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綜漫] 我靠馬甲系統組成了祗王一族、[綜漫] 原來我是湯姆蘇、[柯南同人] 偵探總懷疑我是嫌疑人、[咒回同人] 是六眼未婚妻又怎樣、[火影] 章魚小丸子、[原神+星鐵] 誰還不是條龍了、灰燼【西幻NP】、完美世界•神裔傳說
袖中,鏡面上出現四個字:無須著急。 李好問頓時放穩了腳步,不疾不徐地向前走。 他不著急,前面幾人再著急也沒有用。 文應賢想了想,便也一起放慢了腳步,甚至比李好問還要慢些。阮霍也會了意。這兩人不知不覺便落在了李好問身后。 小黃門看看李好問如此年輕,便知文應賢他們打的是什么主意,當下也不多言,只管引著李好問一行人向太極宮正殿西側的一間偏殿內趕去。 很快到了地方,便聽幾個太監拉長聲音高聲了文、阮、李三人的姓名與官職,隨即里面宣三人入內陛見。 李好問是第一個進殿的,進殿時略微向帶路的小黃門點頭示意。那小黃門便回以諂媚一笑。 另兩位官職比他高,但都執意跟在他身后。 進殿后,李好問伸出雙手,叉手為禮,道了一句:詭務司李好問拜見圣人。 文應賢與阮霍隨后進殿,相互看看,臉上都有悻悻之色。 這二位原本都想看李好問三跪九叩高呼萬歲的好戲的,可他們哪里知道,李好問袖中的銅鏡表面,一直浮現著各種各樣的文字指點 天子突然召見,非比大朝會,無須稽首禮拜。 宮中宦官權勢熏天,不可輕視,但也不可過分迎合,略點頭示謝即可。 天子耳力不算好,進殿時音量要適中,既不能令天子聽不清,又不能太刻意。 口齒清晰,態度堅定,有禮有節 而李好問,一路上也一直是這樣做的。 第 54 章 偏殿正中, 天子李忱坐在一張條案跟前。案上堆滿了筆墨紙硯、書籍和各色奏本。 聽見殿內的動靜,李忱終于從案牘中抬起頭,打量李好問等三人。 行過非正式陛見的簡化版禮節之后, 李好問則坦然抬眼望著座上天子,心里暗暗將這位的形象與歷史上的唐宣宗李忱做對比: 按照史料記載, 這位大唐的第十七位天子原名李怡, 是唐憲宗李純之子,其生母出身十分低微。自李怡出生后, 這一對母子在宮中一直低調隱忍,在夾縫中求生存。 憲宗駕崩后,李怡被封為光王。他的兄長和三個侄子先后都當上了唐朝版的短命皇帝。而李怡卻不得不裝瘋賣傻,以保全自身,并因此得了一個不慧(不聰明)的名聲,世人都認為這位光王是個傻子。 甚至有傳言說, 光王曾為了逃避侄子武宗的迫害,逃出宮到了江南, 出家做了和尚。 待到唐武宗無嗣而駕崩, 宮中宦官們弄權。他們認為傻乎乎的光王比較容易控制, 便扶植其以皇太叔的身份登基稱帝。 于是這李怡熬到三十七歲方才咸魚翻身, 改名李忱,從侄子手中接過皇位。 他也是忍到登基之后,才露出廬山真面目, 開始勵精圖治, 抑制宦官勢力,平息黨爭, 打擊權貴。最終大權獨攬,開創了歷時十三年的大中之治。 眼前這位天子, 看起來正是四十歲左右,國字臉,八字眉,面相十分和善。他望著坐下臣子的時候,表情里依然保留著一絲木然,往往要愣怔好一會兒眉眼間才會有一丁點兒情緒流露,不知是不是當年扮豬吃老虎時留下的后遺癥。 天子李忱見李好問這少年人眼神清澈,極坦誠地望著自己,倒也沒有怪罪,而是微微一笑,道:你便是那位未及弱冠便繼任的詭務司司丞? 李好問用比尋常時候略微響亮幾分的音量朗聲答道:正是臣。 李忱聽這一聲聽得清楚舒服,便也回報以和藹可親的問話:那么,李卿,如今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中各處水井、湖池里的水全然變色。你可知宮外的情形如何? 聽李忱問及宮外百姓,李好問對這位天子的好感度頓時增加了兩分,頷首應道:宮外各處,也是如此。 今晨全長安城自寅時三刻起水色有異,其范圍包括城內一百零八坊中各水井、東市放生池、西市漕渠、東南曲江池,龍首、永安、清明三渠。 其異狀包括:水色轉為鮮紅,水中泛出異味,可能還伴隨有水中魚蝦死亡之事。 不過據臣所知,就在剛才,長安城中各處水井、水渠中水色變化已開始減退。宮中想必也是如是。圣人不妨遣人查看,一看便知。 李好問話音剛落,文應賢已經在眉毛眼睛亂動,故作好奇地問:李司丞適才一直在承天門外等候,又是從哪里得到的消息? 李忱聞言也頗為好奇:李卿人在宮中,對外界之事也如此清楚? 李好問點點頭。 剛才他袖中的銅鏡便是這么告知的。 而李好問對司內的同僚是百分百的信任。 然而李忱眼神微冷這位天子可沒李好問那般信任第一次見面的臣下,一時便轉頭看向站在門邊的一名小黃門,后者立即轉身離開偏殿,顯然是去查問去了。 天子的這點不信任被文應賢看在眼里,這位太史大約覺得此刻不給李好問上眼藥就太實在虧了,便搶著道:啟稟圣人,李司丞適才一直待在太極宮前候召。至于城中各處血色井水渠水正在變清,想必是他信口開河。即使被他偶然說中,圣人也切切不可被這等媚上討好的言語所蒙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