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功 第376節
昏暗的燭燈下。 楊端點點頭,看著回來就要抱的楊溥善,楊端和滿是笑意的報起自己的乖孫兒。 “算算時日,那白衍再過一兩日,便會回到咸陽!” 楊端和一邊抱著孫兒,一邊看向楊彥。 楊端和可是清楚,昔日在閼與,若非那白衍,楊彥早已經慘死在趙軍手中,怎么可能還能有性命回到咸陽。 這段時間聽聞府內的兒媳提過,說是楊彥已經備好財禮,待白衍回咸陽后,找個時間給白衍送去,并且在府中置辦酒宴,宴請白衍。 “算時日,應當是這一兩日內!” 楊彥聽到父親的話后,點點頭,隨后輕聲問道:“父親可是在擔心大伯?” 看著父親特地找自己提及這件事情,楊彥清楚,很可能是因為大伯一家。 他與父親,對于白衍的印象皆是很好,但大伯一家對白衍,還是存在一些間隙、隔閡。 畢竟昔日在上郡,大伯與白衍雖然沒有直接起沖突,但二人總歸是有些不愉快。 “你大伯的為人,你應當清楚?!?/br> 楊端和嘆息一聲。 話音落下。 突然父子二人就看到,一直抿嘴的楊溥善,突然好奇的問道。 “祖父說的那個白衍,是扈參他們嘴里的左庶長嗎?” 楊溥善小小的臉頰上,滿是好奇的望向自己的祖父。 “溥善認識?” 楊端和聽到親孫的話,經歷風霜、有不少歲月的老臉上,忍不住笑了笑。 楊彥也好奇的看向自己的三子。 面對楊端和的詢問,以及楊彥的注視,楊溥善點點頭。 “溥善與扈參玩耍時,聽扈參他們說過?!?/br> 楊溥善說道。 書房內。 隨著楊溥善把扈參偷聽他父親談話的事情,緩緩說出來。 其中在后面,說起與扈參一起出去游玩的經歷,楊溥善滿臉喜悅,而提及白衍的時候,時而激動,時而又有些害怕。 許久后。 聽完整個過程的楊端和,看著懷中的小孫兒楊溥善。 “這件事情過后,你便去見你大伯一面!” 楊端和轉過頭,對著楊彥囑咐道。 論私心,楊端和是不太贊同楊彥與白衍走得太近,特別是這時候的白衍,方才滅趙歸來,并且在雁門大開殺戒。 眼下與白衍走得近。 相當于告訴世人,楊彥與白衍,站在一起。 如此以來,楊彥也會被白衍牽連,定會被不少人暗中記恨。 但楊端和同樣清楚,此前長子楊彥在閼與急功利切,不僅負傷,更是差點闖下大禍,幸得白衍相救。 這份救命之恩! 楊彥無論如何都要還,別說白衍得罪無數人,就是明日白衍要被處斬,楊彥今日都要想辦法去救人。 若是貪生怕死,若是忘恩負義,就算楊彥能活著,那日后別說會被天下人如何看待,就是秦國朝堂與那些權貴士族,也無人再看得起楊彥。 “彥清楚!父親放心!” 楊彥聽到父親的話,拱手應道。 看著父親,楊彥清楚父親方才囑咐的含義,他們這支楊氏來自趙國,祖上是晉國大臣楊,后分支下來,在趙孝成王時期,他們這支來到秦國后生根,如今大伯楊憲是秦國大臣,父親楊端和更是秦國大將。 與白氏結交后,不管結果如何,楊彥畢竟都是楊氏之人。 白衍對他有救命之恩,父親年事已高,固然并不在意。 但大伯哪里,還是要知會一聲。 “若是沒有潁川之事,那該多好!” 楊彥看著父親懷中的楊溥善,輕聲說道。 先是大伯辭官,后面雖然再度為官,但明顯比不上從前,而對楊氏最致命的,還是潁川之事。 若沒有潁川變故,身為秦國老臣大將的父親,王上定會信任父親,繼續重用父親,而父親也完全能支撐起楊氏。 若是如此,他當初在閼與,也不會立功心切,最終差點害了楊氏。 “這個無需多慮,等你與白衍結交之后,你與楊熊,白衍不會坐視你們被棄用!” 楊端和聽到長子的感慨,不在意的說道。 楊彥與白衍,有利有弊,弊端便是會得罪士族,但好處也很明顯,只要楊氏與白氏交好,即使沒有他楊端和,如今有權有勢,坐鎮一方的白衍,也會幫助楊氏。 這也是方才為何看著自己的孫子,楊端和最終轉頭囑咐楊彥去見楊憲的原因。 只要楊氏后代在朝堂內有靠山,不管是眼前的楊溥善,還是其他孫兒孫女,甚至是百年后,只要日后楊氏出一個有才之人,都會有資格再度讓家族興起。 憑借祖上的資歷過往,以及家族的人脈,再度被重用。 書房內。 楊端和與楊彥,父子兩人小聲交談著。 然而就在這時候,突然書房外傳來急匆匆的腳步聲,聽到動靜,不管是楊端和還是楊彥,都急忙轉頭看去,不知道發生何事。 隨后父子二人互相對視一眼。 要知道如今已經將近夜深,這是又有何事? “將軍,王宮傳來王召!” 一名仆人突然急匆匆的來到書房,對著楊端和拱手說道。 聞言。 不管是楊端和還是楊彥,解釋一愣。 王召??! 這時候怎么會有王召? 楊彥眉頭微皺,眼中浮現一絲擔憂,父親從趙地歸來之后,就空有其名而無其實,如今王上大半夜的又傳令急召。 想到這里。 楊彥的手都忍不住,微微顫抖一下,心中浮現一絲害怕。 雖然感覺不太可能,雖然知曉王上不是那種昏君,但畢竟事關父親,楊彥是人,還是忍不住擔心,擔心那卷王召,會是他最害怕的命令。 “溥善,你先去睡覺,祖父與你父親有要事,聽話!” 楊彥聽到父親的聲音,轉過頭,看向哄著楊溥善的父親,眉宇間忍不住的擔憂。 “嗯!溥善這便去睡!” 小小年紀的楊溥善,聽到楊端和的話,無憂無慮的轉過身,小跑著離開書房,外面有等候的侍女,他并不擔心天黑。 楊端和望著孫兒離開書房后,這才起身,蒼老的臉頰上,方才慈愛的笑容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這是一代老將的自信,隨后跟著仆人,朝著書房外走去。 楊彥連忙跟在身后。 片刻后。 府邸內的院子中,一名名身穿秦甲,佩著佩劍,手持火把的秦卒,站在院子四周。 楊端和與楊彥身為秦國將軍,經歷過沙場,見到這一幕,看著那些秦卒,自然不會膽怯。 見到手持詔令,身穿宦官服飾的韓默,楊端和與楊彥,都有些意外。 楊端和走上前,楊彥也跟在后面。 “韓謁者!” 年紀四十的韓默,是王宮內的‘謁者’,隸屬于郎中令,在王宮內負責迎送官員、接受群臣奏事之職,故而楊端和與其相識已久,屬于老熟人,并且楊端和年輕的時候,一次機緣巧合,還曾經幫過犯錯的韓默。 “老將軍!楊將軍!” 一身宦官服飾的韓默,看著楊端和與楊彥,笑著回禮。 禮畢后,楊端和起身,看著韓默,身后跟著輯禮的楊彥,也抬起頭。 當楊彥看著韓默的模樣,心中方才松口氣。 韓默的笑容,顯然似乎不是出事! “楊將軍,接令吧!” 韓默沒有著急與楊端和客套敘舊,而是把帶來的王召拿在手中,緩緩打開。 看到楊端和再次行禮后。 韓默目光看向王召之中的內容。 “王召,楊端和為我秦國三朝老臣,此前率領大軍攻趙,平定叛亂,滅趙有功,特封賞,金四百,食邑再增三百戶,即日隨同前往邯鄲,一同祭祀!” 韓默把詔令念完后,雙手收起詔令,笑著看向楊端和。 此刻。 依舊拱手輯禮的楊端和,抬起頭,一臉疑惑的看向韓默,眼中閃過一抹震驚。 不僅是楊端和,就連楊端和身后的楊彥,此刻都一臉懵,懷疑自己的耳朵不是聽錯。 明明此前王上都開始疏遠父親,就連退朝后,也從來沒有在召見父親,一同與其他朝中重臣議事。 別說他們楊氏。