墾成松軟狀態。 別看里頭沒啥科技含量,但是這一臺微耕機的市場價格就在500塊以上。 這突然冒出了00多臺拖拉機同時作業的熱鬧情景,可把江灘附近幾個村落的村民都給吸引了過來。 &這是那個【第一食品】包的地吧?& &可不是嘛,這蘆葦村一帶靠江的一直延到下面的前岸村,將近000多畝江灘都給這家公司承包了。& &我的娘親呀!一下子包了000多畝?這么大手筆?& &這還光是包的地,你瞧瞧這些松土的機器。昨天還沒見到的,今早上一下子就拉了00多臺過來。& &瞧瞧這漆水亮的,基本都是全新的!一般的小企業,哪能出地起這么多的設備錢。& &這些拖拉機都是這家【第一食品公司】買的?& &應該是買的,我二姑媽家的外甥剛被招進去當果農。聽說前幾天去公司培訓,上來就是學這種拖拉機的cao作。& &我們村也有不少人被招去當果農了,聽說待遇相當好。一個月光是守著這片地干活,就能拿4000,包一頓中午飯,離家近不說,這家公司還給上保險。& &啥?4000一個月,還給上保險?這家公司的老板瘋了嗎?隔壁那些汽摩配廠,招個普工都只給一張紅頭鈔一天。&圍觀的村民們議論紛紛,臉上有震驚,有羨慕,也有妒的嫉。 要知道,最近幾年瑞城經濟不景氣,哪怕是在縣城里上班打工,一個月也就拿個500左右的薪水。 刨去一些日常開銷,這一個月下來可攢不下多少錢。 至于那些沒本事去城里謀出路的村民,那就混地更慘了! 不是守著家里的一畝三分地,就是在郊區那些煙塵仆仆的鍛造廠里打個散工,又臟又累不說,薪水還低地嚇人。 只有一些在生產線上干了幾年,技術熟練的老師頭,才能拿到5、6000塊的月薪。 其中不少家中有閑置勞動力的村民,一聽到這家【第一食品公司】招果農,給的待遇居然高地如此離譜。都開始杵不動,兩股戰戰地撒丫子就往家里跑,打算招呼幾個親屬去不遠處立著招工牌子的應聘處碰碰運氣。 這處臨時應聘點自然是【第一食品】人事部門專門設立的。 至于辦公地點,則是托了瑞城市政府的關系,將蘆葦村新建沒多久的村民活動中心給臨時征用了下來。 除了【第一食品】有人在這村民中心設點之外,就連市政府方面都派了幾個基層工作人員來幫忙調解。 沒辦法,誰讓遠處的江灘有一半要開發成濕地公園呢? 這可是涉及到未來10億左右的大投資,不派幾個人過來把地**作做做熟,瑞城市政府方面也有些不放心。 至于那一半劃給【第一食品】生產用的這江灘,則是因為閑置了數年的原故,土壤大部分都已經硬化結塊。 為了滿足蘋果樹的種植要求,這000多畝江灘除了需要用機械化力量來來開墾之外,這1500位計劃中的果農招聘自然也不能落下。 于是乎,這才有了先前那些村民圍觀開墾土地的對話一幕。 至于那些身著藍色制服的果農,大多都是近一星期招聘的。 截止到今天,已經面向周邊村鎮招聘了500多人。按照這個招聘進度,以及誘人的薪資待遇為大前提,招滿1500個果農頂多再有兩周的時間就能完成。 只不過,由于這些果農都是半路出家的普通農民,手里除了些蠻力之外,大部分都是小學、初中的文化水平。 雖然臨時抱佛腳地集中培訓了幾天,但是一上到這片江灘地上,這些剛從傳統耕種觀念轉變成現代化機械耕種的果農就開始有些畏首畏尾起來。 只有小部分的年輕一些的果農,能借著cao作手冊的指示,帶著那些刷著紅漆的微耕機在江灘地上暢通無阻地來回跑。 好在這一慌手慌腳的情景只持續了幾個小時,經過果農之間的經驗傳授、現場觀摩,在加上這種微耕機的cao作本身就沒什么太大難度。 一到下午時間,00多臺微耕機就跟豬八戒手里的九齒釘耙一樣,排成一列,狠狠地在這片熱火朝天的江灘上犁出一道道松軟、凹凸的溝壑來。 ... 熱火朝天的土地開墾持續了天時間,在農業器械的幫助之下,500多名新招果農總算是把陳浩承包的這片江灘地給開墾成了耕地狀態。 雖說這土壤看著不怎么肥沃,但是拿手下地一抓,那些帶著些水分的棕泥眼瞅著都能掐出些濃稠的泥漿出來。 要知道,這一帶可都是經過云江江水沖刷出來的,土層里的養分不知積攢了多少年。 哪怕是按照現有的耕地等級來評級,最起碼也能評上個、級出來。 雖說比不上東三省的1級黑土,但是比起陳浩老家陳村那坑爹的10級山田,不知道強出了多少倍。 至于那些忙完松土作業的果農,此刻也沒有閑著。 只見這些藍制服的果農放下了微耕機,以人為小組單位,開始從江灘地邊上??康?0多輛重型卡車上搬卸起了一株株剛從霞市運到的蘋果種苗來。 &這就是蘋果樹的種嗎?& &看著跟咱們這種的楊梅樹沒啥區別啊!& &都是果樹,能有啥多大變化?就是不知道,咱們瑞城這片地能不能真地種出蘋果來。&果農們小聲嘀咕了起來。 他們這些人99%都是農民出身,自然對栽種果樹這塊有不少自己的看法和經驗。 特別是瑞城一帶的農民,大多會在年輕的時候在自家山田里摘下幾株楊梅、枇杷、柑橘樹、茶樹,等到年老的時候就能帶著子孫上山采摘,一享天倫之樂。 只不過對于蘋果樹,大家都是頭一回見著。 而且這一次性就是栽種0萬株,如此大規模的栽種量,自然讓這些平日里數米量柴的果農們大開了一番眼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